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音乐赏析思考
2012-08-15黄宇
黄 宇
(福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福建福安 355000)
高校民族音乐赏析思考
黄 宇
(福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福建福安 355000)
当前,我国高校民族音乐赏析课程的设计还不够合理,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够浓,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提高高校学生民族音乐赏析能力,既要加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引导,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并且重视音乐教学中地方特色的学习与构建。
高校;民族音乐;音乐赏析;存在问题;对策
民族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教学是传播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我国高校课程中引入民族音乐赏析课显得十分重要。民族音乐对赏析者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较高,要求赏析对象具备较高的民族、风俗、历史和音乐知识,同时民族音乐本身也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艺术性等特点,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应当针对民族音乐的这些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美感和内涵。
一、民族音乐赏析特点
文化性。首先,民族音乐赏析的文化性体现在要了解音乐作品产生地的民族文化。音乐是人类情感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民族音乐的产生、发展受到发源地语言、哲学、宗教、社会思潮、艺术风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是我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民族音乐作品的内容可以直接反映当时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民族风气。[1]各民族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表达方式都会在该民族的音乐作品中体现,要想理解民族音乐,就需要懂得当时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背景以及音乐表达规则。其次,民族音乐赏析的文化性还体现在要开放对待不同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作品是对民族个性形象、生活气息、社会风俗最直接最形象的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也是各族人民不断实现民族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从器乐来说,胡琴、琵琶、唢呐等乐器都是从西域传播而来,从舞蹈来说,胡旋舞、霓裳羽衣舞等也都是来自于西域的少数民族。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应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建立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体会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民族性与地方性。音乐是最能反映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的一种社会行为,它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因此我们可以由民族音乐全面地了解各个民族生活的基本情况。我国的各民族都存在大杂居、小聚居的态势。民族的分布与地域具有显著的联系,民族音乐自然地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是声乐艺术产生不同风格的主要因素。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与不同民族、地方语言的声调、语音、字音、韵味密不可分。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具有多种声调的单音节语言文字系统,一字一音,所以汉族民乐的歌唱声音优美,字正腔圆,韵味浓郁。蒙古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是粘着性语言,分轻重音,发音时要求以唇、齿、舌在不同部位着力,这些因素使得蒙古族的民族声乐中具有尾音甩腔、采用傍倚音装饰旋律的特点。粤语系的广东话则因为字音有九个不同的声调,声与声之间的距离较小,所以粤语民乐中具有鼻音重,胸、鼻、头腔混合共鸣的特点。
艺术性。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表现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要充分挖掘民族音乐作品潜在的美感,就要从不同角度对民族音乐进行赏析。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分层赏析法对民族音乐中的艺术性进行鉴赏。第一层次,也是最基本的曲调。曲调是指不同高低长短配合起来形成的旋律变化,这种变化是表现音乐主题的主要手段。第二层次,就是以诗词来体现民族音乐中的情感。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且带有很大的韵律性。在高校民族音乐的赏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与音乐作品主题相关的诗词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通过诗词所特有的韵律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对于这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教师在授课时需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作品意象进行深入赏析和体会。
音乐作品能够使人产生美的享受。一个人的思想受到文化传统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应落实民族音乐教学,通过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知不同民族的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对民族音乐艺术性的赏析中逐渐培养起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以逐步推动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发展。[2]
二、高校民族音乐赏析课程现状及问题
高等院校中具有来自全国各民族的学生,同时大学生具有较为厚重的文化功底,这是在高校开设民族音乐赏析课程的一个重要前提。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接受音乐教育的渴望。大多的高校开设了民族音乐赏析课程,并编制了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的优秀教材,同时,也注重了音乐教师的培养,但与此同时,高校的民族音乐赏析课程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课程设计不够合理。现行的高校音乐课程设计受西方音乐学科理念影响较深,民族音乐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状态。高校音乐教学中以中西方现代音乐知识为主,部分学校开展的民族音乐教学也局限于民族音乐的简单表现形式上,对民族音乐作品缺乏深度的发掘,没有充分发掘出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的资源共享性。
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多数大学生没有就民族音乐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而民族音乐自身的特点也导致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思想感受和体会脱节。欣赏音乐作品就是沿着音乐符号出发,找寻音乐表象原型,通过想象还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由于学生缺乏对这些民族文化的了解,在面对民族音乐作品时,很容易茫然失措,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民族音乐作品与大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存在着落差。
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当前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研究民族音乐的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对于教授民族音乐的热情较低。民族音乐作品的广泛性和差异性,对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同时具有历史、地理、文学和风俗学等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深入赏析。
