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考——基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视角
2012-08-15禹海慧吴孝政易想和
禹海慧,吴孝政,易想和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考
——基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视角
禹海慧,吴孝政,易想和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管理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管理学原理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专业文化素质、人文思想素质、社会责任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目标,坚持启发思想、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践、课程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六个教学模块:理论知识点课堂教学模块、经典案例讨论教学模块、模拟经营决策模块、课程论文模块、课程设计模块及专业实习模块。它们相互联系,互相支撑,使学生对管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互结合与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总体设计。
管理学;课程设计;管理能力;教学模块
管理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从1911年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到现在管理理论的繁荣发展,各管理理论学派无一不是从管理的实践性中提炼、总结管理理论。因此,有学者认为,管理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学习管理学理论,可以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管理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与福利。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定位是为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培养各类管理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了解管理过程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管理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因此,管理学原理是本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除了学习管理理论外,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管理理论、原则、方法的能力。如何针对本专业新生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并提高学生对今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从事管理学原理教学工作的老师们经常关注的课题。
一、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一)目标
曾有研究者认为管理与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两个车轮,因此管理理论及其应用对于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影响深远。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原理”的课程设计应该能使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人文思想素质、社会责任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其一,专业文化素质。要使学生懂得管理在现代社会是一门无时不在、无处不需、无时不变的学科,要么管理,要么被管理,在思想上意识到学好管理学原理是生活、工作、社交所必要的,理解、掌握、应用管理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明确管理的真谛不能只靠方法、技术的生搬硬套,而要靠随时随地站在管理者、被管理者的角度去用心感悟与思考,对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激励、控制等管理职能,对人本原理、能级原理、系统原理等管理原理,命令统一、权责对等、集权与分权等管理原则,对盈亏平衡分析、决策树、定性分析方法等管理方法,对领导艺术、激励理论等管理技巧,全面了解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专业文化素质。
其二,人文思想素质。要使学生迅速认清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异,克服不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的心理,及时通过“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恰当地自我认知与修正,正确地对待荣誉、困难、成绩与挫折,表现出正常的竞争、参与、交往的心理素质与愉快的心情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1]。以老师们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设计为契机,能够勇敢地站在前台,面对老师与同学们,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对管理问题的看法,在共同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意志力与团队协作的精神,展现出积极的、活泼的、健康的精神面貌。通过实践教学安排、课外作业安排、社会实践工作安排等,使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教学,钻图书馆、资料室,通过期刊、网络等资源提供的资料,提高其综合素质。
其三,社会责任素质。通过“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以模拟竞争、沙盘演练、课堂游戏、课外实践、案例研究等方式,向学生传送当前中国社会经济、企业管理需要迫切解决的重点问题,使他们关心国事、热爱祖国,培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与西方现代管理文化的融合,分析现代中国落后于发达国家管理理念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改善他们的心智,形成精益求精、勤奋求索、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
(二)原则
一是启发思想原则。古人云:学生于思,思源于疑。任何伟大的发现,往往都从发现问题开始。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带着质疑的眼光来思考、学习[2]。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灵感、思想与感悟。因此,书本上的管理思想如何内化为学生自己对管理的悟性,需要精心进行课程设计。
二是学生参与教学原则。学生参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合作学习理论与构建主义理论[3]。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构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来构建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他们认为,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个体经验世界的形成源泉,能将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能力与外在感知的事物通过教学过程内化为学生自我的知识。因此,在进行“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时,要通过一系列环节、措施、形式与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是理论联系实践原则。“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原则、方法等又显得过于机械与教条。如果缺乏有效的课程设计,在课堂中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与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前述两条原则沦为空谈。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将教材中提及的知识点与企业管理实践、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日常学习生活、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管理理论去认知、思考、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四是课程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原则。“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强调的原理、方法、原则等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仍然会应用到,且会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不断得到强化。而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门课程有其各自的任务,同时也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因此对于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不能与专业课程割裂开来,尤其是在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时,设计一些综合性的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将管理学原理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二、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的思路
