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考究及优化建议——基于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分析
2012-08-15孙柏璋
孙柏璋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管理系,福建 福清 350300)
胡锦涛同志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的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2011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服务,实现高校毕业生灵活稳定就业。近几年,福建省政府和各高校相继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和相应措施以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国内省内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的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尤为重要。
1 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在就业压力和福建省政府政策要求的外力推动下,福建各高校办学理念和创业教育理念开始转型,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被推向新的高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建设。2010年福建省已经建立起近20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同年一月福建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福建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福建省高校首个闽台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在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创业园揭牌。2012年,福建省将在福州地区大学生公共区域建设4000多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基地作为指导服务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之用。
二是教师队伍及创业学生的培训。2009年福建省团委引入《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近60位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师参加培训。截止2012年,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共免费培训创业培训教师300余名,每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基本拥有10名以上经过系统培训,能讲授创业实务指导课程和指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创业培训师队伍。并且,做到每年组织10000名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2011年海西大中专学生创业MBA系列培训活动在福州进行。同年11月第一期大学生创业导师培训班在福州成功举办。2012年,福建省首个女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开班,近400名有志于创业的女大学生参加培训。
三是政策扶持。福建省政府在工商注册、办理纳税手续、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进一步简化程序,充分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同时,“福建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和“福建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担保基金”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企业、社会团体与高校的有机联动。2007年福建省青年企业家协会与网龙公司共同申请成立了福建网龙青年创业基金会,次年更名为福建海西青年创业基金会。2009年以“成就大学生创业梦想”为宗旨的福建省诺奇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成立。2010年,厦门市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与中小企业发展论坛暨厦门市首届创业教育年会在厦门理工学院召开。2012年5月30日,三明高新区金沙园、沙县硅产业协会、福建世创集团等单位和企业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能源研究院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的开放和优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重要平台,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提供思路和路径。
五是创业文化浓郁。从1999年至2012年,福建省各高校相继举办七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多次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文化氛围逐渐成型。省委书记孙春兰同志在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大力弘扬福建精神。深入到创业文化领域,敢拼会赢是对福建省创业文化的最好诠释,也是从古至今福建人创业取得成功的真实写照。以学习福建精神为主题的创业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形成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2012年,由共青团福建省委主办,闽江学院、YBC福建办承办的首届闽江学院“创业文化节”开幕式暨海西青年创业大讲坛在闽江学院举行。此次创业大讲坛为怀有创业梦想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独立承办了以“学习福建精神,办好榷场大赛”为主题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探索福建精神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内在联系。
2 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制约因素的多维度分析
经过几年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的努力和扶持,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创业教育的发展。
2.1 政府层面
近些年,福建省政府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许多扶持大学生创业和加大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力度的政策,明确规定创业融资、税费减免、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但是相对福建省每年二十多万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政策扶持的力度还不够,同时也存在创业优惠政策缺乏整体性,政策导向与创业者期望值偏离,可操作性不强的情况[1]。在创业融资方面,福建省内银行还未设立针对大学生创业贷款的专项业务,贷款形式局限于质押贷款、存单贷款和第三方担保贷款[2],且申请手续较为繁琐,申请门槛较高;在税费减免方面,大学生创业初期的税费减免优惠力度有待加强,享受范围有待扩大,且税费减免项目需要进一步细化;创业培训基地建设方面,二十家创业培训基地远远满足不了福建省众多高校和毕业生的需求,创业基地的层次和质量应加速提高和升级;创业培训方面,创业培训的次数偏少,未形成规范的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训机制。要求参与培训的对象范围较为狭窄,缺乏全面性。
2.2 高校层面
高校是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理念和措施的直接践行者。目前,高校层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存在不足之处,相关优化措施尚付诸厥如。
(1)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并未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创业教育更多是因为就业压力、学校声誉或者政府外力强制而开展。由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具有被动性,致使创业教育理念未渗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中,也未真正纳入育人总盘子进行统筹计划,缺乏利用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共识。创业教育理念的滞后导致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仅靠零散的创业计划大赛或者创业讲座等形式表现,使创业教育始终处于第二课堂教学的地位,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2)创业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性和体系性。虽然各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基本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并未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如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技能培训、心理干预和创业环境评估等只能依靠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部分环节体现。