高职院校应对社会思潮影响的思考:简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2012-08-15仝双印
仝双印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福建 厦门 361012)
处在当今开放时代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为了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理智地分析和把握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做出何种思考和判断,往往取决于他们所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与具体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与普通院校是一样的,但由于教育环境及学生自身特点,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思潮的甄别能力显得明显不足,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大、实际成效不尽人意。正因为如此,有必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找到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途径,使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发展、专业技能过硬的合格人才。
一 确立 “科技理性与人文善性同构”的“完人教育”理念,确保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
近年来,各普通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加强人文环境建设的必要性,纷纷建立了相关的人文教育基地,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从实施的效果看,的确对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成效,增强了大学生应对社会思潮的能力。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就高职院校的情况看,较普遍地以 “科技理性”为育人观念,忽视人文素养的教育。从课程设置到学校管理都处处体现着职业化教育的特征,比如,课程设置中主干课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很少或基本不体现人文素养课程,“两课”虽然作为必修课开设,也只是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并在具体实施中变相地删减课时。其他的人文素养课就更是被边缘化。即便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也只是为调节课程结构的需要。与此相适应,在学校管理上采取一边倒的管理体制,突出专业技能课教师的优势地位,承担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师在诸如职称评定、绩效评价、利益分配等实际问题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应该说,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积极鼓励专业技能课教师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具有合理性的,也是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关键是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实用性建设人才的过程中,自身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要从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角度来确立学校的教育理念。
当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关注学生全面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够强,并非都是所学的专业技能不好,而更多的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整体表现不良。学生绝不仅仅是凭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他们所具有的个人整体素养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这是企业的长久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是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学校教育来看,这种整体素质的培养绝不是专业技能课能够达到的,它更多体现在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上。因此,学校要进行 “科技理以与人文善性同构”的 “完人教育”。
所谓 “科技理性与人文善性同构”的 “完人教育”理念,就是适应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理念。它从两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要求要求:第一,要求树立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扎扎实实学好专业基础知识。集中体现在对所学专业的高度认同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上。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抱有一种渴望从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这一意义上讲,高职院校不仅仅是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造潜力的高技能人才。只有在 “科学理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才真正能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要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人处世体现出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道德准则,凡事不用极端的方式去处理,而是寻求能够达成谅解的方式尽量化解矛盾的学生。具有这样的人格特质,无疑是很受社会欢迎的。这些方面的要求,就是所谓 “人文善性”。它主要是由人文知识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和道德准则得以反映的。相对于专业技能教育,人文知识的教育和学习过程具有渐进性、间接性的特点,它很难直接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具体的影响,往往是由各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对人文精神的领悟、道德风尚形成更体现出社会性的特点,它是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在人与人相互交往中得以体现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文教育中同样的教育条件和内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极不相同的价值判断,接受同样人文教育的不同群体会有极不相同的行为选择。显然,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 “人文善行”比专业技能教育更加困难,它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某一门课的教学问题,更需要在学校中形成一个系统、完整、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但可以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了解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且可以在学校所提供的人文环境中得到陶冶和熏陶。
这种 “科技理性与人文善性同构”的 “完人教育”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就高职院校来讲,强调科技与人文缺一不可,从管理者与学生两个角度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 “完人教育”的体系来抓,以改变 “重科技、轻人文”的观念倾向。从管理者角度,应树立 “科技理性与人文善性同构”的育人观念,设计并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可以利用的多样化载体包括:符合我国国情与传统文化的人文课程;散发各种人文气息的校园人文环境等。大学生通常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内心精神世界的充实。即使阅读了许多名著,也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可是没有将这些道理内化成自己的素质,成为行动的准则。所以往往是闻善不能从,知行两分离。爱因斯坦认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比在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从学生角度看,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得益于学校所开展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往往是 “春风化雨,点滴入土”,高职院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适宜的校园人文环境,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学生能够真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他们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一个活动的舞台。英格尔斯说:“任何一个人在成熟之后,只要有能够学习新经验的适当环境,他就可以获得新的经验,带来新的转变,就可以从传统的心理倾向、态度和价值观中解放出来”[1],他还特别指出:“当农村出生的人获得了与城市出生的人同样的教育,这个差距就几乎消失了。”[2]高职院校中,农村生源普遍较多,更应创造这样的校园环境,以促使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素质。
二 “两课”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
