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惠州学院日语专业为例
2012-08-15付自文郭雅琴
付自文,郭雅琴
(惠州学院外语系,广东惠州516007)
在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的指导下,国内一些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试点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形成了“外语+外语”、“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等培养模式。“外语+外语”的培养模式一般主要以英语为主,其它小语种为辅,也有部分院校以小语种为主,英语为辅。朱效惠等将之概括为双外语主辅式、双外语并重式、双外语沉浸式、双外语+专业倾向、多语种复合式等五种模式。[1]74-75每所高校因办学条件以及培养目的的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模式。
2007年,惠州学院以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开始了在地方本科院校条件下的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本稿的目的是在消化吸收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工业大学等相关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惠州学院并可供其他地方本科院校参考的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双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贺毅从理论的层面探讨了双外语教学的可行性,认为集体双语和个体双语的存在证明了双语教学有其现实存在的条件,并认为在学习第一外语时掌握的语言习得的特殊能力,可能会在学习第二外语时产生放大的效益。[2]95-96同时,双外语培养模式不应该仅仅由少数外语类或重点院校来实施,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并且能够参与到双外语人才的培养中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市场大量需求。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企业与企业间的联系已远远超出了中国企业对国外企业的单一模式。但是,大城市产生的人才聚集效应导致双外语人才基本上都聚集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众多二线城市所需求的双外语人才必须由当地院校满足。
其次,培养双外语人才,模式和制度的设计是关键。虽然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中能同时使用两种外语进行教学的小语种教师并不多,但他们绝大部分都受过严格的英语教育,经过培养亦可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同时可以考虑在合理的模式下,通过日语专业和英语专业教师的共同协作,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两门外语的目标。
再次,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具备同时学习两种外语的智力条件。对于大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四年学习一门外语,效率较低。在学习一门小语种的同时,继续学习从初中乃至小学起一直在学习的英语,负担尚在学生可承受范围之内。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根据所在及周边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在充分考虑师资和生源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双外语人才的尝试,具有现实意义。
二、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双外语人才培养采用“主外语+副外语”的模式,通过调整主外语的教学时间和内容,适当增加副外语的教学时间和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在工作中熟练运用两门外语为目标。基于惠州学院日-英双语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下面主要从培养规格的制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材与教法、教学实践、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等方面,探讨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与修订
本专业以培养具有日英双外语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但由于办学经验及二类本科生源条件的限制,在近几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相对谨慎的“确保日语优势,突出英语优势”的双优原则制定培养规格,因为只有学生在学好日语的前提下,其双外语的优势才有可能得到体现。在试点阶段,我们未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规格作硬性规定,但首届学生(2007级)在二年级时参加国际日语能力一、二级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成绩超过我们的预期。以本专业2007级1班为例,第3学期时,大学英语四级全班通过率为72.41%,国际日语能力考试二级通过率为85.7%;第4学期时,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为89.96%,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为37.86%,国际日语能力考试一级全班通过率为44.8%。因此在制定2009级日语专业(日英双语方向)培养方案时,我们加入了“鼓励学生考取国际日语水平考试一级证书、大学英语六级证书”一项,同时也要求学生“利用日、英两种语言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国际理解能力”,提高了培养规格,明确了培养目标。
(二)教学阶段和课程模块设定
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四大模块。
1.教学阶段
两个阶段指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基础阶段,学生进行基础日语、语音、口语、听力等课程的学习,同时进一步通过基础英语、语音等课程的学习提高英语水平。基础阶段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以及文化理解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基础,而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夯实英语基础,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高级阶段,在开设大纲规定的日语专业课的同时,开设英语文学、文化的相关课程以及英语语言理论课程,如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语音学等。高级阶段的课程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外语专业学生所应有的语言文化知识和文学修养。
2.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主要有4个。
(1)语言基础课程模块。语言基础模块课程指培养外语本科学生所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能力的课程,主要包括基础日语、阅读、听力、口语、写作、基础英语等。
(2)语言理论课程模块。语言理论模块课程使学生获得对语言结构和使用规律的理性认识,主要课程包括日语语音、语言学等。
(3)语言对比课程模块。语言对比模块课程使学生获得日、英语法区别的系统知识,了解文化差异,并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双外语的学习中去,主要课程包括日语翻译、英日对译等。
(4)文化修养课程模块。文化修养模块课程是高阶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主要课程包括西方文学、日本文学、诗歌选读、日本概况、语言与文化等。
以上4个模块中,模块(1)是模块(2)(3)(4)顺利进行的基础,所占学分为总学分的50%左右,模块(2)(3)(4)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必要保证,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14%左右。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努力减少模块(1)的比重,增加模块(2)(3)(4)的的比重,这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模块(2)(3)(4)的设置,主要遵循增加任意选修课程门数、增加语言对比模块课程数和减少纯理论性课程数的原则来进行。
(三)教师培养与外教聘用
要培养双外语学生,首先要培养具有双外语教学能力的教师。目前,在惠州学院日语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较多,所占比例较大。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日语专业硕士生,虽然都有13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但他们缺乏的是应用能力、教学能力以及日、英双语教学能力。因此,应加大力度对年轻的日语教师进行培养,以期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主要有3种:一是担任适当专科班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二是规定他们每学期旁听英语专业课程,三是通过专项政策鼓励他们报考英语专业研究生。以上举措在培养日语教师具有双外语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培养双外语学生,外教的聘用也是很重要的工作。惠州学院主要是培养日-英双语学生,因此,应尽可能聘用有英语国家留学背景并取得硕士学位、有良好英语表达能力的日本外教。一年级的语音、口语、听力等课程主要由外教担任。因为在第一学期,专业学生的日语是零起点,处于入门阶段,师生无法用日语交流,而外教恰好能用英语授课,从而构建起第一学期外教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两门语言的热情。
(四)教材与教法
