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以科研项目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2-08-15赵双
赵 双
(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重庆400065)
0 引言
国家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应当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并针对市场需求开展教育,为国家培养可用人才。科研项目的开发,需要使用很多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一些前沿技术知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促进其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其发展成为科技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1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2011年6月15日召开的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会议上,副市长丁向阳指出:“各用人单位需要的主要是研发人才、实操人才及了解和适应社会的人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同时也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无论学生将来是从事研发工作,还是从事其他工作,具备较强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能力,都会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必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目前虽然理工类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但是很多大学生和社会需求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而中国科技发展的整体目标是在2020年左右建成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因此近些年来,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和学术实践活动作为本科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设了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教育内容。大如教育部资助的“九大赛事”,小如高校自行组织的科技竞赛等,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实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的后备军,为社会培养有用和可用之才。
2 科研项目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掌握科研的流程、科研的方式以及科研的规律,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研究、设计技术路线、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工作,增长本科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同时,学校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科研项目进行指导,确保项目得以持续良性地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
2.1 提高团队合作及组织协调能力
目前高校的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方式,大多是学生自主组建研究团队,选择指导教师。学生团队可以是跨年级、跨学科甚至是跨专业的组合方式,通过集体合作开发完成项目。因此所有成员必须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同时成员之间,以及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都能促进其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的培养。团队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科研梯队等优势,便于后续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因此通过科研团队,增强本科生团队意识,可以为其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好地适应社会及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2]。
2.2 提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
一个项目开发的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方案设计上的问题、技术实施的问题、项目进度安排问题等等。在发现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资料的查阅、多次的讨论、深入的学习以及反复的实验等,从而也就培养了本科生的学习及实践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也更好地体现了高校本科培养目标。大学教育不在于追求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如何学会学习,也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3 培养创新意识及提高创新能力
科研项目不同于平时的课程学习,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一些前沿的专业知识及最新的理论方法等。一些技术实施路线需要经过多次实践,不断探索。而这些知识很多都是在本科生所学课程里面没有涉及到的,并且有些新的知识可供参考的资源也很少,需要自己去钻研和探索。因此,科研项目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4 锻炼资源获取与撰写报告等能力
完成一个科研项目,总是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吸取一些相关的经验,在这中间就可以锻炼本科生资源获取的能力。同时项目的完成还需要撰写项目申请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甚至撰写相关科研论文等。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本科生撰写报告、论文等能力,为其大四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以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
3 本科生科研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3]
3.1 教师指导热情不高
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指导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对此缺乏指导和参与的热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本身的教学科研任务比较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这项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学校只注重哪些项目成功立项,哪些项目获得了什么样的奖励,而对于没有获奖的项目缺少鼓励和认可。这样,使那些认真做了指导工作但没获奖的老师,就会缺少后续参与的热情和指导积极性。而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如果缺乏有经验教师的指导,是很难取得较高的水平和效果的。
此外,学校对教师的各种考核,更多地集中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是科研成果上,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科研活动缺乏有力的激励措施。学校更看重的是申请的本科生科研项目是否获得批准,指导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是否获奖、获得了什么级别的奖励,对没能取得较好成绩的项目或竞赛,缺少必要的鼓励和相应的认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的热情和指导的积极性。如果学校能在这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重视基础层面的研究工作,相信一定会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也会有更多的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3.2 项目考核指标及权重欠科学
一个项目做到最后总是要面临验收结题的过程,很多验收的标准是发表了什么级别的论文几篇、获得了什么级别的奖励几项、取得了什么类型的专利几项等等。而作为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过程比成果更应值得注重。项目的验收应该把过程也作为一个考核指标,如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提高等等,因为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比如可以在项目结题验收时,让学生参与答辩,让他们将自己所做项目的关键技术路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分析解决的过程阐述清楚、总结出自己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的所学、所获、所感;答辩组专家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论辨。这些都可以作为项目考核的内容。
3.3 持续参与科研的精神与毅力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大学生认识到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项目报名和开始阶段,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而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面临问题的增加,一些学生却又缺乏了行动的信心,甚至半途而废。很多学生很想创新,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创新,缺乏创新思维能力,时常感到迷茫,慢慢地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热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去找老师解决,过于依赖指导教师,自己没有经过思考或准备,就想直接在老师那里得到解决方法。而有些项目为了保证结题,或者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甚至存在指导教师代劳的现象。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违背了项目立项的宗旨。
3.4 扩大学生的参与人数
目前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已逐渐认识到参与科研项目对其学习、就业、能力培养等各方面的好处,学生参与各种科技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但由于某些原因,很多项目都有名额的限制,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学校应尽量创造条件,适当扩大学生参与人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体验项目开发的过程。之后可以通过选拔等方式,选出规定名额的队伍参赛。这样有了竞争,学生会更加认真努力,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4 总结
科研项目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培养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学校需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解决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持续良性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
[1]孙雁飞,陈庆华.科研项目对本科生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J]. 陕西教育,2008,(10):126.
[2]蒋永荣,李天煜,蒋东云,等.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建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8):376-378.
[3]郑丽,薛云.基于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