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油孩子》中的美国黑人身份问题探析

2012-08-15孙金琳

关键词:柏油美国黑人白人

孙金琳

《柏油孩子》中的美国黑人身份问题探析

孙金琳

从文化身份角度探讨莫瑞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认为小说中表现的美国黑人内部的分裂及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缺失或不完整,是居于强势地位的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对立与冲突造成的。既接受黑人身份,也接受美国人身份,是美国黑人解决内部分裂及文化身份缺失的可能途径。

《柏油孩子》;文化身份;黑人文化;白人文化

对托尼·莫瑞森的小说《柏油孩子》,由于其书名来源于黑人民间故事,研究者多从隐喻模式或叙事原型角度去分析。笔者拟从文化身份角度,根据杜波依丝的双重意识理论,透过小说中表现的美国黑人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白人的关系,探讨造成美国黑人内部分裂及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缺失的原因。

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冲突,体现为白人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他者化和边缘化。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同一社会背景下,白人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相遇时呈现出其强势的地位。“强势文化有更多机会向人们证明其合法性,灌输自己作为统治者的天经地义”[1]。 在历史上,黑人“由于被虏为奴隶,他们大都被白人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也没有言说的权利与能力。因此,非裔美国人的历史一直是被书写、被强加的,处于受忽略的地位,即使他们有自己的历史,也被主流社会历史观所遮蔽、所埋没”。在白人文化中,黑人的形象被刻板化,“成为落后、野蛮的象征”[2]。

这两种文化的冲突,给美国黑人内部带来分裂。这种冲突在美国黑人个体中的体现就是美国黑人总是感到拥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美国人,一个是黑人。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互不妥协的势力,两种相互斗争的理念,在一个黑人身体里斗争[3]。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美国黑人通常会舍弃一个自我。因此,两种意识的斗争,也即这两种文化的斗争,将美国黑人这一群体分裂为两类:一类只接受白人文化,排斥黑人文化;一类只接受黑人文化,拒绝白人文化。

吉德是第一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她接受了白人文化的教育,只接受自己的美国人身份,并且受白人文化的影响,以他者的眼光看待黑人文化,毫不掩饰自己对黑人文化以及以传统黑人生活方式来生活的黑人的蔑视。在谈到藏在玛格利特衣橱里的黑人时,她主动使用带有贬义色彩的“黑鬼”这个词来指代那个黑人,并不觉察自己也是黑人中一员。她对黑人文化也充满不屑。在说起美国黑人的艺术时,她“脸上甚至闪过一丝尴尬”。她认为黑人的艺术“百分之八十令人捧腹,百分之十则是效颦之作”[4]63。这种态度正是白人文化对黑人及其文化的他者化所造成的。

而黑人儿子却正好是完全相反的类型。他继承了黑人文化的精华,掌握很多关于自然的知识。他知道如何使蚂蚁远离花房,如何使花房里那些久不开花的花儿开放。他建议瓦利连在他的鞋里放点香蕉叶,来医治他的脚疼。他尊敬、热爱并深深地同情他的人民。他坚持称呼吉迪昂和特雷丝的名字。当他洗完澡站在二楼窗边向外张望,勤杂工吉迪昂弯腰劳动的身影使他联想起黑人艰难的处境,最后竟至于热泪盈眶。而他对待白人文化却是一味拒绝,一概反对。当吉德为了帮儿子摆脱无固定职业的境况,建议他学习白人法律时,他以坚决的态度拒绝接受白人教育。他说自己想学习黑人的法律而不是白人的法律。当瓦利连解雇吉迪昂和特雷丝时,他为白人对待黑人的方式而愤怒,认为黑人做了很多白人干不了的活,而白人却“根据某种连撒旦本人都会被激怒的价值的天平付他们的工资”[4]176。儿子指出了黑人对美国社会所作的贡献,以及美国白人文化主导的社会对黑人的不公正待遇。而当两人相恋,吉德拒绝融入埃罗的黑人社会,儿子拒绝接受白人教育,也成为他们之间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的实质就是两种文化的对立,最后导致二人关系破裂。

