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人格魅力的养成及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作用

2012-08-15方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基础课老师教育

方芳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通识教育部,重庆400067)

一、问题的缘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篇课程。该“基础课”开设五年来,任课教师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反思、摸索、革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遗憾的是,受欢迎的“基础课”只占少数,多数“基础课”仍难逃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宿命”。据《中国青年报》载,在一个坐满百余名学生的教室内,十几台笔记本电脑显得特别扎眼,有人在浏览网页,有人在下载电影或网络聊天。认真听课的学生屈指可数,大多数不是在睡觉就是在看英语书。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一所高校政治课上的情景。这样的一堂面向不同年级不同院系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并没使多少学生感兴趣。类似这般的沉闷气氛,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上已经司空见惯。“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这已经成为一些高校“两课”的一种常态。

上述现象是我们无法回避且必须正视的现实。一些“基础课”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枯燥沉闷,学生抵触情绪严重。然而,也有一些优秀的”基础课”教师大受学生好评,深受学生欢迎。笔者认识的一位“基础课”教师就通过上“基础课”被其所在高校的学生选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大良师”的第一名,学生在她的课堂上真正感受到知识与趣味、能力与德行的双重教益,她成为学生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同样的一门课程,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贫富”差距呢?究其原因,“基础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门艺术,如何让学生很乐意、很主动地接受容易遭到排斥常常被认为是老生常谈的思想政治课,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教授这门课程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德行、才学和情感所酿就的人格吸引力,是教师的德、才、情等各方面感染力的综合,是教师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教师人格魅力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从古到今都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如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做了这样的描述:“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奥妙,都不可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如果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结束了。”[1]

二、教师人格魅力的素养构成

优秀的“基础课”教师,包含很多无法言明的个性化的风格和气质,比如有的诙谐幽黙,有的严肃认真,有的才思敏捷,有的平易近人,各不相同,但是,透过这些极具个人特色的表现形式,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优秀“基础课”教师人格魅力的养成,必然包含以下三个元素:

(一)广博的知识积累

教师职业有一句行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得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羲也曾经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所以,具备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是任何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而“基础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更向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知识积累的要求。

“基础课”不单纯是一门课,确切地说,“基础课”是一个学科体系,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同时,“基础课”相对于其它三门政治理论课,又是实践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基础课”所要解决的难题,都是大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深厚的法学功底,而且要与时俱进,通晓广泛的时政知识;不仅要对理论知识烂熟于胸,而且要善于对知识进行思考、整合与创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体现教育者特有的智慧和人文精神,从而在授课时既能旁征博引,又能深入浅出,避免由于知识的局限,将课堂演变为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使本来内涵丰富的“基础课”沦为“假、大、空”的道德说教,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这也是为什么“基础课”似乎人人都能上(有的学校的一些“基础课”教师由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行政人员充任,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上得出彩的“基础课”教师却屈指可数的原因。

(二)端正的道德品行

“基础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个性鲜明,且已步入成年的大学生,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都会映入学生的眼帘,时刻被学生品味、评价、镜鉴,进而产生钦佩或鄙视、喜爱或厌恶的情感,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并最终影响“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一个内心阴暗、工于心计、随波逐流、急功近利、消极脆弱的人是没有资格也做不好一名德育教师的,哪怕他拥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才思,也是徒劳。一个人品不被学生信任的老师,纵使千言万语,在学生听来也只是假话连篇。

对这一点,几年前的一次听课经历使笔者深有感触。一次,我兴意盎然地去听一位别人推荐的“基础课”教师上课,老师正正襟危坐、正义凛然地讲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问题,最后一排的两位同学的小声议论被坐在附近听课的我意外地“收获”了:“哼,她还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然后说了这位老师私下做的一件不太光彩的小事,言语中尽是反感与不屑。笔者不禁感叹,虚伪的老师能教出诚实的学生吗?德育教师的教学技艺事小,做人事大啊。正人先正己,这句老话对“基础课”教师而言太中肯太深刻了。

“基础课”教师既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又要以自己的德行感召和影响正在成长的大学生,发挥教学中的潜教育价值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基础课”教师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光明坦荡的胸襟、超越功利的道德人格势必成为大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无疑会起到显著的示范作用,产生“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传的良好效果。[2]

(三)动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学生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生动、活泼的生命个体,每个生命个体都需要爱的阳光与雨露,需要美的体验与感悟,需要为真、善、美而感动,也需要为假、丑、恶而义愤,这就要求教育者本身是积极、善良、正义的。“教育是心灵唤醒的艺术”,如果教育者本身精神空虚、心灵贫瘠、麻木不仁,那他的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播器。这样教出的学生也是没有灵性的,比之知识的缺乏,心灵的干枯才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言,“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她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3]

“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它能引起学生愉快的肯定的情绪体验,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是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的情绪背景,能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发生共鸣”[4],从而营造生动、愉快的课堂氛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基础课”通过讲授人生的道理,启迪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更应该用心、用爱、用情去教育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诚心以待,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感召、启迪学生拥有对生命的热爱之心,对知识的渴求之心、对社会的奉献之心,对他人的善良之心,对生活的感恩之心,开启学生生命之旅的美好航程。[5]

