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
2012-08-15杨琼
杨 琼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因此,服务地方成为这类学校与生俱来的使命。长春理工大学(前身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现为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长春市共建院校,是一所典型的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的工科为主的兵工类高校。学校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为主要创始人,由于长期隶属于国防工业部委直接领导,在光电学科及其相关领域形成了比较突出的优势,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等为国防服务的特色也十分明显。因与工业界、研究所的必然联系,产学研结合,服务特定行业、特定区域是办学的首选模式。学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科研能力逐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日益增强,被确定为吉林省省属重点高校。培养的人才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11年就业率进入全国高校五十强),在省属高校中更是名列前茅。而“产学研”合作中的合理定位,以及合作机制本身的有效性是长春理工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发挥特色、科学定位、立足办学是构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地方高校受到地理位置、学校品牌、教育经费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与众多重点高校的综合实力差距明显且呈现出扩大趋势;地方高校的学生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地方,与国内重点高校的生源有较大差别。由此可见,地方高校要想在竞争激烈且群体强大的高校队伍中不被淘汰,必须紧紧抓住地方高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挖掘特色,深入分析和把握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特点,积极为地方建设服务。这些发展的前提则为对自身的合理定位。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合理定位是高校获得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与源动力。尤其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只有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己任,将地方为中心,不断延伸其辐射半径,才能使得产学研合作长期发展下去。
(一)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强化特色是长春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明确定位
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要取得成效,唯有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突出优势特色才是根本出路。长春理工大学在划转为地方管理为主后,为继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进一步增强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确办学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坚持“服务吉林、保证国防、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面向定位,并将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作为重要服务面向,紧密围绕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将地区及特色行业所需的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
长春理工大学肇始于国家对光电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源于兵工行业的推动。学校也是全国唯一的以培养光电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光电特色与优势。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设置的光电领域的本科专业、硕士授权学科、博士授权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最全的高等学校之一。学校充分发挥光机电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为吉林省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以国防建设需求为导向,努力培养高素质军地两用人才,积极开展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而这些优势学科领域内的核心技术恰是本地区、特色行业所需的,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及行业的需求自然是学校融入地方、进行有效合作的关键。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明确产学研合作的定位后,学校确定了“三个紧密结合”的原则,一是与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二是与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三是与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并坚持三结合教学模式即“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教学与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并紧密围绕吉林省东北工业基地、兵工行业,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第一,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的现状、优势与特色,以社会需求为牵引,坚持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并重的原则,不断增强学科、专业实力,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本专业在满足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夯实理科基础,强化工科优势,还需根据学校光机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光机电相结合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应用”的专业创新型人才。第二,围绕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及兵工行业的需要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与科技支撑。第三,学校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领域,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研究所、政府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合作内容包含了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
(二)立足办学、抓住机遇、创新培养是长春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中的明确立场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办学,是人才培养。在产学研合作中,大学是在服务中寻求支持与发展。从合作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与工业发展而论,大学则扮演者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在立足办学的同时,抓住机遇,加强科学研究,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在产学研合作中维护与保证自身的科学与工程领袖的双重地位。
首先,学校依托行业背景,紧抓机遇,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长春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始终坚持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教育部工程实践中心、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学校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与长春光机所、吉林东光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光学仪器厂、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德激光学院、中国兵器激光联合体209所等研究所、企事业单位和行业院所的密切合作。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申报成功4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正因为学校明确了办学思路,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紧密结合,培养了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地区及行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其次,学校结合优势特色学科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创建校内实习基地,旨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产学研合作教育效果。
以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基础长春光机所、吉林东光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光学仪器厂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外,还在校内建立了光学制造技术实习基地,使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相关光学加工的实习。学生在基地实习过程中,能够对具体的仪器设备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及认识,更好地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深入研究所与企业的实践能力。学生就业率突出,近几年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一次性就业率约为92%左右,考研率为20%。毕业的本科学生大部分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光电仪器、精密仪器的设计、制造,光学零件的加工、镀膜、刻划,以及生产组织、经营等工作;也有部分在高校、科研单位、部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每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学生比例约为50%以上,就业形势喜人。
二、协同创新,不断增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奠定长春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合作的运行基础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指出,鼓励协同创新、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构建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为高校产学研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
学校在努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科研优势,积极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贡献力量。
面向区域协同创新,融入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学校瞄准吉林省高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积极参与吉林省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11年,先后加入吉林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吉林省高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长春市激光与光电医疗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5个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促进吉林省优势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发展。与大唐向阳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风力发电装备、发电机组信息管理与传输,以及风场状态监控等方面开展合作,双方共同承担了吉林省重大科技专项“风电机组自升式攀登平台”项目。
面向行业协同创新,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学校在多年服务国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研究所联合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正在谋划与中国白城兵器试验中心共同组建武器装备测试技术与测试仪器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兵器试验中心在武器装备领域的资源和基础优势,发挥学校在长期参与武器装备测试项目研究中积累的技术优势,通过凝聚双方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力量进行协同创新,组织开展武器装备测试试验先进技术战略研究和系统论证,培育重大科技项目。中心的成立将为国防武器装备测试领域打造一个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国武器装备测试试验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军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
面向国际协同创新,搭建国际协作创新平台。学校高度重视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积极与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共建科技合作平台。2008年与德国汉诺威激光中心共同建立了中德激光加工技术培训中心,现已建设成为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2010年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共同创办了国际纳米光子学和生物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国际协作。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这两个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并提出将国际纳米光子学及生物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更好地发挥国际协作创新平台的作用。
三、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产学研合作教育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改革选择的方向。地方高校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处于有利位置,并取得成绩,这与产学研过程中的高校自身、产业部门及科研机构、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特色与智力优势
在产学研教育合作中,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与新成果研发的主战场,应充分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特点,强化特色,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采取主动。市场是多变的,高校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掌握地区经济发展动向,掌握市场脉搏,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考虑考地方发展的长远需要,发挥自身特色,提高教育输出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吸引产业部门的合作,并长期合作发展。
(二)企业应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推动者
企业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执行载体,起着中间转换的枢纽作用,是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将会大大促进高校的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工作,从而提高高校对地方、企业的贡献。
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可以依托高校的科技研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走科技创新之路;并且,企业依托产学研一体化,还可以组织员工赴高校培训,提高专业和素质水平;在合作教育中,高校还可以聘用企业高级管理、技术人员赴校任教,实现自身价值,并提升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社会信誉及认可程度;最后,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有助于企业择优录用优秀的人才,在学生实习、实践中,企业可以考察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择优录取为企业员工,形成良性的人力资源库。诸多的有利因素表明,企业应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教育的推动者,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外部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能充分发挥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健康开展,当产学研三方利益冲突不可调和时,由政府出面,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某些方面变成一种政府行为,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通过立法和经济杠杆调节相结合进行调控,用实际利益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