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与语言模因的共性研究
2012-08-15牟之渝
牟之渝
(重庆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65)
概念隐喻与语言模因的共性研究
牟之渝
(重庆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65)
概念隐喻与语言模因都有较强的构词(组)、构句、构篇能力,且两者的表达式都具有可预测性特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哲学基础都与心智相关,概念隐喻实质是思维的模因。
概念隐喻;语言模因;共性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和《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分别掀起了人类文明研究的两大热潮:认知隐喻思维研究和文化进化特征研究。前者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G.Lakoff)与约翰逊(M.Johnson)合著,书中提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隐喻认知的观点[1],并提出隐喻无处不在一说,当今学术界可谓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后者为牛津大学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所著,Richard Dawkins首先借用基因(gene)概念构造Meme概念,意在提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有类似于“基因”这种遗传单位的“文化信息单位”[2],从此,西方学术界开始了对meme理论的热烈讨论。何自然等国内学者率先引进meme理论并将“meme”译为“模因”。对隐喻和模因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两者都无处不在,两者都与语言结下不解之缘,两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拟对概念隐喻与语言模因的共性进行研究,探讨二者共性的表现及其基础。
一、认知隐喻与模因
(一)认知隐喻理论
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在认知隐喻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Lakoff的“映射理论”和Fauconnier的“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理论。Lakoff认为,英语里大约有70%的表达式是隐喻性的。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或概念)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概念)[1]。“映射理论”是把一事物归纳于始发域,另一事物归纳于目的域,从“始发域”(sourced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结构映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或者概念来认识和思维无形的、难以定义的事物或者概念。由此,概念隐喻的意义取决于源领域的意义和结构特征。概念隐喻主要包括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以及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二)模因理论
Richard Dawkins借鉴基因概念构造了模因(Meme)概念。Dawkins认为模因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人类文化的模仿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2]。随着模因概念的引进,一门研究模因的新学科——模因学(memetics)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文化信息单位,模因通过模仿复制得到传递。语言与模因间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语言自身就是模因,另一方面,模因寓于语言之中,“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由此而来。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语言模因的生成方式主要有重复和类推。语言模因在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中,被新的宿主选择以及随后的被传递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等四个周期。
二、概念隐喻与语言模因的共性表现
(一)强大的构词(组)、构句、构篇能力
概念隐喻与语言模因都有词(组)层面、句子层面、甚至语篇层面的表现形式,显示出强大的构词组句和构篇的能力。
1.词或者词组层面
在概念隐喻的实例中,无论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还是本体隐喻都可以在词或者词组层面得到体现。如:
例 1 Father,how shall I everrepaythem for teaching me to love fairy tales and stories of heroes,the land we live in and all of our human life?[3]
译文:爸,让我怎么回报他们呢?正是他们教我热爱童话、英雄传奇、我们生活的土地、还有所有人类的生活。
例1是一个结构隐喻,help is debt,one should repay his debt。因此,别人给予的帮助应像还债一样回报(repay)别人,one should repay the help。
例2 He values honourabovelife(把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He isabovedoing such things(他不至于做出这等事来)
The book isaboveme(这本书我读不懂)
例2是一个方位隐喻,即more valuable/impossible/difficult is above。方位词本来用来表示上下、前后、深浅、中心和边缘等方位关系,但这类词也经常被隐喻发展成不同词义。Above一词原本表示上下的方位关系,但在例2中都用来表示在价值、品德、能力等方面优于、先于某物或某人。
