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石油文化 培育石油新人

2012-08-15张其敏李文华刘洪

关键词:石油校企工程

张其敏,李文华,刘洪

传承石油文化 培育石油新人

张其敏,李文华,刘洪

从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石油文化传承的探索与实践出发,构建以石油传统文化和现代HSE(健康、安全、环境)文化为内涵的石油文化教育体系,丰富专业建设内涵,促进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培育受石油企业欢迎的大学生。

石油;传统文化;HSE;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重庆科技学院自2004年组建以来,坚持“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背靠石油冶金行业,着力打造特色,致力于应用型本科品牌建设。2008年,石油工程专业被列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近5年的研究与实践,结合石油行业特点和学校办学历史,构建了具有石油行业特色的文化教育体系,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石油文化教育模式,促进了石油工程专业优良学风建设,培育了一大批乐于奉献、吃苦耐劳、能扎根基层的“下得去、留得住、顶得起、干得好”的受石油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一、石油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优秀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职能,明确了文化传承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学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高等教育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推动我校文化育人工作、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履行好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对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有助于高等学校在更高层次上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二)培育石油新人

石油与天然气是保证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资源。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油气资源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5%,国家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而石油行业具有野外作业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和生产工艺复杂等特点。石油天然气为易燃易爆物质,生产安全风险大,一旦出现生产操作失误就可能发生类似井喷、油气泄漏火灾和爆炸等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

石油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石油事业后备队、生力军,石油工程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而且需要具备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意识。因此,石油文化在石油高校的传承与弘扬,不仅关乎石油的现在,更影响石油的未来。石油文化教育要融入到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体现在师生追求教学科研创新、不断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上,内化到青年学子投身石油事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无悔选择和身体力行上。与此同时,石油企业则应积极促进石油精神在大学校园的传播,把优秀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送到石油高校,推动石油文化与校园文化互相融合,提高石油文化传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增添精神动力。

(三)保障校企合作

学校立足重庆、依托行业,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紧贴行业需求,校企协同建立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22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了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2010年,学校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共同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国内石油高校设备最先进的集钻井、油气开采、油气储运于一体的功能最齐全的校内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2011年5月,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重庆科技学院协议,为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平台保障和资金支持。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实施等四个方面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石油文化教育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石油文化内涵

纵观新中国60年的奋进历程,似乎还没有一个工业行业像石油这样,在精神与文化的层面上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石油文化形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艰苦卓绝的石油会战,贯穿了近50年的油田火热发展实践,是几代石油人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基本内涵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仅成为中国石油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更成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逐步提高,石油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汲取和吸收了时代精神,丰富了新的内涵。“新时期铁人精神”是奉献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反映了更加尊重客观规律的特点;“HSE(健康、安全、环境)文化”唤醒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渴望,从根本上提高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觉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和谐文化”反映了“以民为先,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群众思想与和谐理念。

随着科学发展观成为整个国家政治生态的主流意识,石油企业文化在滚滚历史洪流中进行自我超越成为必然,集传统、特色和时代精神为一体的石油文化必将为我国石油工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石油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

几年来,学校石油工程专业致力于探索石油文化育人模式,构建了以石油传统文化和现代HSE(健康、安全、环境)文化为代表的石油文化教育体系,丰富了专业建设内涵,促进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培育受石油企业欢迎的大学生。

(一)构建“双结合”石油文化教育体系

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石油行业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增设《石油工程导论》《石油工程HSE风险管理》《井控技术》《国际石油经营法规》等专业课程,《石油工程导论》由校内外教授、专家以专题形式,讲授石油文化、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国内石油高校中率先开设《石油工程HSE风险管理》《井控技术》,以提高学生国际视野、安全素质,掌握风险管理和井控技术为目标,两门课程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和学校精品课程;同时要求所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石油文化的教育。课外教育以主题班团活动、石油大讲堂、石油企业社会实践、石油科技竞赛等丰富的课外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对石油文化的体验。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校外教育指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深入西南油气田、河南油田、大庆油田等石油企业感受和体验石油文化。同时校内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按照石油企业HSE管理规范要求建设了目视化的HSE文化,使学生在校内基地实践教学中接受企业HSE文化的薰陶。

(二)营造浓郁石油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到石油文化的 “四个融入”:一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风建设;二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在校园设立石油浮雕、各大油田捐赠校庆纪念碑、纪念林,在学院办公室、实验室区域建设石油文化墙,按中石油标准建设校内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三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四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激发了石油学子爱国、爱校、爱石油的热情。

(三)融入专业建设,丰富内涵特色

石油工程专业建设实践中,在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中充分融入石油文化,注重引进有石油企业工作经历的师资。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素质与实践能力”的理念,逐步形成了“双主体,三结合,五共同,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和石油行业企业双主体共同育人机制,基本技能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学做研结合、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和共同实施教学考核与质量监控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几年的专业建设实践,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实践平台日趋完善,课程建设成效突出。2008年我校石油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点,油气井工程学科于2010年被列为重庆市重点学科,石油工程学科被列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2011年石油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获得服务特殊行业需求专业硕士学位试点专业。《打开石油的天窗》成功入选教育部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石油行业“十一五”规划教材《石油工程HSE风险管理》,是该课程国内唯一本科教材,被国内各石油高校选用。

(四)校企结合,专兼结合

建成了一支教学学术水平较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51名专职教师中有5年以上石油企业工作经历的占22%,聘请了17名高工以上的油田兼职教师,承担部分理论课程、指导学生生产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开设讲座等。3年来,石油工程专业教师承担了“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纵向项目共计20余项,石油企业横向课题经费达到3396万元。

(五)强化校企合作,建立互动机制

石油工程专业保持和发扬行业办学传统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实施等四个方面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切实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与石油企业深度融合,以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及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把课堂办到石油企业去;通过安排学生到石油企业的生产一线体验生活,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耐受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聘请石油企业专家、优秀校友到学校授课、开设讲座、指导毕业设计等方式,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着力在服务祖国与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学生尽快在精神上成人、知识上成才。

四、石油文化教育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爱国,爱校,爱石油”的情感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石油精神贯穿于石油学院师生的学习生活中,在石油文化精神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意志,铸造出的顽强性格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成为石油学子面对各种人生磨难的宝贵财富。

一是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刻苦钻研的学习风气逐步形成。近3年来,学生平均出勤率保持在95%以上,违纪率低于2%,“和谐之家”创建率达100%,毕业生英语四级过级率高于80%,计算机二级平均过级率高于80%,考研率达到15%。

二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成绩突出。在全国第一、二届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我院学子与全国北大、清华等二十多所高校博士硕士同台竞争,荣获全国二、三等奖。石油专业学生近年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2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90余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等活动中获得市级以上奖项。

三是“下得去、留得住、顶得起、上得来”的石油工程本科品牌正在形成。在石油企业进人指标压缩、各石油高校就业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我校石油专业就业率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近三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5%以上。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2]冯刚.文化传承创新与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2(2).

[3]徐金燕.行业文化是石油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灵魂[J].石油教育,2005(3).

[4]李文华,等.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8(5).

640

A

1673-1999(2012)16-0155-03

张其敏(1972-),女,重庆开县人,重庆科技学院教授。

2012-06-05

猜你喜欢

石油校企工程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