在教材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几乎没有日-英双语教材,因此日语和英语基本上采取分离教学的方式,即日语课程采用日语专业的教材,英语课程采用英语专业的教材。我们的目标是在4年左右开出2-3门用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讲授的课程,作为试点的有英日对译、二外日语、语言与文化等课程。目前主要以收集、引进、吸收日本和欧美出版的日英、英日双语教材和学习、吸收国内大学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为主,如Japanese for College Students(1996)、Contemporary Japanese:An Introductory Textbook for College Students(2005)、Oxford Japanese Grammar and Verbs(2003)等教材和参考书。这些书代表了欧、美、日教育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对这些教材的研究和消化,逐步实现在课堂上日语和英语教学的融合。
教学方法决定着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主要遵循高教司《意见》提出的原则进行,即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3]
在该原则的指导下,日语专业主要从两个方面尝试改进教学方法。首先,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自担当课程的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其次,积极将“语感训练模式”运用到基础阶段的教学中,强调学生语言学习的立体输入与输出,强调语言学习的效率。汤富华认为,第二语言语感的本质就是学习者通过量化的学习产生规律性的认知能力,初步形成第二语言的概念形成、人际交往与语篇组织能力;它的特征必须通过多方位的文化立体输入与输出,才能完成语言交际的多次回路,并形成规律;语法学习永远不能形成这种语能。[4]117-120基于这种认识,利用“五个一百”(即每年模仿录音100小时,撰写作文100小时,会话训练100小时,辩论展示100小时,会神视听100小时)的强化训练模式,通过立体输入与输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
一切的学习过程最终都要归结为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内化。除课堂学习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更加重要。自主学习包含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三个层面。从高中的灌输式教育中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总体来说自主学习能力都较弱,部分甚至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成为教学目的之一。自主学习管理并不是让学生进行放羊式的学习,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学习计划→运用学习策略执行学习计划→检查学习计划→评价学习效果→修订学习计划的循环持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监控、评价、指导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的措施有: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订立、执行、总结一周学习计划;课堂采取提问式教学,对学生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管理,二年级以上学生每天听30分钟以上TBS、NHK新闻,并利用课前时间报告新闻内容;利用每周各一次的日语角和英语角进行口语练习;通过每年举行的日语朗读和演讲比赛、自编英语话剧比赛、外语歌曲比赛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生自主学习及管理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机制的建构
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用同样的课时熟练掌握两门语言,这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更加效率化。而学习的效率化来自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包括学习氛围、考核方式、外部评价,内因包括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动机、兴趣、性格等。这些因素必须在评价机制中得到反映。
首先,必须建构起一个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专业文化。在本科院校中,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及志向不明确,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依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忽视了专业文化的建设,则日-英双语专业容易沦丧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专业。
其次,在双外语培养模式下,必须改变单纯以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目的的考核方式。仅就考试而言,在高年级阶段应当遵循多出开放性试题的原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作为语言课程,同时应当提升教学过程中“演讲、阅读、朗诵、写作、翻译”等的评价作用。通过考核方式的变化,加强学生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能力,如认知能力、交际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等的培养。可以说,如果考核方式不改变,真正的双语能力则无从谈起。
再次,加强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本专业教学实践主要由校内实践、校际交流、毕业实习、国际化办学四个方面组成。校内实践包括各个层次的双语演讲比赛、日本文化节、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翻译比赛等;校际交流主要依托华南赛区中华杯全国日语演讲比赛等渠道实现;毕业实习主要通过惠州住润集团、普利司通集团等11家实习基地进行;国际化办学,以2+2或者3+1的形式,互认学分,积极派遣学生去日本、台湾两地大学留学、参观。
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师资问题
在双外语培养模式实施中,师资匮乏是制约其成功的关键问题。培养双外语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求有能胜任双外语教学的教师。[5]45但在惠州地区,招聘此类教师的难度较大。目前主要通过外语系自行培养,但要看到明显的成果尚须时日,且存在各种不确定的风险性。双外语师资力量的进步,需要教师、外语系、学院乃至相关教育部门共同努力。
(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问题
日-英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而产生的,但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相一致的现象,如过于重视实践性强的课程而忽略修身养性的文学、文化类课程,而这类课程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现代企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在选拔人才时,会优先选择既懂专业,又有较高文学、文化修养的人才。因此,在高年级阶段应加强文学、文化类课程的比重,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双外语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时数问题
按照广东省教育委员会的精神,也为了让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惠州学院2011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和理念,将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缩减了相当的教学时数,2009年培养方案所有专业教学时数也均控制在2400以内。但是双语教学任务较单语专业重,专业课教学时间明显不足。因此,根据双外语专业需要,适当增加教学时数,调整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比重将是2012年的培养方案制定时需考虑的重要内容。
(四)生源质量问题
双外语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双外语专业招生时就必须对学生的外语能力进行严格把关。近几年,惠州学院生源质量逐渐上升,2010年最低投档线首次超过广东省二本A线,本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超广东省二本A线9分;2011年扩招一个班,且最低录取分数线仍超广东省二本A线9分。值得一提的是,在录取时英语单科成绩应成为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双外语教学模式是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语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探索,更需要通过实践加以验证。每个院校情况各不相同,但也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希望开办此专业的院校能够就此问题开展更多的交流,共同推动外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双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1]朱效惠,赵忠德.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大连外国语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4):74-75.
[2]贺毅.双外语专业方向办学探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95-96.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1998.12.
[4]汤富华.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语感辨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117-120.
[5]卜剑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双语教学之探讨—以英日双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