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2012-08-15

关键词:岗位大学生企业

杨 怡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杨 怡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越来越尖锐的社会矛盾,每年都有庞大的毕业生,面临着择业和生存问题。政府与学校都想出了多种办法来缓解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压力。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如此大,这里面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又有社会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就业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市场容量;就业环境;岗位需求;职业规划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

第一,需要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这是不可逆转的,80后的父母那代人口众多,1956年大跃进时候毛主席提出了人多力量大,那个年代的历史使命决定了80后父母那代人口多,有的一家少则4,5个兄弟,多则10几个,因此80后他们的父母们就是人口比较集中的一代,自然80后的孩子也特别多,这就造成了80后从一上学开始就面临着扎堆现象。因此到了就业的年龄就出现了供大于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文魁曾分析中国就业形势,每年国家需要就业人数约2400万人,而年新增就业岗位800万至900万,加上自然退休岗位共计才1200万左右,形成了1200万的岗位缺口。

第二,市场容量不足,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较少。进入90年代,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技术突飞猛进,以前传统的多人协作生产劳动逐步被先进的智能化机器所代替,以前生产线多人的现象可能只需要1~2人进行操作,因此企业行业对于员工的需求量大大减少。要想扩大企业人才的需求量就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但我国中小企业太少,以我国13亿人口为例,中小企业有700万个,而日本1.25亿人口,中小企业就有660万个,比例悬殊,可想而知。真所谓 “僧多粥少”。

就业岗位少,就业机会少,当然这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不健全的保障体制的存在,促使了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的产生,中国人一直是省吃俭用,把钱存起来,以防后患,也就是消费比较少,从而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果消费上去了,服务业需求就大、小企业就会更大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就业市场环境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很多城市出台了很多的不公平政策,例如上海要想落户,就必须是211工程的本科院校才可以,青岛也在前几年规定了专科生不能直接落户,要工作3年以上方可落户,这些政策的出台,无不体现了在竞争激烈的年代,缺乏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多障碍,如性别歧视,在建筑行业流传这样一句话,宁要专科男生不要本科女生,男生在更多时候可以下工地,没有产假,更高更快地为企业服务。从另一个侧面又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企业因素

第一,社会岗位的需求与大学生的职业需求不相匹配。政府在尽可能保证就业岗位增多的同时,每年为何还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面临着无法就业的尴尬境地呢?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2000万,其中大学以下的占了95%,为了保证这一部分人的就业,中国就必须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基础建设、房地产、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员工文化要求不高,因此大量的密集产业劳动者都是各地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所占据。我国是外贸出口大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对在生产一线的用人要求就大,而生产一线的工人恰好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而对研发、设计人员的需求较少,大学往往是培养研究、设计型人才,因此出现了闲置剩余岗位与大学生能力不相匹配。这就是为什么一边是企业喊着用工荒,一边是大学生喊就业难。

第二,企业的需求不能与学生的专业实施优化配置。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经济危机下,很多企业公司自身难保,纷纷裁员以度难关,招聘需求大幅减少,众多企业一改往年大肆揽才的做法,不再招人。如此一来,用工需求骤然萎缩,就业矛盾逐步加大。在本来就不景气的就业大环境下,有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就业门槛,有的甚至追求一味的高学历让更多适合岗位的大学生望而却步。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因此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赤手空拳,很难被企业直接接纳。在强大就业压力下,一些企业故意抬高门槛,还有的企业在选择用人上与自己行业的发展需求并不一致,很多企业行业选择人才,只一味地追求高层次、高学历,却忽视了自己行业的人才需求方向,造成了很多本该有能力更适合在这个岗位工作的学生却没能在这个岗位就业,因此不能达到需求方与供应方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原因。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学校因素

第一,高校大量的扩招,导致了就业难。一份报告曾指出我国2006年大学的招生人数是1999年的5倍,大学“膨胀”的速度过快,就业市场自然无法完全“消化”。

第二,教育教学内容未能及时与市场需求接轨。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直接投身到工作一线,现在用人单位要求员工能直接上岗,但是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高校的知识与企业严重脱节,课程设置没有依照企业发展的需求。前几年严重出现学生扎堆报考专业,造成社会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第三,未能对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教育。我国大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起步较晚,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职业的选择定位出现偏差,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较为理想化,在理想与现实出现不一致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例如对于刚刚踏入校园的学生来说,机会经验是那么的重要,如果先就业,而不考虑专业的吻合性,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就业后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常常跳槽,根本学不到东西,积累不到经验,而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往往会挫败学生的自信心,他们会认为自己不能足够的好,因此导致大学生盲目就业,或者委曲求全,或者怕就业心理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原因。

四、大学生就业难的个人因素

就业观念落后。传统的就业观念,一直影响着几代中国人的观念,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如今也有为创业放弃稳定工作的大学生,有很多大学生在父母家人的反对声中,创业的道路被夭折,因为在父母家人眼中,那些工作远没有铁饭碗来的稳定和受人尊重。因此“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在毕业生中同时存在。一些地方希望吸纳更多的毕业生,但毕业生却不愿意去。因为他们想去大城市,想去专业对口或条件更好一些的单位,而在那些地方,由于人才相对饱和或竞争激烈,他们又不容易找到工作。落后的就业观念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原因。因此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充分调动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只有社会、学校、个人等几方面共同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道上逐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促进高校事业的发展,保证国家的兴旺与发达。

G647.3

A

1673-1395(2012)08-0183-02

2012 -06 -11

杨怡(1982-),女,山东济南人,助教,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猜你喜欢

岗位大学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大学生之歌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