三、提高高校学生民族音乐赏析能力的对策及途径
加强民族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引导。要想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入赏析,就必须充分了解民族音乐所依附的传统文化知识。民族音乐作品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这些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不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就无法想象音乐形象所表现的意义。比如古琴曲《墨子悲丝》,是广陵琴派的大曲之一,该曲曲调悠扬,情真意悲。在《墨子悲丝》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熟悉《墨子·所染》的故事,理解该故事所表现的情怀与理念。[3]对《墨子悲丝》的赏析,应当侧重于结合传统典籍来深挖乐曲内部的气韵和情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乐曲,并结合古琴技巧分析乐曲中节奏变化所流露的情感。乐曲的前半部,琴声悠扬轻巧,体现了墨子感伤世事的悲怆之情。而在乐曲的第二部分赏析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乐曲的音域变化,乐曲的抑扬顿挫、琴声激昂,表现了墨子怒其不争、洁身自好的慷慨情怀。通过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可以引导大学生感知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而要实现这种理解,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知悉作品的文化背景。在进行民族音乐赏析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展开课程导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同时,可将主题相近的西方音乐作品与民族音乐相结合,进行比较教学,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并培养大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多元的音乐文化。
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音乐语言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是大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民族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也是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所必须注重的内容。赏析一首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需要理解其中的文化性、民族性,还要采用现代音乐理论和音乐基础知识对其进行技术分析。以《梅花三弄》为例,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寻找和梅相关的典故与古诗词,体会梅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象征的意义,随后让学生感受乐曲中节奏和旋律的特点,感受全段的泛音技巧及这种泛音演奏带来的轻盈美感,同时提示学生注意该段乐曲中的递进式发展和附点型节奏的运用,让学生思考这些演奏技巧所描绘的音乐表象:轻灵、幽雅的梅花在微风中翩然飘落。在初步的欣赏之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寻找第二次、第三次变奏所在,并指出变奏中音区和泛音的对比色彩的变化,使学生通过主动寻找发现:在乐曲的第四段中主题音调出现了第二次变奏,音区降低八度,而第三次变奏则是在第六段将同音反复变化成了八度跳跃,塑造了一种跌宕起伏的音乐形象;三次重复旋律变化带来的美感,主要表现在音区上的对比,三次变调是《梅花三弄》最主要的技巧,也是借以展示梅花高洁脱俗而又灵动傲然的风骨的音乐符号。
领悟民族音乐中的民族特色。各族的文化都具有独特价值,多元化的民族特色也对民族音乐赏析的民族性提出了全新的需求,仅仅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纯技术赏析是远远不够的。民族音乐中的民族特色是其区别于其他音乐文化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民族特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欣赏民族音乐,更要让他们知道民族音乐的精髓所在,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挖掘、理解全新的民族音乐作品。[4]以傣族分支水傣一系的蜡条舞为例,如果对水傣的宗教信仰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蜡条舞的欣赏就只能停留于舞蹈动作的表面,而无法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所体现的社会生活体验。蜡条舞又叫“戛甸”,是水傣中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舞蹈柔美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在鼓、钹等乐器的伴奏声中起舞。舞者的两腕由外向内划圆旋绕,或半蹲跪下,或缓步前进,烛光随着舞姿变化摇曳,带有虔诚神秘的气氛。灯烛在佛教中寓意着光明,蜡条舞是受小乘佛教影响而形成的舞蹈形式,对于水傣的民族特色缺乏了解的人会很难理解蜡条舞的宗教意义。
重视音乐教学中地方特色的学习与构建。民族音乐来自于民间,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往往反映着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形态。在赏析民族音乐时,应当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对民族音乐作品的地方性背景的了解。《采茶舞曲》是流行于江浙一带采茶区的民歌体裁,据传,在唐时期就是摘茶时节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5](P23)《采茶舞曲》表现的是江南采茶区采茶时节的场景,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曲调欢快跳跃,展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曾被联合国科教文组认定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5](P25)教师在授课前,可给学生播放一些江南水乡和茶园的图片,使学生对该作品的地方性背景有基本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乐曲第一段连贯圆滑的演唱技巧所表现出的江南美景,第二段则音调上扬,发声时一字多音,灵巧轻快,表现的是采茶女热情活泼的采茶动作,曲终中逗趣性的乐句,如同一问一答,充满了灵动之色。通过两个段落的分析对比,可以使学生发现其演唱技巧和表现内容的不同。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使得音乐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沟通和融合。在这种音乐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我们应充分坚守民族音乐的独特优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味地追求西方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只会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没落,甚至导致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上的断层。要想阻止民族音乐的衰落势头,就必须在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内加强民族音乐教学,把民族音乐的教学纳入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普及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喜爱民族音乐,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1]信红霞.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及实施建议[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时彬.音乐文化遗产与民族音乐欣赏[J].黄河之声,2011(6).
[3]金玺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4]邓兰.我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湘南学院学报,2004(2).
[5]王耀华.世纪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袁丽华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J605-4
A
1673-1395(2012)08-0164-03
2012-06-19
黄宇(1970-),男,福建福安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音乐鉴赏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