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化还是职业化
——个体层面的比较研究

2012-08-15汤霏

关键词:职业化专业化职场

汤霏

专业化还是职业化
——个体层面的比较研究

汤霏

提出了专业化研究的三个维度,宏观层面是研究职业的专业化,中观层面研究组织的专业化,微观层面研究个体的专业化。论述了个体层面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区别,强调研究学术重点应该关注于专业化领域,并从语义翻译、理论支持、日常经验等五个分析视角提出相关论据。

专业化;职业化;比较

专业化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拥有较长的历史。一开始专业化研究集中于宏观层面,即什么是专业、衡量专业成熟的标准是什么?基于专业化的研究在社会学领域引生出一门分支学科,叫做专业社会学。对于专业化的研究,笔者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研究层次,即宏观层面研究职业的专业化,中观层面研究组织的专业化,微观层面研究个体的专业化。

一、专业化理论的三维度研究脉络

宏观层面的专业化集中于专业化运动理论,认为专业是专业性的职业,关注于专业发展的路径及成熟专业的判定标准,也就是从分工到岗位,岗位转变为职业,职业再如何一步步地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国外学者卡尔·桑德斯、格林·伍德、理查·霍尔等都提出自己对专业标准的理解和看法。国内学者赵康[1]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分别是: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知识和教育、服务和社会利益定向、社区的支持和认可、自治。

组织层面专业化的典型案例就是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公司(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PSF)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外将会计公司、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都归为专业服务公司。Lilach Nachun[2]认为专业服务公司应具备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知识是他们的核心资源,在他们的“生产”过程中,知识既是投入也是产出,另一方面,他们的客户是其他公司或机构。一般的专业服务公司的经验理念可以概括为是提供卓越的客户服务,让员工有一个充实的职业,富有成就感,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使公司稳健地成长,员工获得良好的报酬。

国外学者对个体专业化的研究重点关注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等,而国内学者对于个体专业化的研究主要以教育工作者为研究对象,有教师的专业化、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班主任的专业化、校长的专业化、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化等。1973年,爱利特·弗里德森在其专著 《专业主义重生:理论、预言及对策》(《Professionalism Reborn:Theory,Prophecy,and Policy》)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化给出了专门的定义,他认为专业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从业人员由于其拥有独特专长、关注工作质量以及为社会带来利益,而获得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控制职业培训和职业进入、确定与评价该职业工作方式的专有权力。Flexner将专家定义为这样一群个体:他们从事某一项具体的工作,接受过基础教育,并拥有高技能、责任感、科学的知识基础、求知的欲望、自律以及利他主义倾向。

二、职业化与专业化关系的研究概况

关于职业化与专业化关系的争论在学界颇有声势,笔者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国内学者的观点梳理为以下四类。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由职业化向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是一个大概念。专业化包含了职业化过程,职业化是专业化进程的一个阶段,为其提供发展基础,而专业化是需要系统训练才可以胜任相对应的岗位工作。从社会分工演变来看,发展趋势是先有社会分工,然后是岗位化,再后是职业化,最后才是专业化。可以说,专业是更高层次的职业,而专业化是在职业化的基础上向更进一步发展。专业是职业由量变到发生质变的过程,同样地,专业化也是职业化不断发展和积累后发生质变的过程。

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专业化向职业化发展,职业化是一个大概念。职业化一定是专业化的,专业化不能代替职业化,专业化 (Specialization)是人才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的基础。职业化需要员工的外表着装、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都符合特定规范和标准。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专业化是指个人专业知识的习得、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素养的修炼,这些是需要通过前期的学习完成的。进入岗位工作后应该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努力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积累相关经验,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职业能力。

第三种观点认为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同时发展的,两者是并列的概念。职业可以分为一般职业和专业性职业,一般职业完成的是职业化,专业性职业完成专业化,这种专业化从宏观来讲是职业专业化,从微观层面来讲是人员专业化[5]。

第四种观点认为职业化等同于专业化,只是proessionalization的两种不同翻译。

三、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比较研究

笔者认为,从微观层面也就是个人的发展来看,职业化与专业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笔者并不否认职业化,它是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但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研究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而非职业化,主要论证依据有以下五点:

