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2-08-15高乃云
高乃云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网络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乃云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网络技术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社会生态环境。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化境遇,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着三大基本问题:主流网站宣传引领力有待提升,特色理论网络化宣传品牌明显偏少;理论宣传的覆盖范围较低,还存在着诸多盲点和“空白地带”;网络理论宣传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论宣传的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创新明显不足。从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等方面构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和实现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选择。
网络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网络技术发展不仅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变革,而且引起了意识形态传播的深刻革命。由它所构筑的网络社会及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网络文化与技术理性,正改变与重塑着人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全面地分析网络技术发展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和现实困境,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积极构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对策略,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紧迫课题。
一、网络化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新机遇
网络技术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崭新的传播技术支撑。特别是网络传播具有的及时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生态环境,提升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实际效果。
网络化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网络信息制作、生产发行以及传播速度要快得多,而且具有不间断传播信息的特性,融传播的真实性、时效性、连续性于一体。在网络平台上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改动信息,并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和现代通讯网络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及时、便捷地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网络论坛和留言为民众提供了自由发表言论的巨大空间。利用网络化平台,人们可以对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在网络中进行意见交流、讨论,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呼声。通过网络传播,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融为一体,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有助于克服单纯理论说教的枯燥性、呆板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网络化有助于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率。在网络信息社会中,计算机、遥感、光通信、卫星通信等技术的突破,不仅推动了技术体系的深刻变化,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急剧扩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的高速膨胀,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得以高度利用,实现不同程度的信息资源共享。正如有学者指出:“在数字化世界里,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事实上,互联网络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1]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9.9%。因此,利用网络化手段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普及率和影响度。同时,网络化信息传播具有持久性和可检索性的特点。网络信息运用电脑和服务器,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网络媒体通过电子化可以长久地保存信息,随时随地地进行查询。理论信息通过网络,可以一次投入、多份拷贝、重复使用,充分扩大其理论信息的影响程度。由于电子化的理论信息储存在相应的网站上,极大地方便了大众随时进行检索查阅,可以满足广大网民多样化的理论需求。
网络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方式和手段。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手段的诸多不足,可以利用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和个性化特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形式的转变;可以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转变为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可以从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等生硬方式,转变为平等自由、生动活泼的情感交流。通过网络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可以跨越时空障碍,具有时效性强、见效快的优点。“大众传播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的运作范围,因为它使象征形式能传输到时间与空间上分散的、广大的潜在受众。”[2]大众化的主体和客体完全可以在一种虚拟状态下自由平等地交流思想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二、网络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猛烈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图景。网络信息化给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一)网络化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意识形态环境更加复杂
在当今网络世界中,资本主义在全球网络信息化中居于强势地位,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全球网络信息的控制来维护其根本的政治经济利益。正如美国学者丹·希勒在研究因特网发展史时指出,互联网决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建立的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联网的实质是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最美好工具。互联网的发展由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所驱动,而不是人类新建的一个更自由、更美好、更民主的另类天地。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网络与现存的资本主义相结合,大大拓展了市场的有效范围,“网络事实上是资本全球化的先锋”[3]。信息网络发源于美国,从一开始就使英语处于强势地位且不断巩固,并排斥其他语种。目前,全世界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到80%以上,中文信息不到5%。尽管世界大约有2万种语言,但是微软发布的软件只有64种语言。话语霸权使西方新闻媒体的焦点占压倒性优势。面对西方在网络社会中的话语霸权,要求我们必须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努力争取话语权利和增强话语影响力。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进行交锋和争夺的重要场所。正如有学者指出:“文化成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4]“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示、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上每个网站的开放性,传播信息的快捷性、隐蔽性等特点,经常在网络上借“民主问题”、“自由问题”、“人权问题”等故意攻击、诋毁社会主义中国,赤裸裸地展现出“文化殖民主义”和“网络帝国主义”的强大意识形态攻势。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凭借网络手段采用更加隐蔽的方式向我国渗透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企图搞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起社会全面动荡。
(二)网络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
网络信息社会的来临,给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宣传造成了严重冲击。“数字化新闻”、“网络化报刊”、“网络新闻”等正在成为广大网民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但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在诸多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新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主流网站宣传引领力有待提升,特色理论网络化宣传品牌明显偏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主流网站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与我国5亿多网民量的需求相比,我国主流媒体无论在“质”还是“量”方面,都难以完全适应受众的多样化需求。由于主流媒体具有相应的权威性,受众一般都愿意接受主流媒体宣传的思想价值观念。网民的理论需求迫切要求增强主流媒体的思想引领力,扩增一批像人民网、光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主流宣传网站。同时,目前各级党校网站、社科研究机构网站等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已有的理论宣传教育网站在内容和版式上,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雷同,没有形成理论宣传教育网站自身的鲜明特色,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网民的理论需求。
其二,理论宣传的覆盖范围较低,还存在着诸多盲点和“空白地带”。目前,由于受网络技术普及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影响,导致我国理论宣传教育的网络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集中在各级党政机关、军队、各级学校、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等。从地域分布来看,在经济和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农村,由于网络普及率和覆盖率极低,理论普及水平相对滞后,导致出现农村网络理论宣传普及的盲点,形成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点。从理论传播的受众群体来看,外来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流动党员等群体,由于经济状况或者网络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形成城市中理论宣传教育的空白地带。这必然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程度。
其三,网络理论宣传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论宣传的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创新明显不足。由于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国内现有部分网站、网页等数字化媒体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方面存在着认识偏差和定位偏移。诸多理论宣传网站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问题,即内容基本雷同,表现形式上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从理论宣传内容上看,多数网站的内容是模拟复制官方主流媒体的内容,理论信息大多是平面信息,缺乏从受众理论需求的角度来解读和传播理论内容,导致理论传播缺少相应的立体感。在理论内容的网络语言文字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互动优势,运用网络化语言,做到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地传输给广大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理论传播主体与受体(网民)的互动沟通不强。导致理论宣传“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6]837在理论宣传特色方面,缺少一批为广大网民所喜欢的、乐意接受的独具特色的网络理论宣传网站和品牌。像《复兴之路》、《国情备忘录》、《思想的历程》等优秀的数字化理论宣传成果比较少。同时,理论宣传教育过程的互动性较差,不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从而难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三、网络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构建
面对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深刻革命,我们必须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构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和实现路径,从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7]。
(一)改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
