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论述

2012-08-15路艳霞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经济区中原城乡

路艳霞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研究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论述

路艳霞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不公平现象或教育不均衡问题仍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着,主要表现为国家间差异,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地区间差异,如中西部差异和城乡间差异等;性别差异,即男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在我国,教育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城市间差异、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其中城乡教育差异是关键所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有重要意义。

中原经济区;教育公平;教育均衡

21世纪是一个技术愈加先进、竞争愈演愈烈及极力凸显人才素质的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吐故纳新的新世纪。新世纪的竞争核心在于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途径在于教育。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中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促进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是支持和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 教育公平理论与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化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其组织形式、管理形式的变革与进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影响个体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其中,个体发展是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强调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严格规定每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保障公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平等地位作出突出贡献。“公益性”和“统一性”是其最基本的两个特征,“公益性”侧重于从农村开始减免学杂费问题,至2008年全国范围内已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先农村后城市的工作步骤凸显了国家实现教育均衡的决心和重大举措;“统一性”是贯穿本法的核心理念,强调 “不同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的公民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实现全民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城乡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此法从颁布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对中国教育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06年,新修订的 《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差距是缩小校际差距的重要方面,是我国教育均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 “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战略目标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而扭转城乡教育差别则是扭转城乡差异的重要子命题。体现了社会对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深切渴望。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基础教育政策出现严重偏颇,即优先满足和体现城市居民的利益,逐渐形成了 “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在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这都成为建设新农村和教育统筹发展的障碍。以统筹促平衡、促发展,已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必由之路和必要途径。需要说明的是,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相对均衡,旨在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发展差距,不是一味地或片面地追求平均主义,而是建立在个体原有发展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采取合理化手段,充分协调和平衡教育机会、资源、资金和利益等,调动各方积极主动性,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而持续的变革。教育是社会的一个附属体系,反映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社会状态下的相应产物。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机会呈现不均等特征和趋势,教育机构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可利用和可占有的资源不同,造成各阶级间教育机会和收益差距悬殊。世界和社会的稳定也要凭借一定程度的 “公平化”。在一定程度上,贫富差距程度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指南针,反映在教育领域则是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仍是公众关注的核心问题。政府以全民利益为核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缩小教育差距,然而现代社会所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使得教育的公平化和普及化任重而道远。

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东部,有 “中州”、 “中原”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浑厚。境内有多个朝代的都城,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的缩影,为河南发展留下了大量宝贵遗产。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全国主要的教育大省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特征铸造了特有的经济发展区域。2011年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是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标志。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对河南和国家总体可持续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 “以民为本”思想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中原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其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该意见着重强调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措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把城乡均衡发展作为河南整体发展的重中之重。河南省农村人口较多,“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重大症结。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要靠发展教育靠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对促进中原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了新要求。《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试行)》指出现阶段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划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建立县域内教师交流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聚居地方倾斜,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本纲要充分凸显城乡教育均衡的紧迫性,为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展蓝图。河南省范围内,城乡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师资力量差距较大,教育效果相差悬殊,严重影响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总体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构建和谐区域的总体规划。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首要任务。

推进中原经济区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更是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刘林琳.延边地区小学英语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06.

[3]徐 辉.教师教育研究与评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泽厚.论语今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严永峰.和合故能谐[J].时代教育,2008,(9).

[6]马晓娜.城乡英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7]聂 鹏.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归因与机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8]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9]陈清芬.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现实讨求与方案求解[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

G527.61

A

1674-3652(2012)04-0135-02

2012-02-20

201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城乡外语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均衡发展研究”(2011GYY039)。

路艳霞,女,河南新乡人,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何 来]

猜你喜欢

经济区中原城乡
沁园春·赞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城乡涌动创业潮
御中原 画饼充饥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