由于学生缺乏较强的自行总结和计划能力,仅依靠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外延难于周全,内涵难于深化。另外,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性结合是该门课程的重要特征。当前,许多高校仅把创业教育课程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缺少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或者把创业教育仅当成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缺少总结、反思、升华的环节。创业教育课程由于缺乏专业性和体系性,不仅不利于创业教育的优化,也不利于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3)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力量应当包括师资数量和师资质量两个方面。尽管当前全省培训的专业创业教育教师有300余名,每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基本拥有10名以上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但是,由于福建省创业教育发展历程较短,各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和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数量较少,师资数量与学生人数的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在师资质量方面,高校许多创业教育教师没有企业实战经验,与社会实际及创业实践脱节[3],大学生创业教育倾向于理论层面的理解和教学,难于满足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培养的专业要求。
(4)创业文化氛围还未形成。2011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特别强调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指出构造一个适合创业者成长的文化环境,远比扶持几个创业教育项目更为重要。大学生是高校创业文化氛围形成的主体和参与者。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影响,更是一种引领。一方面,当前,高校许多学生的未来规划重心主要放在考研、考公务员、企业就业、出国等方面。选择创业的学生数量不多,其中部分决定创业的学生更多是迫于现实的压力或其他不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高校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舆论宣传力度不足,创业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在两种现实情况的影响下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校园创业文化。
2.3 社会层面
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认可和共同努力。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制度建设和宣传下,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下,社会各界人士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对高校学生个人培养和素质提高的迫切性。但是,目前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认知仍十分有限。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缺乏富有创业实践经验,熟悉大学生创业政策,精通管理、税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社会团体的参与、帮助。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的企业较少,大学生获取创业实践经验的渠道太窄且不畅通。企业或社会团体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助资金而设立的基金会数量不多也是大学生创业受阻碍的原因之一。
2.4 学生个体层面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学生拥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掌握了较高层次的知识或者技术优势。在即将跨入社会之际,不仅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在这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却不足1%,福建省同样也不例外[4]。排除社会等因素影响,就学生个体层面而言,主要原因在于创业经验不足和创业心理脆弱。大学生刚毕业时,市场观念、市场意识薄弱,创业理解不深,商业管理经验不足,创业项目缺乏周密的可行性论证和实施计划,常以失败告终。另者,许多大学生创业心理不够成熟,对创业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难于承受,更有甚者消沉沮丧,一蹶不振。
3 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建议
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加快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转型,促进福建省经济持续发展,亟需祛除目前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完善和优化包含政府、高校、社会、学生的“四位一体”的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3.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供制度保障
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更不能脱离政府的制度保障。一是加快福建省内银行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贷款专项业务的步伐。在银行内部专设大学生创业资金贷款窗口,扩宽贷款的形式,简化贷款手续,优化贷款流程,降低贷款的条件和门槛,为大学生创业资金贷款提供可能性和便利,帮助大学生完成第一笔运营资金的筹集;二是加强税费减免力度,扩大税费优惠范围,对大学生创业税费进行不同等级的、分阶段的减免。对高新技术创业项目、重点扶持创业项目和普通创业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分类,税费减免划分不同等级。同时,对大学生创业初期、创业中期和创业成熟期的税费减免数额进行区别收纳;三是加大对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扩大创业培训基地的规模和数量,提高创业培训基地的教育层次和质量,深化创业培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意义,使创业培训基地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真正实现对接;四是增加创业教育培训次数,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根据福建省和各高校实际境况制定相对应的创业教育培训计划。扩大创业培训的参与对象范围,形成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创业主管机构、社会和学生一体的培训联动模式,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格局;五是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提供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5]。
3.2 完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1)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的“三个转变”。首先,实现从仅注重知识教育和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6]。相对知识教育或者就业教育而言,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涵盖知识教育和就业教育,侧重于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经验及创业素质三者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其次,实现“功利性”教育向“终身性”教育的转变。高校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很大原因在于当前毕业生数量众多,而就业率影响着高校的声誉和生源,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所以,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充斥着浓厚的“功利性”,对大学生创业的目的、意义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应当更加具有战略性[7]和终身性,把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创业终身教育作为理念践行,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最后,实现培养“适应工资性岗位人才”向培养企业家人才的转变。高校在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立足于大学生就业或者创业基本素质、技能的培养,更要侧重于创业思维、创业战略眼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方面的培养,加快大学生由技能型人才向智慧型人才的转变。