例3 To me the colorful seasons are a thrilling and unending drama,the action of whichstreamsthrough my finger tips.[3]
译文:对我来说,多彩的季节如同一场动人心魄的永无完结的戏剧,剧中情节从我的指尖流过。[4-5]
例3是Helen Keller在Three Days to See一文中的一句话。其中stream就是隐喻用法,隐含着这样一个本体隐喻:scenary is water。作者虽为盲人,但看到了有视觉能力的人看不到的美景,她将抽象的美景比作水的流逝,她在描绘了她所见到的美景后感慨这些美景就像戏剧一样在指尖流过。
在语言模因的实例中也可以看到其在词或词组层面的体现,下面以ungelivable一词为例进行说明。英语单词有七种主要结构:①前缀+词根(inact);② 前缀 +词根 +后缀(inactive、inaction);③ 前缀+词根+后缀+后缀(inactively);④前缀+前缀+词根(condescend、interdepend);⑤ 前缀+前缀+词根+后缀(condescension、interdependence);⑥ 词根 +后缀(active、action);⑦词根+后缀+后缀(actively、activity)等。通过分析词的结构,将词根的含义与词缀的意思结合起来便可得出单词的全部字面意义,然后根据语境,便可推出词的真正意义[6]。
Ungelivable一词是2010年最火的词汇,是网友模仿英语单词的构词特征②杜撰出来的,即前缀(un)+词根(geli)+后缀(vable)。词根(geli)源于汉语“给力”的拼音(geili)。“给力”源于东北话或闽南方言,即很棒、很精彩的意思。现多用来形容事物“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Ungelivable是不给力的意思,表示不精彩。ungelivable得到网友的接受并得以迅猛传播,这是语言模因中词的结构模因的表现。
在词层面上,还发现不少实例证明隐喻与模因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交融。人们可以发现并不表示人头的head出现在不同短语或者句子之中。如:
例4 a.the head of a nail(钉子头)
b.the head of a hammer(锤头)
c.the head of the Yangzi River(长江的源头)
d.at the head of the parade(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
例4中的head的意义可以被解释为由于形状相似(a/b)或者位置相似(c/d)而产生的隐喻意义,是人体隐喻。然而同时发现,a-d的用法也是人们对the head of a person的一种结构与意义的模仿,the head ofX可以看做是一种语言模因。类似的用法还很多,比如词组:
例5 a.裸*:裸体、裸露、裸视、裸眼、裸机、裸照、裸镜、裸戏、裸奔、裸聊、
b.**族:草莓族,夹心族,飞鱼族,啃老族
c.山寨**: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饮料、山寨股票、山寨婚姻、山寨熊猫
例5既可以通过隐喻阐释其语义,又可以通过模因解释其语义。
2.句子层面
概念隐喻经常蕴含于句子中。比如
例6 It(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alsogave me insights into another culture,andmy mind was opened tonew ways of seeing things.(Section A,Unit 1,NH Book 1)
译文:学习外语还使我认识了不同的文化,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去看待事物。[7]
例6包含了4个概念隐喻,即一个结构隐喻seeing is understanding,三个本体隐喻,insight is an entity,culture is a container,mind is a container。该句将抽象的insight想象成可以给予的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culture“文化”想象成可以朝里面看、可以进行了解的一个容器,将抽象的mind“心智”想象成可以打开的容器,可以接纳新的东西[8-9]。
下面再看看语言模因在句子层面的使用情况。比如:
例 7 a.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b.To buy a house or not to buy,this is a question.
c.To get married or not to get,this is a question.
d.To go abroad or not to go,this is a question.
例8 a.Who moved my cheese?
b.Who moved my love/data?
例7和例8分别是语言模因To X or not to X,this is a question.与Who moved my X?在句子层面的表现。
3.语篇层面
以大学英语教材《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4单元Text A College Pressure为例来说明概念隐喻也以篇章的形式出现。该文从头至尾贯穿着这样一个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比如:
例9
a.The road aheadis a long one and that it will have more unexpectedturnsthan we think.
b.They want amap—right now—that they canfollowdirectly to career security,financial security,social security and,presumably,a prepaid grave.
c.But in fact,most of themgot wherethey are bya circuitous route,after manyside trips.
d.I tell students that there isno one“right”wayto get ahead—that each of them is a different person,starting from a different point andbound for a different destination.