理论大众化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要看理论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应时代要求。换言之,理论内容和表述方式的时代化是实现理论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在网络信息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卓有成效地推进,就需要立足于网络化的时代要求,改变传统的理论传播方式方法。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8]
适应网络化发展的要求,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首先,在内容上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本本主义”,在创新中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彰显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时代特色,能够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反映改革开放的实践,反映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因为,人民群众对理论体系的接受认同,一般是以理论与自身利益的契合程度为选择依据的。其次,在形式上要善于运用通俗化的文字、群众性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材料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在宣传形式上,能够及时捕捉网上广大网民反映强烈的社情民意,充分考虑受众的群体差异和接受方式,运用多种形式把哲理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是要合理选择利用广大网民乐于接受的网络语言来传播政治理论,正如毛泽东指出:“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6]840再次,要善于抓住广大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地进行网络媒体宣传的议程设置。在信息爆炸时代“要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设置公众关心的议题”,“议程设置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手段”[9]。充分尊重网民作为受体的平等地位,积极利用BBS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新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二)优化整合传播媒介资源,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
在信息社会中,“理论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10]。任何思想或理论要实现有效传播,传播载体和机制的选择利用是至关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它只有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才会被广大群众了解并接受,它需要“从外面灌输进去”[11]。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需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和传播平台,不断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从一定程度上讲,传播平台和机制的选择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12]因此,必须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大众化传播体系,尤其是要探索信息化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机制。
要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就必须有效整合媒介资源。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报刊、图书、影视等传统媒介,利用多样化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闻媒体是信息发布、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要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影响,遵循传播规律,充分运用先进手段改造传统传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从战略高度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新空间。充分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潜能,加强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把互联网开辟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和新平台。要善于“利用网络世界的强大互动性,重视回应大众对网络上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容和形式的反馈,及时更新传播方式和内容。”[13]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到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的科学机制和有效实现方式中。
(三)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
马克思主义只有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自觉追求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影响的最大化,其重要环节就是要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体系,不断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
从理论传播的场域来看,理论传播必须要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广大青少年是最庞大的网民群体,学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渗透到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去,加强对学校网络论坛的引导和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化、数字化硬件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覆盖面。从受众群体来看,要把青少年作为开展网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重点对象,在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当然,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员工、流动人员等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尽量减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盲点和空白地带。
(四)培育大批理论传播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变革作用,前提就是要让“理论掌握群众”[14]。但是,理论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才会被群众所认知、掌握、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有一个不断深入人心、不断被群众掌握的过程,即存在着大众化的过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15]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既不是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品位,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和简单化[16]。面对网络化带来的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以及多质大众的多样化理论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更是离不开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理论传播队伍。
一方面,要建立经常性的理论宣传队伍培训机制,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的网络化使用水平。由中央组织专门机构,划拨专项经费来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队伍,尤其是重点提升理论宣传队伍利用网络开展理论传播的基本能力和水平,尽快改变当前理论宣传教育队伍网络使用水平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研制,培养一批既懂网络传播技术又擅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复合型人才。要通过制度支持和政策偏斜,培育大批优秀中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防止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出现断层现象。提升理论传播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利用网络化平台,及时抓住网民的“兴奋点”、“聚焦点”,提高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能力。
[1]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08.
[2] 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86.
[3] 丹·希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0.
[4] 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
[5] 王列,杨雪东.全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0.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胡洪彬.Web2.0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15.
[8]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9] 张福平,杨骅骁.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议程设置[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162-166.
[10] 徐荣梅.传播视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5-39.
[11] 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7.
[12] 高乃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09(7):4-7.
[13] 王明霞.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解读[J].浙江学刊,2011(1):210-212.
[14] 杨小丽.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贡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8.
[1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16] 李中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与反思[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21.
Marxist Doctrine Popu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ization
GAO Naiyun
(Institute of Politics,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610041,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ha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a wit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Marxism popular network situation,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Marxism popular network communication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There are three basic theories of Marxism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mainstream website promotion to lead the force should be improved because characteristic theory to promote the brand of the network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normal;with low coverage of theoretical propaganda,there are still many blind spots and blank areas;network theory propaganda is seriously homogenized,with less theoretical propaganda network resource sharing,and innovation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theory of popularization,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popular power,and to strengthen the theory of popular radiation to support the building of the popularity of Marxism long-term mechanism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realization of the path,is a rational choice to promot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network;Marxist doctrine popularization;realization path
D641
A
1673-8268(2012)05-0011-05
(编辑:刘仲秋)
2012-07-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孵化及优秀科研团队项目:现代传播理论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研究(11SZYTH05);四川省教育厅思政重点项目: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机制与模式研究(CJS11-012)
高乃云(1980-),男,四川大邑人,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3969/j.issn.1673-8268.2012.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