(2)加快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合理化配置。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离不开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8]。从时间跨度来说,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应当有针对性地贯穿大学四年。从课程内容划分,包括大学生创业理论课程、实务课程和实践课程。大一,应着重开设创业理论课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依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认识、创业品质、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和熟悉创业,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创业心理;大二,侧重专业知识与创业理论课程的衔接。把大一所培养的对创业的感性认识、价值观和心理同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加强对专业领域的认识,专业领域创业概念初步成型。当然,文科性质的专业应当淡化专业界限,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9]。同时,辅助教授创业社会知识课程、管理学课程、法律法规、税务金融等创业必备基础知识;大三,进行创业实务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操作平台,让学生体会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寻找创业知识薄弱点和创业认知盲点;大四,利用校企(或其他单位)合作或者高校自行开设的实践课程,通过模拟课程组织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总结反思在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完善自我,成长成熟。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雄厚与否直接关系着创业教育目的是否顺利实现,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应当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扩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力量,通过引进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特别是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避免创业教育纸上谈兵。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轮流输送本校创业教育教师到国内外、创业培训基地、兄弟院校、企业等培训与学习,深化创业教育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创业教育实践能力。通过高校内部政策支持,鼓励本校专业教师自身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学习和培训,把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经验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和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创业理论与实务学习。邀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成功企业家到校教学、开设专题讲座或者走进课堂,如2012年6月,中关村15位企业家到各高校担任教授。与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传授创业技巧,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拓宽创业信息渠道,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从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10]。
(4)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教育部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宁小华在2012年KAB创业教育年会上指出要在校园中形成推崇创新、尊崇创业,允许失败的文化环境。高校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台、网站、宣传栏、微博、网络论坛等舆论工具进行创业宣传,大力宣传党、国家、福建省政府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宣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事迹,树立典型,形成舆论强势[11]。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创业活动或设计大赛,充分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的兴趣,激发学生创业激情,让学生在活动中或大赛中体验创业的历程[12]。高校应当把大学生创业宣传融入到日常管理过程中,提高影响力,在校园内形成崇尚创业、乐于创业、勇于创业、允许失败的良好创业文化氛围。
3.3 加大社会参与度,形成多方联动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包含政府、高校、学生和社团企业等子系统的整合,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只是政府、高校、学生的事,社团或者企业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首先,社团或者企业应当紧密联系高校,依托平台建设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创业基地,从研发资金、实践基地、中试场所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实践支持。在为高校学生创业实践创设平台和孵化基地的同时,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发展本社团或企业,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实现双赢互利;其次,社团或者企业可以单独创办或者协同政府、高校共同创办“大学生创业扶持专项基金会”,有条件地为融资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免息支助;最后,由社会各界人士创立非营利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组织,向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政策、管理、评估、技术、税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咨询与帮助。
3.4 丰富创业经历,强化创业心理
大学生在创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永不满足的创业精神,强化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路,使总结创业成功经验和反思创业失败经验成为常态,不断提高创业项目科技水平和质量,扩大项目规模。把创业实践过程作为丰富创业经历的过程,在创业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做到遵守创业规律,精通市场法则,把握经济规律,增强创业技能,着力提升创业项目发展质态。大学生在具备创业意识和萌发创业冲动之时,必须坚定创业信念,坚信自己“能创业、创成业、创大业”,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勇于挑战自我,冲破思维固有模式,磨练自我意志,提高自身的受挫能力,强化创业心理。
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在面对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及学生四个层面的共同努力,高度重视,坚定信念,密切配合、落实措施,共同推动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1]胡华田.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5):21.
[2]黄彬.福建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的评价[J].创业与创业教育,2011(3):43.
[3]张鸿.关于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3):165.
[4]陈延童,张丽玉.福建省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教育[J].海峡科学,2010(2):64.
[5]舒心.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72
[6]刘萍,周娟.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1(11):128.
[7]王保义.西方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9.
[8]刘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10):160.
[9]袁力,刘林祥,徐惠.中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1.
[10]马乐元,孙光远,陈琳.当代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1(10):91.
[11]单刚.构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河南教育,2011(9):53.
[12]马斌.浅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J].台州学院学报,201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