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专业教育体系改革初探
——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例
2012-08-15廖可佳
廖可佳
(重庆科技学院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高校管理与建设研究
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专业教育体系改革初探
——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例
廖可佳
(重庆科技学院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目前,石油高校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下,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有: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需求脱节、缺乏对非认知因素的培养等。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科学定位,错位发展,谋求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 “双师型、双能型”型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等。
石油工程;就业能力;教育体系;改革
2007年以来,全国石油高校石油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开始不容乐观,石油企业的用人标准逐渐提高的同时,开始进行人员精简改革。而石油高校每年毕业的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总人数却在逐年增加,所培养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石油高校作为石油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准确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目前乃至将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 石油工程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2007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石油、中石化开始人员精简改革,中石油计划在3年内削减5%的员工总量,裁员总数可能将超过8万人。为控制成本、提高效益,中石油通过 “自然退休削减;控制新进人员;合同到期解聘;合并部分岗位”四大途径控制总人数。基于石油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不断更新的科技手段,石油企业正逐渐减少人员数量和调整公司的人员结构比例。这一系列的措施直接造成其用人需求大幅减少,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加严峻。以重庆科技学院 (原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已签约和有签约意向的2007年同期石油工程专业毕业本科生已超过百分之九十五,而2008年不到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正式签约或有签约意向,2009年学院采油工程专业的学生率就业不到百分之五十,到2010年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较往年更难,在学校相关领导做了大量工作的前提下,签约率刚刚超过百分之五十,石油民营企业对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基本没有需求。而以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为例,已签约和有签约意向的往年同期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研究生比例超过三分之二,但截止目前只有一半学生正式签约或有签约意向。对毕业生而言,在京的石油外资企业基本无需求。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石油工程毕业生签约率也突然下降,截止2010年底,该校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签约率不到百分之五十。由于年年扩招而造成的专业人数相对增长,而不少企业用人计划大幅减少,使得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已成为各石油高校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据统计三大石油公司今年在我校双选会上与往年相比减少1/3名额。由于近几年主体专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造成石油高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些因素均使得2011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同时,由于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革,致使产业结构不断被调整,专业需求也不断变化,这些因素也都导致了各石油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目前存在的一个最大矛盾就是高校所培养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与企业实际要求有显著差异。各石油高校应在行业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在石油工业领域内的不同层次办出各自的特色,既有利于分类分层次人才的培养,又避免了人才培养雷同和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出现。只有结合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办学模式,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石油院校全面开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二 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率低下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是其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在校生的就业能力与其日后的就业走向和起薪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就业能力高的不仅能促进就业,还更有利于今后技能的提高、工作效率的匹配,以及薪酬水平的提高。然而当前,各高校或是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和目标、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及师资构成等方面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都存在着较大的脱节,这使得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共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低下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原因有: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需求脱节
我国目前各高校高度关注从专科升为本科,本科生升为研究生的 “学位升级”活动。而对学生培养和提升的就业能力缺乏研究和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教授等人通过对中海油石油工程专业就业能力需求的深度访谈以及500多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研究发现:企业方认为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而外语、计算机、领导、监督与创新能力是重要性最低的五项。在校本科生则认为解决问题能力、外语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而书面表达能力、成就动机、危机应变能力、领导能力与管理监督能力是重要性最低的五项。这说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对待技能的认知差异问题已显得相当突出。同时,研究发现,学生参加实习时间与学生就业能力认知差异呈负相关关系,即参加实习时间越长的学生,其与企业方对就业能力认知的差异越小。而教师是决定一个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主体,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应用性大学里,师资来源多元化,并且更加注重对教师实际工作经验背景的要求。对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教师构成的研究表明,该专业教师几乎全部来自高校,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与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此外,高校未注重学生就业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等,这都对大学生就业构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缺乏对非认知因素的培养
软技能可以划分为应用层、修炼层和天赋层。天赋层包括直觉、美感、个性特质、性格等;修炼层包括责任心、成就动机、服务意识、自信力、承受压力能力、全局意识、道德等;应用层包括沟通技能、人际技能、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缺口最大的是软技能,而现实是,一方面我国对软技能培养的重视还不够,另一方面目前却缺少培养非认知技能的有效办法。天赋层很难改变,人与职位的匹配很重要;修炼层要从家庭教育、从儿童时期抓起;对于普通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高校可以在应用层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时,职业高校还存在片面追求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定位不明,忽视顺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不重视实践环节等因素。
三 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由于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明显差异,面临企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更新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石油高校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出新时期石油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应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加大改革。
(一)科学定位,错位发展,谋求特色
