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政策与网络舆论冲突及消解对策

2012-08-15臧星辰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网民舆论

臧星辰

(南京工业大学 法律与行政学院,南京 211815)

1 公共政策与网络舆论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主体的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方案、行为规范和准则。公共政策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它的公共性:政策的制定者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部门,公共政策涉及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网络舆论是公众在网络空间内,就社会政治生活表达和传播的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是社会心态和政治心理在网络上的直接反映。公共政策最终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对政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成败,民众在现实中对公共政策的看法必然会在网络空间内有所体现。

互联网的兴起为政府和民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提供了一个新的互动交流平台,使公众更好地参与到公共政策决策中来;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最大限度地汇集了各种利益诉求,为政府决策者释放“决策气球”,试探和了解民意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参考;打破了政府的信息垄断,有效弥补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某些公共事件、偶发事件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并在网络上升温发酵,便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对政府决策者产生影响和压力,最终左右公共政策走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2003年发生的×××案,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开始推行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求助办法》,网络舆论的力量功不可没。在这些事件中,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和网络舆论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通过网络和网友互动交流,听取民声,汇集民智。各级政府和部门建立网络留言板,网络信访处,开通微薄,以多种形式和民众进行互动交流。例如,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了”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栏目,自创办以来,已形成了完整的中央、省、市、县四级构架。截止至2010年年末,已有多位省委书记、省长、地方一把手对“留言板”中的网友留言做出了公开回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政府公共决策重要的基础之一。

2 公共政策与网络舆论冲突的具体表现

在看到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公共政策与网络舆论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不切合之处,双方存在着一定冲突,体现为:

(1)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与网络舆论之间的冲突。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公共政策的相关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但是在海量信息尤其是虚假信息面前,人们很难对一些信息做出理性合理的判断,网络舆论经常呈现表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表现为网络舆论常常对公共政策内容的合理性产生质疑,对公共政策存在着逆反排斥的心理,一些网民对计划生育政策、民族政策等肆意解读,曲解。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这种“哈哈镜”效应造成了很多误解和偏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受损,政策客体对政策的不认同,偏离政策目标现象就有可能发生。

(2)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网络舆论冲突。网络舆论是分散的、显性的,而网络民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倾向性的网络舆论的聚合,隐含在网络舆论之中,网络舆论并不能等同于网络民意,更不能代表现实中的全部民意。第一,网络舆论表达的匿名性导致网络舆论带有很明显的双重性和群体性特征,表现为理性与偏激、真实与虚假并存。既有真实合理的民间诉求,理智客观的批评意见,又有对党和政府恶意无理的攻击谩骂、虚假信息和不文明言论随处可见。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个人在群体中的思想独立性会被群体思想所取代,其行为和思想会表现出偏激、盲从、缺乏理性等特点。从总体上来看,网络舆论极端化、情绪化、片面化的倾向非常明显。第二,网民存在着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地域上的结构性失衡,网民代表性不足。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43.8%,农村网民为1.31亿,仅占整体网民的27%,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第三,网络话语权占据在少数手中,“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的观点往往能受到追捧,普通网民或成为盲目的追随者,或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话语上的强势往往能让这些人制造网络议程来操纵舆论。科学的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一个信息全面、真实的基础之上,网络舆论与真实民意的偏差,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混乱。

(3)公共政策过程与网络舆论非规范化表达的冲突。第一,在传统的政策议程中,政府决策者将民众反映较多的社会问题纳入公共政策范围,公共政策系统的启动往往从政府开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网络舆论的表达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公共政策与网络舆论这种步调上的不合拍时常导致政府在回应网络舆论时时间上滞后、行为上被动,增加了政府的决策成本。第二,网络舆论的非规范化表达常常引发舆论的监督越位,对政府政策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在司法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对于一些舆论广泛关注的司法案件,在司法判决之前,网络媒体的大肆炒作引发舆论升级,司法机关深陷舆论风暴中,司法审判演变成“媒体审判”,这显然有碍于司法独立。

