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

2012-08-15许东红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素质教育

许东红

高师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

许东红

阐述高等专科学校师范教育“五全面”“四和谐”“三具备”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北京和基本思路、内容和实施途径。

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构建

高等专科学校师范教育与高校本科师范教育有着层次上的差别。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怎样的人才规格和质量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师范掀起了一阵阵“练功热”,培养了一大批基本功过硬,具有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专长的人才,这种人才由于在特定场合上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一度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但由于文化功底不扎实,师范专业素质修养不够,在从事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中可持续作用受到影响。因此,90年代中期,教育界提出“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规格,教育目标着力点从培养学生的“特长”转移到“合格”与“特长”并重。

一、师范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

其一,概念模糊,缺乏科学界定,操作起来各行其是。“合格+特长”目标改革的初衷乃是为了矫正“重特长轻基础”的做法,但如何抓好“基础”又缺乏更深层的理性研究,操作中流入“失衡”、“失序”的状态,一些学校时而突出这个,时而突出那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远未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合格+特长”实际上只是沦为一种形式或口号。

其二,过分强调学生文化素质的“合格”,把学生的文化素质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些学校“应试教育”盛行,一些省区在进行统卷统改中,由于“考试运作”机制运用不好,造成了学校间暗中的攀比,误导学校办学理念和方向。

其三,过分注重学生“划一”管理的“合格”,忽视学生身心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地尊重,学生缺乏个性、缺乏活力、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校时往往表现为“驯服听话,高分低能”,上岗后又往往表现为“政治上软,业务上死,体质上弱,生活上靠”。

以上问题,直接反映出我们师范培养目标的封闭和落后,一方面,我们缺乏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的深刻认识,教育静止、僵化;另一方面,我们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不够,习惯于人才培养的老传统、老眼光,缺乏从培养“现代人”的高度去塑造我们的学生。总的来讲,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关照,缺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远景规划。

目前,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日见深入,适应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师范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而培养出怎样规格的中小学教师,使他们既具有“21世纪劳动者的素质”,同时又具有“从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直接面对的现实。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五全面”“四和谐”“三具备”为总目标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以此为依据重新思考和探索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素质教育整体目标体系的构建。

二、“五全面”“四和谐”“三具备”目标体系的基本构建思路

(一)人的素质整体设计

我们从人的素质的角度对师范生的素质进行整体设计,认为师范生做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师范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包容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及其若干要素,体现出全面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即学生的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技素质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各个要素要密切整合,构成有机整体,形成合力,保证学生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发展性人才规格设计

科学家们预测,21世纪的社会将是科技精英辈出,鼓励合作交流,提倡服务精神的社会。师范生面临一个发展迅猛、变化多样、竞争激烈的世界。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必须将今天的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充分考虑时代特征,树立发展性的教育观,着力培养和发展师范生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基本素质,帮助他们做好迎接新世纪的准备。在构建目标体系中,我们注意突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二是学生能力结构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三)注意师范性现代人才特点的设计

专科院校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是中小学教师,而作为跨世纪的小学教师,他必须成为能够充分适应和大力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即具有能动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创造性人才,而不是“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职位做好准备”的机械人。因此,在目标体系的构建中我们注意着眼于师范性的现代人才特点的设计,我们把“基础宽厚、能力较强、适应面宽”的跨世纪中小学教师的人才构想目标列入我们目标体系的构建当中。

三、“五全面”“四和谐”“三具备”目标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

(一)总目标

“五全面”“四和谐”“三具备”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总目标,其具体内涵是:

“五全面”即学生的思想、文化、劳技、心理、生理等五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规定了师范生素质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具有跨世纪现代中小学教师的前提基础。

“四和谐”即学生的知识、能力、特长、个性等四方面的素质和谐发展。它以“五全面”为前提条件,更注重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包括能力、特长等)、个性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养成和发展,强调素质结构发展整体性的和谐,避免某一方面素质的欠缺而削弱整体结构的功能,是“五全面”的补充和延伸。

“三具备”即培养学生基本具备基础宽厚、能力较强、适应面宽等三方面的中小学教师的良好素质。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从而使其在各种工作条件下、在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宽泛的适应能力。这是中师素质教育的致高点。

(二)具体目标

根据“五全面”“四和谐”“三具备”的实质精神内涵,我们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生理素质、个性心理、能力素质、职业技能等7个方面设计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力求做到既能反映出总目标中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和职业素质的特殊要求,同时又能反映出具体目标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即做到既全面又不重复,以最少的指标科学全面地反映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四、“五全面”“四和谐”“三具备”目标体系的实施

“五全面”“四和谐”“三具备”是一个整体性的目标体系,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具体目标,都存在着或综合或模糊或内隐的特征,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其导向功能,认真地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目标与评价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目标关键的途径就是要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目标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设计得当,就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反之就会使学生的素质出现偏差,偏离培养目标。因此,要处理好目标与评价的关系,师范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做到:

一是科学分解目标,既把目标具体化,又防止分解过琐过细,从而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以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是不仅要注意评价的近期效能,更要注意发挥评价的远期效能,避免片面追求目标近期效能的急功近利思想。

三是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特别要注意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用人单位的注意力引导到分析素质发展的状况上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目标与课程结构改革的关系

课程结构的改革是架设通往目标的重要桥梁,课程结构中的“四大块”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必修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选修课有利于拓宽知识、发展能力和特长,活动课有利于发展个性,形成专长和创造能力,教育实践课有利于加强职业意识。而要完全实现这四个“有利于”,就必须处理好目标与课程结构改革的关系。

一是实行学科之间、“四大块”之间的开放整合,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育人功能。

二是实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强化那些有利于学生掌握并充分体现未来社会对现代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保证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

三是强化活动课程,开发隐性课程,保证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三)目标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关系

素质教育目标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的实现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因此,围绕目标体系,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地位,必须处理好目标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关系,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确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

其次,要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地调动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价值等多种因素参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第三.要建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体系,以多媒体手段、多学科渗透代替单一化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未来的国家建设需要政治思想坚定、心理素质过硬、技术能力超强的合格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创设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专业人才。

[1]刘以林,张文珍,冯克诚.素质教育指导丛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2]曹福成.大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book=182,ebook=6

G658.3

A

1673-1999(2012)10-0182-03

许东红(1968-),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545007)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2012-03-13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素质教育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