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

2012-08-15冯石岗李潇潇姚志倩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物质

冯石岗,李潇潇,姚志倩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的提出

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系统而缜密的分析才能得出。马克思的“人的需要”理论,就是经历了四个阶段才逐步走向完善的。第一,萌芽阶段。马克思首次谈及“人的需要”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认为人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产生了“普遍解放的需要”[1],这是人类不断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动力。第二,初步形成阶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需要”作了比较集中地论述。他认为在资本主义背景下,劳动者遭受着非人的待遇,更不要谈人的需要。资本家也只是满足了劳动者如同动物生存本能般的“自然需要”。第三,成熟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将“人的需要”理论纳入历史唯物主义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2],这正说明需要的丰富性。他们认为,当一个需要产生,人们就要为实现这个需要而做出与之相关的活动,即生产实践活动。第四,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劳动者在满足衣、食、住、行,这些的需要中,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过程,将社会生产与社会关系建立起了联系,阐明了人的需要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二、人的需要分类

国内学者们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和功用,大体上将需要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个体需要、群体需要;现实需要、意义需要。而西方则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划分,认为人类的需求是呈阶梯层次分布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无论从哪种角度去划分,认清和把握人的不同需要,有助于我们更为广泛地了解人的思想动机和行为。从宏观上看,我们可将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即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需要,这体现为人们对衣、食、住、行等具体活动的实物性需要。所以,作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物质需要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产生直接的依附关系,是人的生命存在必不可缺的需要。精神需要,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联系而形成的情感、友谊等精神方面的强烈追求。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及生活条件不同,人们的精神需要也不尽相同,这表现为不同的精神层次,如亲情、友情、爱情的满足使人们在社会中找到情感归宿;读书、看报、不断提供文化水平,听音乐会、观美术展等是人们对于素养层面的追求;而为了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不断丰富内心世界,则是个人在观念层面上对精神需求的追求。

三、人的需要性质

(一)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

“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去衡量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3]人的需要是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产生、创造出来的区别于动物本能需要的本性需要。人们首先通过实践来满足需要,在此过程中实践结果又产生了新的需要,而新得需要又促成了新的社会实践。人的需要是在客观世界中这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使个体在社会具体实践中形成了整体的社会化需要。

(二)人的需要具有历史性

人的需要不仅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历史性。由于人的需要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那么它就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都是现实中的人,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不可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而存在。人的需要是在社会中实现的,满足了社会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进,人的需要也随之在历史中发展,具有了社会历史性。

(三)人的需要具有无限性和丰富性

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前进的,人的需要同样也在无限发展和丰富。动物为了满足简单的生存、繁衍,它们的需要就较为单一,是较为低级的需要。而社会生活中的人的需要是复杂的、丰富的、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产生了各种物质的、精神的需要。一个需要的结束也是另一个需要的开始,而新的需要又会引起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人类劳动的无限性和丰富性造成人类需要的无限和多变,进而促进劳动的得全面展开。

(四)人的需要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实体,在客观环境的制约下,人可以主动地适应环境,选择满足需要条件的手段和方式来行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正如恩格斯所说:“动物的正常生存,是在和它们同时的环境中给予的,它们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并且适应于这个环境——人类的正常生存,在他们刚刚从狭义的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时候,还是完全没有的;人类的正常生存只有经过以后的历史的发展创造出来的。”[4]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能动的需要,带有主观目的性。

四、人的需要对于社会发展是把双刃剑

(一)合理需要促进社会发展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5]由此可见,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个人需要的满足必然和他人的需要相互联系,这种普遍联系在一起的个别需要共同作用促进社会整体需要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社会实践总和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如人们对教育、医疗、交往、娱乐的需求,要求进一步推进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人类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人在自我满足后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所以,人的合理需要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二)不合理需要阻碍社会发展

古代的学者认为,个人的主观私欲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发展。如:孟子认为人的身心要想得到发展必定要做到清心寡欲;朱熹认为,“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6]在西方社会,斯多葛派的创始人芝诺认为,理性才是致善的根本,人的七情六欲是万恶之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的发展是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人在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中产生各种需求,而其中有些需求是不合理的,超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如果人一味地追求超出合理范畴的需要,那么人性就会变得空泛和扭曲。因此,面对那些腐化、堕落、不健康、不文明的需要,我们必须加以遏制。

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的需要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在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水平在整体上保持不断提高。但此时社会主义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方面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框。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仍得不到充分满足,人的需要也只是以温饱为主,精神文化需求消费在人均消费中所占比例很少。以人们对衣着需求为例,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对穿着的态度是非常节俭的,人们穿的衣物大多是购买衣料再找裁缝加工制作而成,并且一件衣服可能缝缝补补的穿上好几年。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做衣服来穿,而是追求更美的款式和更舒服的衣料,追求个性、品牌、搭配等。

(二)市场经济探索初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举措,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年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就非凡。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变,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此间,人的需要也从物质需求开始慢慢向精神需求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和注重精神文化享受,如文化、教育、旅游、娱乐消费等。以北京为例,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北京市城镇住户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10285.8元,其中文化消费支出为1809.5元,比1997年的890.3元,增长1.03倍,平均每年递增15.2%;文化娱乐用品支出525.2元,比1997年增长74%,平均每年递增11.7%;文化娱乐服务支出403.9元,增长57.8%,平均每年递增9.6%;教育支出880.5元,增长1.65倍,平均每年递增21.5%。

(三)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

进入小康阶段后,人们的需求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基本居住问题等物质需要之后,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讲求吃出健康,穿出品位、住得舒适。此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观念的转变以及对提高自身素质的更为注重,人们对教育、文化、科技、娱乐等的软性消费比重越来越大。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度假,陶冶情操的首选方式,而旅游的方式也从短途到远途,从境内到国外,从乘车到自驾。其次,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文化设施和娱乐方式。人们的日常生活已从单调的守在家里看电视到现在的泡吧、书屋、健身等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人的需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同时,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不断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9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5.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马克思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