高职院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作为承担思想理论教学的 “两课”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个人素养对学生观念的形成和行为选择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高职院校的 “两课”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判断、分析,为此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两课”教师要对各种社会思潮要有系统地了解和深入的思考,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种媒体传播途径,为学生了解外部信息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这在客观上增加了高职院校 “两课”教学的难度,同时也赋预予了“两课”教师更大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们掌握更多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尤其要对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有较全面的把握。不但要全面地了解各种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倾向,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它们形成的社会背景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各种社会思潮主要观点深入了解,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过于抽象化的理论表述。从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入手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澄清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模糊认识,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社会思潮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搞清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可以帮助教师从社会现实出发寻找社会思潮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现实条件,从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状况中解释某些社会思潮,帮助学生立足现实去认识和分析社会思潮的存在的原因。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两课”教师主动性发挥得如何,决定着学生的思想政治倾向,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两课”教师的这种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教学过程要以思维方式的引导为主,减少理论灌输。高职院校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普遍对人文知识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或者学习的机会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拓展,当面对社会问题时难以理智地分析、判断,表达方式容易情绪化。从宏观上看,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与高等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不是太好,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高职院校,正是基于自身知识结构欠缺的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上的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认真考虑的。尤其是政治理论课教学更要针对学生这种认知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中应突出的是引导学生去理解相关理论问题,或者借助于一些场景的设置启发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不是知识的系统性,而是学生关注的程度。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的意义不是学生了解了什么,而是他们是怎样理解的。比如讲消费主义思潮,可以直接讲这一思潮宣扬的主要观点及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必要向学生讲它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学生只要知道这一思潮是非理性的就可以了。更进一步地可以把正常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主义思潮所宣扬的行为模式相比较,学生可以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师不必告诉学生结论性的东西,也没必要对所有课程设计的内容都讲解,给学生留有一定自我思考的余地。就学生而言,首要的是要改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仍然用中学阶段的眼光看待政治理论课,认为它不过是考试要完成的一门课而已。高职阶段的学习,是在为将来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专业技能、为人处世和适应社会等诸方面能力。高校中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提高学生提高分析和观察社会的能力,这是他们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要的是辩证的思维,任何政治理论都绝不是封闭的理论模式,它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更多地联系社会现实去思考,往往这种联系社会的思考会带来一些思想上困惑,其实这就是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体现。只要正确把握、科学运用思维的方法,就会逐渐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会理智地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由此带给学生的是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人修养的完善。
三 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和选择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社会思潮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转化为营造高职院校良好育人环境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有效机制。
首先,要确立 “做事先做人”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预防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渗透到行为过程之中。比如,有些学生抱着功利的目的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以政治投机的心态入党、担任学生干部,甚至在诸如评奖的问题上搞些小动作。对此心态与行为不能简单地用道德要求去规范,或者用行政手段去干预,而是要切实采取措施使学生认识到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不但是不光彩的行为,还会使自己蒙受不必要的损失。比如,用具体的事例教育学生在竞争激烈、管理体制日益完善的当今社会中生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过硬的工作能力,任何投机的行为都会要付出代价的。针对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 “专业偏好”倾向,用事例引导学生认识过于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格的修养,将来可能会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不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安排实践活动时,切忌只是提出要求或强调规则,要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根据方向去行动,这才能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
其次,以专业实习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体的工作之中,使学生从工作岗位中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高职院校学生去企业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期间不但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还会提出管理上的一些要求,包括对企业的责任意识、对工作的态度要求、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维护团队精神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企业来看,这是确保工作任务完成的必要制度。从实习的学生来看,这是检验自身是否具有良好个人素质的具体标准。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既取决于所学的专业技能的有效运用,还取决于是否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所表现的某些行为,是他自己思想意识的自然反应,比如某些学生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过于强调自我意识,规则意识淡漠,对组织的规章制度不太关注,甚至把制度看作是对个人行为的限制,往往在具体的工作中对遵守制度产生抵触情绪,于是在工作中有意无意间会出现有悖于制度要求的行为。而通过专业实习矫正学生的这些行为,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学校在安排学生专业实习时,要把思想道德的要求融入专业实习之中,把它作为评价实习成绩的一项内容。
[1]王艳秋.加强农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8).
[2]赵梓潼.高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