由于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是以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设置目录为参考标准,且由于该目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滞后于我国石油工业现实的发展需求,因而导致了我国各石油高校之间学科专业设置重复,严重趋同,极大地妨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制约了为石油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高校若要形成办学特色,从而赢得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其办学定位是基石。学校需以此作为重要的、基础性的、先导性的、战略性的顶层设计来审慎谋划学校的科学发展。如今我国石油高校已形成了一定格局,各石油高校之间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各自的定位和优势,按照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采取错位发展的策略,分析行业需求,找准突破口,选好着力点,形成办学特色。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道路是石油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在探索如何在高校与企业的融合中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果没有企业的实质性参与,单单只靠学校的培养,是无法真正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的。而石油工程专业因具有应用面较窄、专业性很强等特点,大多石油高校在国内三大石油公司都具备优良的合作基础和校友条件,因此着力推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是可行的。人才培养要突出 “应用型”,按照应用为本,能力为重的要求,深化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紧密联系石油行业的发展趋势,着重对紧缺人才的培养。
(三)加强 “双师型、双能型”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石油工程专业应用型教育体系必须大力加强 “双师型、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就是兼有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教师;“双能”则是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可以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而且同时还具有可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双师型”教师是 “双能型”教师的基础,“双能型”教师由此发展而来,整体素质更高。因此,加强 “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的保障。
首先,坚持教师 “双挂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可充分利用与油田以及优秀校友的良好关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现场、设计院或研究院进行挂职锻炼或专业实践,通过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来满足在教学中对实践和实训教学的需要。同时,积极从油气田生产单位、研究院或设计院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需要通过这支队伍为教学带来科研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信息和新工艺。教师在教学活动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提高。
其次,探索 “单列制”职称评审,建立 “双能型”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因为不同于研究型高等教育,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强调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着重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所以,对教师如果仍用以往的职称评审标准来衡量是有失偏颇的,是不利于 “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采用 “单列制”,即以应用型教育为出发点,对应用型高校教师职称单独评审的制度,充分考虑教师的学术性和实践性,将企业轮训、技术服务和访问工程师等实践技术经历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着重考察教师理论和技术结合形成的实践能力。
(四)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
模块化课程有三大特点:知识输入是导向;知识输出是转变方向;培养学生能力是目标。模块化课程改革,也就是将传统的以学科为背景的课程教学逐渐向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改变。具体地来说,模块化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等,其中专业课程又包括核心专业和模块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是区别其他专业的标志,是本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构成本专业教育教学核心内容的知识体系。针对不同兴趣和方向学生开设的模块专业课程,根据不同培养方向分别为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
(五)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新生进校一开始就把就业指导贯穿和体现于整个大学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指导模式应打破就业指导只针对毕业生的局面,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要求,使高校把握住教育的新模式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抓住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通过调查研究来深入探讨就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机制等问题,有系统、分层次、有针对地在大学各个阶段进行讲授。其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学会通过分析自身情况,结合专业要求,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有目标的在这四年中尽量地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
要实现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形成全员抓就业的局面,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是无法成功的。虽然现在各大高校基本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是与专业教育不同的是,就业教育涉及领域相对广泛,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无论是管理还是课程教学方面的相关人员,除了完全熟悉相关政策,具备心理、教育、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备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如此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不是仅靠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部门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是全员性的,需要调动校内外的所有力量都参与其中。
有了全程化的指导模式和完善的组织机构,要完善整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最后还应该加强实践指导。就业指导是一门时间性和指导性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它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必须应用心理咨询、职业指导、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将专业学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参观访问和行为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拓宽视野、增加危机意识。例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油田单位参观访问的形式,让学生实地了解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往届毕业生档案,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跟踪了解调查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提取经验,以实例教育在校生,通过总结来完善下一次的就业指导工作。
我国石油高校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石油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面向未来,石油企业更加需要敬业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企业看重的是卓越的工程能力、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面对目前大学生的特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石油类高校应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找准目前学生的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科学定位,积极主动的改革应用型教育体系,有效的开展以产学研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 “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新时期全过程就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和输出人才。
[1]高 林.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0-31.
[2]陈 啸.科学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3]陈召净,王 琦,李 娜.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
[4]陈 啸,储常连,吕 静.关于高等教育分类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5]王李金.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12-14.
[6]李娟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西方经济学之效用与教学研究——以地方工科院校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G649.21
A
1674-3652(2012)04-0100-04
2012-02-08
廖可佳,女,重庆涪陵人,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