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廿一年刻就元稹《咏茶》

2012-08-15林乾良

茶博览 2012年1期
关键词:汉印香叶白文

■ 林乾良

唐朝大诗人元稹(779-831),字徽之,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以诗相知,每有唱和之作,世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之倡导者。元稹诗作中,有一首《咏茶》最为奇特,从一字累加对句至七字,可以排列成宝塔形如下: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体诗为一种杂体诗,以一至七言为常见,偶有增至十字者。此诗在咏茶诗中实是独一无二之作,概括地叙述茶叶的品质与人们对它的热爱。“香叶”与“嫩芽”,说明茶用嫩芽而味香馥。接着,指出最爱饮茶的两类人:文人墨客与僧侣。说到煎茶,十分讲究:先用白玉碾将茶碾成细末,再用红纱制的茶萝来过筛。当茶在茶铫中煎煮及随后泡到茶碗里时,茶汤都会泛起黄花般的饽沫,表示茶质优良。人们不但清晨饮茶,而且一直可以饮到晚上。不论古今,人饮茶之后均认为可以去倦消忧,且在微醉之后更需它来醒酒。妙哉,茶之体、饮、趣、功均在此宝塔诗55字之中。

余业医,业余热爱茶文化与印文化,因而也刻了不少与茶有关之印。元稹之《咏茶》共13印,前后历时21年才完成,并非不诚心,实由事冗、出国、疾病诸因干扰以致。“茶”印,其实与此诗无关。1956年在沪时,余藏有清朝篆刻家(实是名宦公)朱家宝所刻“茶”印,其石质、雕钮、篆刻无不精妙。后曾以石仿其意而作之,终觉不如前贤,遂置之。卅年后,余正热心于茶文化,乃桧出此二印,同装一盒珍藏之。直到1990年,于《茶与文化》中得见此诗,赏其精奇,决定以印刻之。先后刻了六印,即二至四句,因出国探亲而中辍。这一去,先到美国大儿处,后复转道加拿大二儿家,先后一年半,于1995年才回杭。远处归来,诸务猬集。两三年后才忆起此事,又刻了四印,即五、六两句。因为七字句难安排,索性就不刻了。接着忙于著述印学四书,无暇及此。刚庆完功,又办移民美国。住了两年,苦思祖国,与老伴一同归来。2011年夏,于酷暑中决心刻完印章,但已目糊、手颤、腰楚,功力大打折扣了。前后廿一年,此事终于了结。

现按印章的艺术品类,将此诗13印分述如下:

白文汉印是古印中最主要的类型,其字以平方正直为主,古称缪篆与摹印篆,今则通称汉印文字。大部分的篆刻家初学治印时均从白文汉印入手。在石上写好反文印稿,用刀将有墨处刻去即成。如此刻法称阴印,有字部分是凹陷的,不受印色,所以钤出来的是白文。朱文印,则反之,属阳刻。属此类的有“香叶”、“慕僧家”、“罗织红纱”、“碗转曲尘花”、“晨前命对朝霞”5印。

朱文汉印,亦以平方正直为主。“爱僧家”与之有关。因系长方形印,所以又似砖文印。

篆刻艺术上以汉白文与元朱文两类因最重要。因为所用文字即秦始皇用以“书同文”的小篆,而线条美以纤细圆转为主,故又称小篆细朱文或圆朱文。其所以称元朱文者,系元朝著名金石书画家赵子昂所倡用之故。属此类者有“茶”、“嫩芽”、“碾雕白玉”、“铫煎黄蕊色”4印。

古玺为先秦之印式,朱白,方圆均多变化。所用文字为古玺文。先秦,即指战国及之前的春秋、西周、商与夏等。其时,因地方割据,遂致在语言、文字上各有特色,故变异多端,难以研究。在印章艺术上,文字之古奥与章法之参差为其主要特色。属此类者有“将至醉后岂堪夸”朱文古玺印、或称大篆细朱文。“洗尽古今人不倦”系用甲骨文刻成,可单独成为一类,但与古玺亦关系密切。

瓦当为中国建筑中特有之器物,即斜坡式瓦之末端,上面有精美之图形或文字以为装饰。秦砖汉瓦,向为国内外好古人士所钟爱。清中期开始,印人好“印外求印”,以甲骨、石鼓、砖瓦、碑碣之类入印,开创出崭新面目。“夜后邀陪明月”,即用瓦当顺转朱文来创作的,与句中之明月相关。

猜你喜欢

汉印香叶白文
香叶、罗勒要分清
认亲(短篇小说)
怎样临摹汉印
临摹汉印的方法
香叶
临摹汉印的目的
李大蒙访谈之汉印临摹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十个骨灰盒
怪僻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