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长春大学为例

2012-09-21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责任感大学生

刘 佳

(长春大学 人文学院,长春 130022)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的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1]。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面貌。

随着我国社会日益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近年来,因为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甚至是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而导致的街头冷漠、见死不救等现象时有发生,这都反映出相关当事人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讨论和思考:是否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伦理道德已经日益滑落,甚至到了没有底线的程度;屡屡见诸报端的此类事件仅仅是偶然的个案还是人们主动做出的必然选择?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在社会中展开调查研究。在这里我们选择了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理由是:他们是社会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群体。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既有助于我们考察高等教育在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的作用,又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层面去了解当前青年的社会责任感的状况。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情况、践行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调查,从而为研究如何提升全体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找到途径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长春大学的在校生。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65份,有效回收率为88.33%。调查对象涉及本科阶段四个年级、多个专业。年级分布情况为:大一85人,大二91人,大三58人,大四31人;专业分布情况为:理工类学生124人,文史类学生77人,艺术类学生34人,特殊教育类学生30人。在对以上收回的问卷做了认真分析后,我们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 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情况

调查首先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入手(见表1):

表1 下列选项中,哪项最符合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由表1看到,从数量分布上来看,大学生们对社会责任感内涵的认识并不一致,有36.7%的人认为社会责任感要求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这意味着社会责任感在践行时应以一种主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但同时也有21.7%的人认为不违背社会公德的底线就算是拥有社会责任感,由此判断这一部分人认为社会责任感的践行仅仅是一种被动的行为。除此之外,23.2%的人将社会责任感看做是没有功利目的的个人选择,是一种纯粹的奉献行为;另有18.4的人则将社会责任感等同于责任感,认为社会责任感就是个人的行为应对社会与他人负责。由于社会责任感不属于法律范畴,而是属于道德范畴,人们的道德水平不一致,就造成了人们对社会责任感问题认识上的差别。

接下来,我们向被调查者询问了如何评价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水平48.3%的被调查者选择认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个数值如果再加上选择认为大学生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人数,则占到全体被调查者的71.7%。由此可以判断出,总体来说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的水平是比较高的,而这种自我认同感也比较符合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的定位。但同时也有达到28.3%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乏甚至严重缺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值得研究。

接着,我们向大学生询问了对社会冷漠现象的认识(见表2):

表2 有路人漠视老人摔倒而不扶,你如何看待路人的这种行为?

由表2可以看到,面对这个问题,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种行为是不正当、不道德的,是缺乏同情心的表现,这与前面一个问题反映出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呈现正比关系;但同时也有40%被调查者表示了对路人行为的理解,在这40%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认为路人不扶,其实是“不敢扶”、是“害怕把责任赖在自己身上”,持这种心态的人在社会上也有相当的比例;另外5.8%的人则认为“因为不会有什么奖励”所以不扶可以理解。由此反映出,在当前商品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在采取行动时会首先衡量利害关系,在认为不能增进自身利益或可能损害自身利益时会采取回避态度。同时,新闻报道中不时出现的做好事反而被牵连,使人们对帮助他人产生了顾虑,往往告诫自己要首先保护好自身利益然后再考虑助人。这些因素就成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询问了大学生对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社会弊端的态度(见表3):

表3 您会为改变社会的某些弊端而采取行动吗?

在面对社会上的弊端时,是积极应对,努力改变还是消极顺应、随波逐流,反映出被调查者的精神面貌和改变世界的信念与决心。由表3可以看到,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了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顺应。说明大学生们拥有改变世界、努力拼搏的向上精神和斗志。在这种精神指引之下如能教之以正确的方法,则净化社会风气、革除弊端就大有希望。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践行情况

爱护周边环境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对公共环境和设施的维护,往往依赖于行为者的道德修养,同时反映出这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水平。有53%的大学生能够自觉维护周边环境,这种行为符合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但是,同时也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有过甚至经常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个别人的社会责任感较低之外,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根据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常常有从众心态,如果周边环境洁净无瑕,人们就会自觉维护;相反,如果环境脏乱,则人们就会放松对自己行为的要求,甚至故意破坏。因此要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有必要首先创造出良好环境,并杜绝第一例的破坏行为。同样的道理,对待社会的一些弊端,也有必要采取“零容忍”政策,杜绝第一例、第一次,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净化的人群关系,只有如此才能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接着,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弱势人群的态度(见表4):

表4 遇到行乞的老人、小孩或残疾人,你会怎么做?