e.They can hardly imagine allowing the hand of God or chance to lead them down someunforeseen trail.[10]
从例9中可以看到相关旅行经历的词,如a中的the road ahead(前面的道路)、turns(拐角);b中的a map(地图)、follow(遵循);c中的got where(到达某个地方)、a circuitous route(迂曲的路线)、side trips(路缘带);d 中的no one“right”way(没有一条正确的道路)、bound for a different destination(指向不同的目的地);e中的unforeseen trail(不可预测的小径)等。然而这篇文章是描叙大学生活压力的,由此看出作者通过旅行道路的漫长、曲折、走弯路、需要地图指引等告诫读(听)者大学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每个人有不同的起点,也会有不同的终点,是不可预测的,是需要有一定的目标作为指引的。整篇文章通过life is a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用浅显的道理让大学生明白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在语篇层面一样可以看到语言模因的影子。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题为《自由与爱情》的爱情诗为例。
例10
a.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b.肉丝诚可贵,肉块价更高。若有大肉故,两者皆可抛。
c.婚姻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d.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若为苗条故,两者皆可抛。
例10中b、c、d都是对a的形式的模仿,以此调侃“大肉”、“自由”、“苗条”的重要性。
通过比较概念隐喻与语言模因在词层面、词组层面、句子层面和篇章层面的表现,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强大的构词(组)、构句、构篇的能力。
(二)概念隐喻表达式和语言模因表达式的可预测性
从心智哲学的角度,语言具有不可预测性。但是概念隐喻和语言模因表达式却都具有可预测性。这是因为两者都不只是个体认知的结果,而是社会认知的结果。概念隐喻表达式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出现的频率大。模因表达式被不停地复制传播,使用的频率也很大。如果一个句式出现频率足够大,它就不只是一个表达式,这个表达式就会被规范化,成为构式,从而使其意义能够被预测出来。类推是概念隐喻和语言模因的主要生成机制,因此类推也成为其意义预测的主要机制。
在概念隐喻中,类推对其生成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心智的体验性,既然人有里外、前后、左右、上下等之分,如果把love看作实体,即love is an entity,根据类推,love就可以有里外了,所有可以说they fall in love。再看love is a journey。人走过很多路,对道路的感触很深。人也经历过爱情,对爱情的感触很深。人们体验到两者的类似。由于道路是实实在在的,容易描述,而爱情却是抽象的,却不容易描述。根据类推,可以用描述道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爱情。所以有了love is a journey。因为我们choose道路,所以我们也choose love.还有比如说人长得越高,越往上。所以有了more is up。
类推也是语言模因的主要生成方式。重复和类推是语言模因的主要生成方式。比如“给力”一词来源于“不给力”。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了。因为有“给力星期天”、“给力演唱会”(湖南卫视)的存在,才有了“给力快递”、“给力老板”,通过类推,凡是很有帮助或者作用的都可以加上“给力”一词。“给力”由此作为形容词使用。由于形容词大都可以放在词尾,因此又出现将“给力”放在词后的情况,比如“西班牙足球最给力”,“××老师真给力”。
三、概念隐喻与语言模因的共性基础
(一)与心智相关的哲学基础
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之一就是心智的体验性[11]。Lakoff以身体经验为基础来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不管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还是本体隐喻都与人的身体、大脑以及周边环境密切相关。首先认识了自己,人们才创造性地运用经验来形容方位,如山脚;将抽象的事物看作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如love is an entity。在这里抽象概念的love却被看作是具体的事物。
从模因的词源“基因”就可以嗅到模因的生物性。因为基因的存在,Richard Dawkins才会构造出文化的传递因子“模因”。更重要的是,在模因论中,模因被描述为像“病毒”一样的东西由一个人感染其他人并寄生于其大脑中,经过一段时间,这个(些)人又将这种类似“病毒”的东西传播给其他人。模因传播要通过心智感染才能完成,由此可见,模因与心智也是密切相关的。
认知隐喻具有创造性,语言模因也具有创造性,这都是心智作用的结果。尽管模因主要靠模仿得以传播,但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模因的模仿往往是一种创新。比如一种想法、说法或做法要想成为模因,它必须具有吸引力。只有具有吸引力,这种想法、说法或做法才能被人进行复制或重复传播。简单的复制是没有吸引力的,只有创新的模因才具有吸引力。Blackmore认为模仿行为含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聪慧”[12]。从很大程度上说,模因能解释大脑的这种抽象思维特征。
(二)概念隐喻是思维的模因
概念隐喻和模因在语言上具有共性表现绝不是巧合。概念隐喻分为根隐喻和派生隐喻。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概念隐喻表达式其实就是派生隐喻。在分析时派生隐喻常常被归结为某一概念隐喻,这某一概念隐喻实质是某一根隐喻。无论派生隐喻表达式形式如何多样,它们都蕴含着根隐喻。例如:
例11
