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电影导演风格差异比较分析
2012-08-15董立晶
董立晶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孤岛”电影导演风格差异比较分析
董立晶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孤岛”电影这颗我国电影发展史中的奇葩,离不开优秀导演的培育和浇灌。随波逐流的张石川、堪为伯乐的卜万苍、追求完美的朱石麟、惜墨如金的费穆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导演,其不同的风格是“孤岛”电影呈现繁盛之势的原因之一。
“孤岛”电影;电影文化;导演风格
“孤岛”电影是我国电影发展史中的一棵奇葩。这奇葩的灿烂夺目,当然离不开优秀导演的培育和浇灌。他们使我国商业电影的流脉在“孤岛”这片土地上仍然能够延续和发展,并且使“孤岛”电影呈现繁盛之势。笔者选择了“孤岛”时期的张石川、卜万苍、朱石麟、费穆四位导演加以论述,以为抛砖之用[1]。
一、随波逐流的张石川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字石川,1913年在亚细亚导演了一些短故事片,其中《难夫难妻》一片算是中国故事片开山之作。
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五人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中国资格最老的老牌影片公司。从1923年至1937年,张石川在明星影片公司导演了70部影片,成为大名鼎鼎的电影大导演。抗战爆发,上海成为“孤岛”,张石川加入了国华影片公司,又拍了不少古装片和时装片。1941年,上海沦陷后,上海电影业操纵在敌伪手中,张石川半推半就,又参加了伪“中联”,担任过分厂厂长、制片部长和导演的职务。[2]
从张石川一生的拍片中,可以看出他拍片崇尚票房价值,走的是一条商业电影的路线。武打片卖座就拍武打片。我国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影坛上曾兴起一阵武侠片热,其热的程度,比“孤岛”时期古装片泛滥还有过而无不及。这就是张石川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之杰作,1928年5月出品的《火烧红莲寺》,影片根据平江不肖生的长篇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30年代左翼电影兴起,张石川拍了《脂粉市场》、《前程》、《压岁钱》等片。在“孤岛”古装片泛滥时期,他又导演了很多古装片,其中国华影业公司有名的“双胞案”三部影片中,有两部就是出自张石川之手,分别为《三笑》和《西厢记》。
二、堪为伯乐的卜万苍
与张石川相似,卜万苍也是有着很长从影经历的导演,但二人的导演风格却迥异。卜万苍是我国早期著名的电影导演,他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跻身影坛,在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共编、导、拍摄了86部影片,其中有些作品不但在当时震动了中国影坛,在国外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时,还被国际友人誉为“中国电影的瑰宝”[3]。
1926年2月香港民新影片公司因省港大罢工而迁至上海,卜万苍应该公司负责人之邀担任剧务主任兼导演,于是他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由欧阳予倩编剧的《玉洁冰清》。该片上映后很受欢迎,女主角张织云因之获得“悲剧圣手”的称号,并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皇后。同年3月,他又执导了影片《挂名的夫妻》,推出了后来成为一代影星的阮玲玉。他一人推出了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两位影星,可见卜万苍的导演才华。后来他退出明星影片公司,转到了联华影片公司,导演了由阮玲玉、金焰主演的《恋爱与义务》。他在该片中,摆脱了早期创作上的欧化倾向,导演语言有了新的突破,变得更加流畅,且注意环境气氛的烘托。影片上映后十分轰动,连法国等国的发行商都慕名前来购买拷贝,从而使该片成为我国初次打入欧洲的巨片,卜万苍也因之名声大振。