由表4可以看出,共有91.7%的被调查者会产生“同情或怜悯”,其中更有36.22%的人会采取行动帮助弱者。只有不到9%的人持漠视或嫌弃的态度。同情心、怜悯心,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好行为的起点。在自身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然有30%以上的人愿意去救济有困难的人,表明这部分大学生具有十分优秀的情操和品质。

表5 当你遇到小偷对陌生人行窃时,你的行动是什么?

由表5可见,尽管偷窃行为发生在陌生人身上,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占94%)不会坐视不管,会积极采取一定的行动。其中有16.6%的人会挺身而出“上前制止”;29.4%的人选择“报警”;更多的人(占47.9%)会“提醒周边的人”。采取何种行动取决于对情势的判断,理性的行动更能体现出大学生见义勇为的精神。

表6 您曾经在课余时间去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做过义工吗?

由表6可以看出,在被问到是否愿意到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做义工时,有意愿的人所占比例高达95.5%,更有13%的人已经落实到行动上,这其中8%的人偶尔去,5%的人经常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有较高的奉献的精神,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同时数据表示在有意愿的大学生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的还是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机会”。这反映出在当前社会中一方面是有许多老弱病残需要社会的帮助,另一方面有许多有意愿的大学生却“奉献无门”,两类人群间的联系渠道和组织者都比较匮乏,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缺乏积极行动的主动性。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中的影响因素

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我们重点考察了在社会、家庭、学校中对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作用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见表7):

表7 您认为对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最有影响的是哪些方面?(多项选择)

由表7可以看出,三个方面的影响比例接近,其中选择家庭教育的次数最多。这说明家庭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影响极为深远,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家长应为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培养子女关爱他人、乐于奉献,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表8 您认为学校教育对您的社会责任感的作用有多大?

由表8可以看到,99.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自己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作用,其中有31.7%认为作用非常大,但47.5%的大学生认为作用一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体制过分关注学生的智商培养、缺乏情商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中小学的思想教育形式呆板,缺乏联系实际的手段,不利于学生接受。大学阶段,大学生有了更多地接触社会、现实锻炼的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这一阶段正确引导并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三下乡、慰问活动、社会实习、志愿者、学生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方向,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的方式有很多,诸如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教育,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座谈会或讲座等,我们就此对哪些措施更有效做了调查(表9):

表9 您认为哪些途径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多项选择)

由表9可以看出,各种途径在培养社会责任感方面都起到作用,其中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居于首位。政府部门和新闻工作者应重视这些媒体的引导和建设,提供一个弘扬真善美的舆论环境,同时,有效控制可能对人们产生消极影响的负面信息,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其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载体。[2]多举办志愿者活动,建立起大学生与社会弱势群体的沟通桥梁,加强志愿者活动宣传力度,为人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更好,更广泛的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经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仍然具备着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对他人、对社会以及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有着较高的热忱,面对弱者怀有同情和扶助之心,愿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有着敢于同不良的社会弊端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同时,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不良环境、消极信息的影响,有的人也存有顾虑或胆怯,甚至有从众、随波逐流的情况发生。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从家庭的熏陶、学校的教育、舆论的引导入手强化正确的思想观念、抵制消极错误的思想和做法。社会责任感关系到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大学生们的选择给了我们希望与信心,通过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与探索,消除社会冷漠大有希望。而最终养成全体国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1]高艳艳.当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1):181-182.

[2]周圣娟.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理论导报,2011(4):54-55.

[3]单丹,潘祎,邱明浩,孙作青.重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当代人才[J].改革与开放,2011(2):171.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责任感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