其一,英语中并无“职业化”对应的翻译,“职业化”是中国特色的产物。职业化对应的社会分工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专业化从宏观层面来讲就是专业职业化,本文强调的是微观即个人层面的专业化。国外并不存在职业化这个一个概念,国内研究所说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对应的都是一个英文单词——proessionalization。关于以profess为词根的相关单词主要有Professor(专家),Profession(专业),Professional(专业的、专业人员),Professionalism(专业主义),Profesionalisation(专业化)。在英语中,表示职业含义的常用单词有4个:career、occupation、vocation、profession。这四个单词的区别在于career指长期、终身从事的职业或事业生涯(可是一项或多项职业);occupation可泛指职业,也可指一般性的职业;profession指需要较高学识和专门技能从事的并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职业;ocation主要指尽义务或有责任使命感的职业,也可指技术性职业。后三个单位的形容词为:occupational、ocational、professional。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的解释,occupational是指职业的、职业造成的,例如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病;vocational是指某种职业所需的资格的,例如vocational training职业培训;professional是指具有专门知识的、表现专门技能、专业的、非业余的,例如professional boxer职业拳击手。因此如果需要对国内研究的职业化应对一个英文翻译,笔者认为vocational更加合适。

其二,专业化的讲法更加符合日常工作生活的习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果遇到办事人员不能展示其专业的工作精神或者技能,我们一般会称某单位的工作人员做事情不够专业,而并非不够职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企业面试,遇到一位招聘人员并不是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面试和甄选,则会认为该招聘人员不够专业,而不是认为他不够职业。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职业化多为职业化装扮、职场生存技巧。

其三,职业化相关书籍并不能涵盖专业化的理论知识。从目前国内出版的职业化方面的书籍来看,搜索到的关于职业化方面的书籍有《职业化养成理论与实践》《认知资格与职业化》《我国管理者职业化胜任素质研究》等。通过阅读发现这些书籍更多地是教会读者如何适应职场,掌握职场生存技能,处理职场人际关系,并认为能够适应职场生活就是职业化的表现。但显然,适应职场并不代表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只能是一个必要条件。

其四,当今时代客户服务和需求导向日益强调更加要求个体专业化发展。从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发展的市场化越来越明显,而市场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客户为导向。客户需求导向也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所强调。彼得斯和沃特曼认为杰出公司的第二个特征是以客户为导向,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经营管理原则。客户不仅仅只存在于企业外部,所有与人力资源部门打交道的人或部门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客户,也就是内部客户的概念。大前研一[6]在其著作《专业主义》中就将满足以下条件的人才称为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靠理性而行动;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理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的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他还认为区分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在于是否以顾客至上。笔者认为,职业化和专业化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关注的焦点不同,职业化关注的是对个体的要求,例如个体本身的职业素养、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工作装扮等。专业化关注的是客户的需求,评判个体专业化的程度很大一方面来源于客户的判断。企业有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无论是什么岗位,都存在着自己需要服务的对象。个体的专业化程度是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客户的感受对于个体的专业化非常重要,而这一点又恰恰与现在所倡导的客户服务导向相一致。

其五,专业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为专业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石。从研究理论的角度来看,有专业社会学这一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但并无与职业化或者职业相对应的学科,也就无法为职业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四、总结

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是一种承接关系,是相对容易区分也并不矛盾的两个概念,不能偏废其一。个体进入职场前为了增强竞争力而进行的职业训练,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态度、学习职场生存技巧,直到自己能够从事一门已经属于成熟职业的岗位,这就是职业化。个体一旦进入职场,就应该督促自己尽快完成职业化,而职业化程度也应该是企业招聘员工时的重要标准之一。从业者完成职业化以后应做到的就是如何使自己更加专业化。

[1]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5).

[2]Lilach Nachun.Danish professional services firms:why are they not competitive internationally?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Danish and U.K.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8(14).

[5]柯长城,田霞.职业化还是专业化——专业化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兴起及其规范[J].法制与社会,2010(2).

[6]大前研一.专业主义[M].裴立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7]颜丽红.校长职业化与校长专业化——中国学校校长观念何去何从[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C913.2

A

1673-1999(2012)10-0101-02

汤霏(1988-),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硕士研究生。

2012-03-26

猜你喜欢

职业化专业化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