上海沦为“孤岛”后,卜万苍在新华影业公司导演了“孤岛”低成本电影《乞丐千金》,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收益。接着他又导演了大型古装片的开山之作《貂蝉》,又创连映70天纪录的历史新高,激活了“孤岛”影业。他于1939年导演的《木兰从军》,由欧阳予倩编剧,余省三摄影,陈云裳、梅熹、韩兰根等主演,创下了“孤岛”时期最高的票房纪录。该片连映85天,蜚声海外。《木兰从军》这部影片,无论从编剧、导演、摄影还到是演员的配备,阵势都十分强大。在“孤岛”时期,卜万苍还导演了《情天血泪》、《碧玉簪》、《秦良玉》等影片。除《碧玉簪》外,其他影片都是比较严肃的作品。从卜万苍导演的片子可以看出,卜万苍比较善于人物性格的塑造,能够突出重点,导演风格严肃认真。
三、追求完美的朱石麟
朱石麟(1899~1967),中国电影导演艺术家、编剧,1923年加入华北电影公司,任编译部主任,抱病写了《自杀合同》、《故都春梦》、《恋爱与义务》等剧本。《故都春梦》是一部编、导、演完美结合的影片,公映时轰动一时,朱石麟由此在电影界名声鹊起,为他加入电影界打开门路。
1932年朱石麟到上海加入联华影业公司,正式投身电影界。《慈母曲》是这个时期朱石麟编导的最重要的一部影片。这可以说是中国电影题材中涉及到老人问题的第一部。半个世纪过去了,到现在仍有很大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当时资金有限,但朱石麟总是喜欢在有限的条件下去探索实验。他工作严谨,努力用最好的电影语言去表达内容。
抗日战争期间,朱石麟拍摄了许多抗日救国题材的影片,对抗战胜利发挥了自己积极的作用。[4]在上海沦为“孤岛”之后,他主要在合众、春明和大成三家影片公司导演拍片,先后拍摄了很多影片,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文素臣(1—4集)》、《香妃》、《孟丽君(上下集)》和《肉》(又名《灵与肉》)等影片。其中有不少是应时之作,为时势所迫。影片《肉》受到当时影评人的高度评价,与时事相连,揭露了“孤岛”当时的社会状态。
四、惜墨如金的费穆
费穆(1906~1951),字敬庐,号辑止,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32年至上海任联华影业公司,导演了《狼山喋血记》、《斩经堂》、《香雪海》、《天伦》等片。1937年8月4日,成立了上海电影编剧导演人协会,夏衍、欧阳予倩、蔡楚生、孙瑜、费穆等九人当选为协会理事。协会规定自己的主要任务是配合电影界工作人协会,自动审查、批判、供应剧本,督促国防电影大量生产。抗战爆发后,费穆在上海“孤岛”导演了《孔夫子》、《世界儿女》等严肃作品。后因拒绝与敌伪合作,退出电影界,转向戏剧舞台,导演了《杨贵妃》、《秋海棠》等多部话剧。1947年,他执导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其后导演的《小城之春》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费穆在“孤岛”时期所执导的三部影片《孔夫子》、《世界儿女》、《古中国之歌》,其中影片《孔夫子》是在“孤岛”古装片风行的时候,费穆为新华影业公司编导的,前后花了一年时间,与当时粗制滥造的影片相比,拍摄很是严肃认真。《世界儿女》是他与弗兰克夫妇合导的影片,拍摄态度也很认真,并且开辟了与外国导演合作拍片的先河。《古中国之歌》由费穆编导,拍摄纪录了民间艺人及戏曲演出的影片,内容包括瑞德宝的《水淹七军》、《朱仙镇》,和当时上海戏剧学校学生演出的《王宝钏》三个剧目,虽然内容不太精彩,但保留了我国民间艺人或戏曲艺人的表演、演唱的特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孤岛”这片土地上,执导影片之少,并且每部影片都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在当时还是不多见的。
[1]董立晶.“孤岛”电影的类型追求——以申报、新华画报为主的“孤岛”电影的类型探究[D].北京大学,2007.
[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3]陈文平,蔡继福.上海电影100年[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4]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袁丽华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G244
A
1673-1395(2012)08-0187-02
2012-07-02
董立晶(1980-),女,吉林长春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电影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