教师的情感魅力还体现在要会运用“教学激情”。“一位好老师就是一名好演员”,“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要感动”,要会运用“教学激情”,这是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名师——杨泰老师的肺腑之言和一贯主张。好演员意味着要“入戏”,要对角色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更不能敷衍了事,“基础课”教师就要像“好演员”一样,对课程内容要认同、熟悉,并且要用满腔的激情去讲授,而不能让垃圾时间充斥在课堂上。授课时,教师的用词、声音、语调乃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感染和带动学生,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说:“作家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和听众,这就是艺术。”教师也应当是这样,把自己对于知识、对于真理、对于智慧、对于高尚、对于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真诚地向学生表达出来,从而使教育工作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6]

三、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基础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但又是无处不在的,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的实效性和感召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一)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基础课”面对的是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他们的人生从此开启了崭新的历程,他们对未来既满怀憧憬又充满迷茫,他们精力旺盛、思想活跃,但又容易迷失方向,矛盾困惑重重。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既精彩又复杂,各种文化思潮汇集翻涌,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繁多,互联网上瑕瑜互见、鱼目混珠,各种丑恶、不公的事件频频曝光,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大学生那颗热血沸腾但又脆弱敏感的心灵,挑战着他们所接收的传统教育和主流意识。这样的社会现实要求“基础课”老师必须比其他专业课老师具有更坚定的人生信念,更稳定的心理素质,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智慧的辩识力,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感召学生成为有远大理想、人格健全、热爱生活的人。对学生来说,再没有比老师更好的楷模和范本了,老师是什么样的人远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记得在一次观摩讲人生观的“基础课”课堂上,有学生问老师:“老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得上是成功的人生?”老师说:“我认为成功的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任何人都可能是成功的。成功不等于功成名就、飞黄腾达。赚很多钱,但是精神空虚、内心忐忑,除了钱就一无所有的人,肯定不成功;相反,哪怕在菜市场杀猪卖菜,只要内心是愉悦而满足的,那也是成功的人生。因为归根结底,人还是精神动物,精神的富足比物质的富足更重要。所以,只要是快乐的人生,都是成功的。同样的,对你们来说,成绩好很重要,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的人格。”下面立刻有学生说:“以前的老师都只看重学习成绩。上了大学,课程又多,今后找工作又难,常常觉得压力大,很郁闷,您这样一说我觉得轻松了好多。”也有学生反问:“老师,我觉得上自习看书很痛苦啊,吃喝玩乐很快乐,那这样也成功啰?”这样的学生倒是坦诚,老师说:“那你觉得吃鸡腿看电影的时候快乐,还是拿奖学金的时候快乐?”学生回答:“当然是拿奖学金了。”老师说:“所以说,你是要肤浅的、转瞬即逝的快乐,还是要有益的、长远的快乐?你是要充满悔恨的人生,还是要苦中有乐的人生,选择权在你自己手中。”这番诚挚的交流随即得到学生们真心的掌声和认同。因此,“基础课”教师在课内外流露出的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的精神世界,无处不在的人格魅力,对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定型期的大学生,将起到拨云见日的导向作用,有着无可替代的潜教育价值。

(二)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是激发学生对其所教授课程、专业表现出极大的求知和热情的最好的导师。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是学生心头的一颗朱砂痣,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字字珠玑,他所教授的知识会带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引发学生无限的思索;相反,遭学生反感的教师则是墙上的一抹蚊子血,他在课堂上声嘶力竭的表演,学生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各行其是,对他所传授的知识也拒于千里之外。想想我们自己当年读大学时不也是这样的吗?教师可以管束学生的行为,整肃课堂纪律,但却无法控制学生那颗澎湃而自由驰骋的心,而学习知识是要用心,仅仅坐在课堂上纹丝不动是没有用的啊!所以,教育的真谛是感召,而不是管教。

这学期初,学生给我的一封信再一次印证了上述看法,信中有一句话说:“一开始见到您,觉得您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师,但听了第一节课后发现您是一位很有思想和魅力的老师,我很有收获。我决定,这学期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听您讲的每一堂课。”(每当听到这样的评价,我深感惭愧,同时也给了我向上的动力)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常常是从接受这个老师开始,接受他所教授的课程,进而在老师的引领下,畅游于知识的海洋。这一点对于“基础课”而言,尤其如此。因此,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基础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比单纯的教学技巧、课堂设置,更基础更根本,更是教师应勤于修炼的内功。

(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教师的工作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在教学内外把自己的做人、做事展示给学生看,进而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做人、做事。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高智商,又要有高情商。任何一个好教师,他首先是一个好人,一个遵守社会规则、满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深具责任意识的好人。同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与学生相处时要相互理解、宽容,展现属于“基础课”教师特有的课内外的亲和力,以最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从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中,学生会学会爱与宽容、感恩与责任,从而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步入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岗位上做一个好员工。

总之,“基础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身上最光鲜的色彩,是学生眼中最亮丽的风景。教师应该从知识、品行、情感等方面努力提升自己,内外兼修,不断增强人格魅力,让学生听课时如沐春风,让自己讲课时成竹在胸,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成为一名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1]惠晓峰,冯菊香.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2][6]张毅,马海燕.浅淡教师个人魅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17).

[3]劳凯声.为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所作的序[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胡炎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67.

[5]林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三点体会[J].教育探索,2011,(5).

猜你喜欢

基础课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老师,节日快乐!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