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发投资视角谈多晶硅行业产能过剩
2012-08-15汪雅琪
汪雅琪
(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从研发投资视角谈多晶硅行业产能过剩
汪雅琪
(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大连 116023)
我国多晶硅行业存在低端产能的过剩,即高成本、低质量的产品不具备竞争力且无法满足下游产业的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过剩。其根本原因在于行业“技术空心化”,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生产工艺进口依赖性强。针对这一现象,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加大研发投资力度。
多晶硅;产能过剩;研发
一、多晶硅行业存在低端产能过剩
在光伏产业的带动下,多晶硅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没有出现行业性的产能过剩。然而,也正是多晶硅市场这样的紧缺状况,使得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的生产企业也纷纷上项目。但是由于多晶硅生产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长周期的特点,这些小企业无法负担项目前期的资金投入(其中包括研发投资的投入)和后期的污染治理费用。低技术水平条件下的生产导致较高的生产成本和低劣的产品质量,形成了国内多晶硅行业的低端产能。低端产能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多晶硅生产存在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成本。多晶硅生产是一个化学提纯过程,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多晶硅企业仍然无法实现闭环生产、循环利用,导致较高的生产成本,平均为30~40万元/吨,这样的高成本必将导致国产多晶硅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影响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
第二,多晶硅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达到使用标准。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纯度要求达到6N①6N表示6个9,即99.9999%,这是化学中高纯物质的通用表示法。,而大部分国内中小型生产厂家的产品纯度只有4N-5N。另外,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对产品纯度的稳定性控制不足,不同批次的产品间纯度不够稳定[1]。因此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多晶硅产品存在纯度不足及质量不够稳定两大问题,难以满足下游光伏产业的使用需求。
总体来说,我国大部分多晶硅企业都是年产量千吨及以下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通常存在高成本和低质量的问题。在与国外厂商的价格战中,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多晶硅行业的过剩是低端产能的过剩,而高端产品却是稀缺的。
二、技术“空心化”催生多晶硅低端产能过剩
导致我国多晶硅行业低端产能过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利益驱动下的盲目投资、宏观调控体制不健全、产品同质化等等。然而,由于多晶硅生产具有高投入、高技术的特点,笔者认为我国多晶硅行业的低端产能过剩的产生根源在于: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生产工艺以及生产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是三氯氢硅还原法,目前仍垄断在美国、德国、日本的六七家企业手中。在我国,除了少数的大型企业如赛维LDK、保利协鑫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外,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核心设备都需要从国外高价引进,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使我国多晶硅行业的发展受到牵制和约束,不能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调节作用,引起了多晶硅行业的恶性竞争。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多晶硅低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一)“引进——使用——再引进”成为企业主要技术模式
由于我国多晶硅行业的R&D(研究与开发)投入规模有限,R&D投入强度比较低,大部分企业都依赖于技术引进。但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技术发展道路已经偏离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这一轨道,陷入了“技术引进-技术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2]。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对于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的投入力度十分有限,导致二次创新能力不足。这种“引进-使用-再引进”的技术模式在短期内有助于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形成生产能力,但从长期来看,多晶硅行业的这种技术投入结构不利于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竞争优势。
(二)公共政策对企业研发活动激励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政府对企业研发活动的税收优惠主要面向单位,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科技研究开发活动及其项目。政府只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技术企业及其享有的技术性收入实行优惠,而对技术落后、急需进行技术更新的企业以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活动缺少激励措施,导致大部分多晶硅企业只关心技术成果的应用,而不重视研发的投入[3]。
(三)产权制度不完善,“搭便车”现象严重
科技研发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也就是说在研发成果市场化初期,研发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占据绝对的技术优势,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相关知识将会溢出,竞争对手可以不付成本或者很低的成本得到研发企业的技术信息,从而形成产品的同质化,即“搭便车”现象。特别是在产权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研发活动的企业很难在行业中长期保持技术垄断优势,也就缺少了进行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总体来说,企业基础研发活动的缺乏以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二次创新不足造成了多晶硅产品生产的技术瓶颈,这种低水平的产能扩张不能满足下游产业的实际需要,势必形成低端产能的过剩。
三、提高多晶硅行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第一,完善对多晶硅行业研发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研发的能动性。税收优惠政策不会破坏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因此政府应当将其作为引导企业自觉加强研发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的多晶硅行业处于发展前期阶段,在该阶段一方面政府的激励政策应侧重于事前扶持,突出政府愿意与企业共担风险。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针对具体研发活动和项目特别是基础研发活动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样可以对中小规模的企业进行单项研发产生激励,积少成多,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第二,完善研发成果产权制度。为了保护研发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政府不仅要有针对性地优化细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而且要加强对于研发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增强社会保护意识和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技能,使其在明确研发成果产权的基础上做好研发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
第三,构建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平台。目前我国多晶硅企业的技术引进缺乏统一组织,基本上属于分散引进,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单个企业与国外企业进行交易,其结果往往是交易成本过高。为了降低企业分散引进技术的交易成本、提高技术引进的质量,政府应该构建一个全行业的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平台。在政府宏观层面上充分利用高水平专家队伍、信息网络、商务谈判等优势,将相关企业联合在一起,构建专业化的核心技术引进消化平台。这有利于消除单个企业重复引进的低效率,尤其是对于资金、信息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很有意义的。
(二)企业层面
第一,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进入企业形成生产力,一方面导致科研成果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造成多晶硅企业没有得到能够创新的新技术,产品难以不断更新,两者的脱节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4]。
第二,紧密结合多晶硅市场动向制定企业的产品研发战略。多晶硅生产企业的研发战略主要取决于该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环境变化情况,目前我国大多数多晶硅企业进行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缺乏明确的产品发展规划和基于市场的决策体系,导致企业资源不能够集中使用,使得研发活动困难重重[6]。因此多晶硅生产企业必须尽快根据最新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状况制定具体的产品研发战略规划,并辅以有效的监控机制,集中资金、人力、设备等各种资源投入到研发活动中来;并且将产品研发战略规划融入到企业制度之中,让员工感到产品研发方向清晰、目的性强,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研发活动的效率。
[1]陈学森.国内多晶硅工业现状及相关发展政策建议[J].国际有色金属,2007(10).
[2]王立国,高越青.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2).
[3]贠立艳.高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8.
[4]王红玲.推进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0(59).
[5]徐亮亮.企业研发管理体系重塑[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F426.6
A
1673-1395(2012)08-0054-02
2012 06 18
汪雅琪(1987-),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