根隐喻: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
派生隐喻:
a.Heattackedevery week point in my argument.(他对我的论点一一攻击。)
b.Hedefendedhis argument calmly.(他冷静地为他的论点辩护。)
c.She was severelyinjuredin their argument.(她被驳得遍体鳞伤。)
d.They’ve neverwonan argument with me.(他们从没有辩赢过我)。
在例11中,(a)中的attacked、(b)中的defended、(c)中的injured、(d)中的won这些词汇本来都是用来描绘战争(war)的,如下所示:
例12
a.Heattackedevery enemy in the war.
b.Hedefendedhis country calmly.
c.She was severelyinjuredin the war.
d.They’ve neverwona war over me.
但这里被用来描绘争论(argument),所以a~d每个句子都暗含着这样一个隐喻概念argument is war。
实际上,语言模因论可以用来阐释以上现象。从模因的传播类型来看,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memetic genotype)——“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memetic phenotype)——“形式相同内容各异”[13],即语言模因有基因型模因与表现型模因。根据语言模因的分类,例12中的a、b、c、d可以被看做是例11中对应的a、b、c、d的表现型模因,因为他们内容各异但形式相近。argument is war则是他们的基因型模因,因为虽然例11中a、b、c、d表达式相互之间形式各异,但它们都蕴含argument is war,所以argument is war可以看作是它们的根隐喻。正是因为有了argument is war这样的基因型模因才有了例11中的a、b、c、d。可以看出,这是人们思维方式上的一种模仿复制。由此推出,概念隐喻是思维的模因。
四、结语
概念隐喻与语言模因都无处不在,他们具有共性表现,都具有与心智相关的哲学基础。包含在语言之中的概念、意义、思想、信念、知识等都可以用模因来概括。作为概括力极强的概念,语言模因不仅指语言本身,也可涵盖语言形式所表达或者意欲表达的概念、意义或思维。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模因作用下人的语言得到了创造性的复制。人类的思维是基于隐喻认知的,人创造语言的认知思维也得到了创造性复制,概念隐喻是思维的模因。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UP,1976.
[3]秦秀白.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胡胜高,谭文芳.西方隐喻研究理论概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6).
[5]周炜,廖瑛.从新词到流行语:模因论解释[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
[6]戴禄华.词语的“树”隐喻及其对词汇认知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0(3):111-113.
[7]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003.
[8]邵新兴,孙岩梅.语法隐喻与英语写作[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5).
[9]宋荣超.语言理据性和任意性新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3).
[10]翟象俊.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M].修订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122-127.
[12]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1999.
[1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A Study on the Commonness Between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Linguistic Memes
MOU Zhi-yu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By studying on the data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linguistic memes,it is found that both are ubiquitous,and have a powerful ability to construct a word,a phrase,a sentence and even a text.The presentation sentences of both are predictable.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mmonness is on the basis of their philosophy,that is,both of them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mind;thus,it is inducted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 is factually one of memes of thoughts.
conceptual concept;linguistic memes;commonness
H030
A
1674-8425(2012)04-0084-05
2011-12-10
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2008-69)。
牟之渝(197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
(责任编辑 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