小说中的其他两对黑人也由于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对立而处于对立的状况。昂丁和西德尼,与吉德一样,也只接受自己的美国人身份,舍弃黑人身份。受白人文化影响,他们视黑人文化为他者,觉得自己比那些贫穷的过着传统黑人生活的黑人优越。出于优越心里,他们从来不去了解另外两个在瓦利连家做短工的黑人吉迪昂和特雷丝。当厨房里的巧克力奇怪的越来越少时,他们立即将怀疑的目光转向吉迪昂,而丝毫不去考虑吉迪昂的感情会不会受到伤害。西德尼开车去码头接吉迪昂和特雷丝,在回来的路上,他“保持一种高雅的沉默”[4]35,他认为和他们讲话就会降低他的身份。他认为黑人是最卑下的人,认为儿子会强奸妇女,是个潜在的罪犯。这种种看法,是由白人文化所塑造的黑人野蛮、落后、容易犯罪的刻板形象所致。做勤杂工的吉迪昂和特雷丝与儿子一样只接受自己的黑人身份。他们痛恨忘记自己传统文化的黑人。每当提起吉德,他们都会表示出不屑。由此可见,小说中出现的三对黑人,由于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的对立被分裂为两大类。

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不仅给美国黑人内部带来分裂,也使黑人个体的文化身份不完整。文化身份是一种“集体身份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或亚群体之间进行抉择”[5]。吉德的文化身份的不完整性,体现在她对两种文化群体的的无归属感上面。吉德接受白人教育,主动认同白人文化,视黑人文化为他者,所以从来不把自己归属为只接受黑人文化的美国黑人一类。而她与生俱来的种族特性,又使她无法将自己完全归入白人美国人中。虽然非洲黑人与欧洲白人几乎同时抵达美洲,他们在美洲生活的历史与欧洲白人在美洲生活的历史一样长,但由于美国白人的白人文化中心主义以及种族主义,使得非裔美国人成为特殊的美国人,而不是像白人美国人那样是理所当然的美国人。因此,吉德虽认同白人文化,却无法完全归属于主流的欧裔美国人群,这就造成了她的无归属感。而儿子文化身份的不完整性,体现在他作为一个美国人却无法归属于美国社会。他拒绝接受白人教育,没有正式的职业,四处漂泊,也因此无法在美国社会取得美国传统价值观定义中的地位与认同,属于被主流社会所边缘化了的人。

统一美国人与黑人这种双重意识,接受这两种身份,是解决美国黑人内部分裂及个体身份不完整性的可能途径。双重意识的统一具有必要性。首先从社会现实角度考虑,“美国黑人不再是数百年前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黑人祖先,也非生活在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的后裔,他们是作为少数民族存在的美国人”[6],因此他们必须同时承认自己的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其次,这是由这两种类型的美国黑人各自的局限性决定的。以黑人儿子为代表的美国黑人,他们坚守黑人传统。“与黑人传统紧密相连的是美德,但如果只死守着传统拒绝任何变通,那么传统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束缚,使人在思维和行动上受到限制”[7]。如果黑人只是僵守过去,一味拒绝所有白人文化,而不能看到且吸收白人文化先进的地方,从而调整自己,美国黑人将不会进步,并且很难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而以吉德为代表的黑人割断与传统的联系,这会使他们变得没有过去,失去根基。对于这两类美国黑人,小说作者莫瑞森持希望二者统一的看法。她在小说中写道:“一个人有过去,另一个有将来,每个人都承担着文化的责任在其手中拯救自己的民族。被妈妈宠坏的黑种男人,你愿意与我一起成熟吗?传承文化的黑种女人,你传承的是谁的文化? ”[4]236

莫瑞森在小说前面的引言里引用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说你们中间有纷争。”《柏油孩子》向我们展示了美国黑人之间的纷争,他们之间有怀疑,有侮辱,有憎恨,有分裂。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是造成美国黑人内部分裂及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缺失或不完整的主要原因。从小说开放性的结尾、美国黑人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以及两类黑人各自的局限性来看,同时吸收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既接受黑人身份,也接受美国人身份,是美国黑人解决内部分裂及文化身份缺失和不完整问题的可能途径。

[1]王守仁,吴新云.白人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心灵: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王玉括.莫里森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50.

[3]Dubois WEB.The Souls of Black Folk[M].New York:Avon liberary,1965:215.

[4]托尼·莫瑞森.柏油孩子[M].胡允桓,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5]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2).

[6]马丽荣.托尼莫里森小说《柏油孩》的双重意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6).

[7]王守仁,吴新云.美国黑人的双重自我:论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6).

I106.4

A

1673-1999(2012)11-0108-02

孙金琳(1985-),女,河南陕县人,硕士,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6)助教。

2012-03-15

猜你喜欢

柏油美国黑人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一捧葵花子引发“柏油”便
从高温柏油中惊险逃生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我正在被活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