3 化解冲突的路径选择

冲突论的代表人物科塞认为“社会冲突是一个调整规范适合新环境的机制。一个弹性的社会从冲突中受益,因为这种行为通过创新和改进规范保证了它在新条件下继续存在。这种重新调整规范的机制在一个僵化的社会里几乎是得不到的:后者由于压制冲突,从而也消除了一个有用的警报,因此把灾难性崩溃的危险增大到极限。”冲突有正负两面双重作用,冲突并不是意味着单纯的对抗,更多的是一个整合协调的契机。化解公共政策与网络舆论的冲突,不单单需要对舆论进行引导监督,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缓和调解机制,实现政府与民众的双赢。本文从制度保障的的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思路参考:

(1)构建沟通机制,推进网络问政。在传统的公共政策系统中,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中,民众总是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公共政策。网络问政,就是以网络为媒介为政府和民众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将网络舆论表达推向制度化的轨道,实现官民互动。推动政府决策与民意的双向回馈,政府问策于民,民众求答于官,使民众充分及时地了解政府政策,使公共政策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共利益。面对群众质疑,应主动接受网民的监督,改变疲于应对的局面,重塑政府的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网络发言人代表各自的职能部门公布权威的政策信息,受理网民诉求,征求网民意见,使网民全面了解到政府公共政策信息。

(2)建立网络舆论汇集制度。网络舆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实中的民意,网络舆论汇集制度对政府加强舆论敏感度,及时了解舆论动向有着重要作用。政府应组织专业人员,利用技术手段对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众声喧哗中剖离出对政府决策有用的信息,把社会公众的诉求转化为公共政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组建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室定期对网络舆论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实现对网络舆论收集的分层对口管理,地方政府也应针对本地BBS、本地网站建立有地方特色的舆论汇集制度。

(3)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舆论。面对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健全法律法规势在必行。不仅要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行为,也要保障网络舆论的自由表达。对于歪曲事实、传播谣言、恶意攻击的言论,要及时澄清、有力回击,对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对于网民的建言献策,有理有据的批评意见,应认真倾听、虚心接受、给予回应。对于某些地方官员滥用公权封堵信息、对网民打击报复甚至“跨省追捕”,也要出台相应的惩戒制度,对这些官员实行问责。政府要本着包容积极的心态,既要让网民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畅所欲言,又要及时封堵住不良信息,如何把握住这个“度”的问题,考验着政府的驾驭能力。

(4)建立网络自治组织,提升网民素质。网络自治组织可以充当现实中NGO的作用,在网民和政府之间树立一道信息交汇的中转站,起到上传下达,整合利益诉求,疏导网络情绪的作用。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自发组织的辟谣小组,但仍处于萌芽阶段,在现阶段政府可以鼓励引导,使之发展壮大。通过宣传教育,逐渐让网民学会准确完整的解读政策信息,提高他们的网络参与技能,从而提高网络舆论质量。培养网民的公正、客观、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律意识是一个缓慢艰难的过程,这不仅需要长期道德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营造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形成一套公认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使网民的自律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 结语

网络舆论的兴起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勇气,正视网络舆论,善用网络舆论,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做到网络参与常规化、制度化,是推进公共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

[1]L·科赛.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与权力的对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1-09-19).[2011-10-24].htt://www.cnnic.cn/research/bgxzltibg/201107/t201107192.2120.html.

[5]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系列评论[EB/OL].(2011-7-11).[2011-10-24].http://yuqing.people.com.cn/GB/210108/226474/index.html

[6]盛馨莲.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与对策[J].东南学术,2007(4):82-86.

[7]邢彦辉,闵然.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民意表达:网络公共舆论与协商民主[J].云梦学刊,2011(7):147-150.

[8]刘祖华,周湘智.网络民意在公共决策中的双面解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6):107-110.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网民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