为了达到以培养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必需要以相应的管理学原理的课程设计与之匹配。除了上述原则外,还需要在课程设计中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两者内部各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与协调关系,对教学结构作出主观的、科学的选择与安排,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管理理论的应用性与效用,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
需要科学设计管理学原理课程模块,并根据教学课时总数及各模块的特点,科学地分配教学环节任务。根据文献分析、教师们的经验交流,特设计以下六个教学模块:理论知识点课堂教学模块,共38学时;经典案例讨论教学模块,共16课时;模拟经营决策模块,共32课时,分成4个学期,第一学期10课时;课程论文模块,课外课时,1周;课程设计模块,课外课时,2周;专业实习模块,课外课时,8周。以上模块在第一学期的课内课时共计64课时,课外课时一周;在第2~4学期课内课时22课时,课外课时10周。
(一)理论知识点课堂教学模块:突出理论思想
管理学原理的内容浩如烟海,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内容体系,深度与广度都有差别,按照选定教材的理论体系来构建理论教学过程,会有失偏颇,而且由于总课时有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任课老师参考各种经典教材,根据课时总量,来重新分配重点知识点,主要的理论、原理、原则不能遗漏,且要讲透。
根据对各类教材的梳理,发现多数管理学原理的教材基本上是由两大部份内容体系构成:第一部份是关于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容,包括管理、组织、组织要素、管理者、管理理论、管理层次、管理原理等;第二部份是关于管理职能的论述,包括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基础、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变革、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创新等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管理艺术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与内在逻辑。
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点的课堂学习,需要对以上涉及的内容有个基本的认识与整体的把握,学习结束后,能对具体的管理问题用恰当的概念、原则、理论来解释、分析,并能提出初步的解决思路。掌握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为后面的教学模块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经典案例讨论教学模块:强调过程控制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提出实施,其教学效果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师生的充分肯定,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的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因此长盛不衰,被大多数管理学教师采用。管理学案例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首先,要精心选择案例。案例要有针对性,有助于加深对基础概念和原理、知识重点与难点的理解,需要根据各章节的内容,挑选课程案例。案例要来源于现实,最好是国内企业的典型案例,能够拉近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各种现实管理情境中摸索、总结,提高管理决策能力。
其次,做好案例课前准备。要向学生介绍案例教学的特点、要求、过程及教学效果如何评价。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案例材料、背景及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发言准备,以及预习相关管理知识。
再次,在课堂中根据预选设计好的程序,提出讨论的内容、目的与评价标准,认真组织案例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扮演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尽量引导学生涌跃发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沟通的渠道,让学生始终将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中,深入案例、积极思考、体验角色。通过交流、讨论,反思、修正、坚持自己的观点,产生不同观点的撞击火花,从不同思路、角度、层次的论证中达到对管理真谛的理解。
另外,要做好案例讨论成绩的评定。成绩的评定需要设计好评判的标准,从对案例的整体把握程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运用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等方面设定评分标准。评价可以结合老师与其他组同学的评价,得到综合评价。
(三)经营决策模块:着重系统管理
ERP沙盘模拟是以沙盘教具为载体,以小组为决策单位,模拟成立一家公司,学生分别担任董事长、总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财务经理等职务,连续从事三四个学期的经营活动,进行经营决策,以此来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通过模拟经营决策,可以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亲身体验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学会在团队的合作中,如何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生产、市场、战略、组织、策划等一系列具体的经营活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管理问题,领略管理理论知识,锻炼管理实践能力[4]。
在模拟经营决策模块中,学生要学会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学会成立企业组织结构;要求5~6人一组成立公司,画出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并明确各成员的职责与权利。学会制定企业总体战略计划,运用管理学及其它学科中的知识做出生产、供应、营销、技术、财务、人力资源与后勤等有关方面的决策并将决策数据输入电脑,要求提交每一期预计损益表及决策数据输入软盘,然后分析每一期输出的模拟结果,提交与介绍模拟决策的成功与失误的总结。模拟经营决策总评成绩可以考虑由三部份构成:公司模拟业绩(30%)、提交的报告质量(50%)与参与态度(20%)综合决定。
(四)论文模块: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撰写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结合管理理论的相关原理、方法,确定课程论文的主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不超过一周)提交论文完整稿。
课程论文的撰写要能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能够利用管理观点来解释一些管理现象、提出解决管理问题的思路;二是提高学生搜集、归纳、总结、提炼资料的能力,提高其发现信息、寻找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拓展学习、发现新的知识与观点、创新系统思维的能力;四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理解管理过程、构建理性管理方案的能力。上述这些能力的提高最终会促使学生学会勤奋钻研、理性思考、归纳总结、演绎推理、大胆假设、创新管理的实际管理能力。
课程论文的要求与标准,要提前设计好,包括立论理由,论文结构、观点、知识点运用、论据合理充分性、前后表述的逻辑性、行文规范、格式工整等。并确定好评价指标的权重与计分依据,确定最终的课程论文成绩。
(五)课程设计模块:设计管理方案
“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系列之一,是学习完管理学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管理学原理基础理论、原则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原理知识提出管理问题、分析管理问题、解决管理问题、设计管理方案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管理问题,对所设计的工作团队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调查(要求设计调查方案、编制调查工作计划、设计调查表格);二是分析管理问题,对所设计的工作团队从管理环境、战略目标、工作计划、组织方案、领导与控制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解决管理问题(要求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方面来进行管理方案的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是报告原则上不少于3500字,课程设计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情况(包括管理问题调查情况20%、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40%、课程设计报告的讲解及问题的回答20%、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20%)综合打分。
(六)专业实习模块:全面检验管理能力
专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期调研与管理真实的情境体验活动,是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能力的主要过程,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实习一般至少要求学生调研实习单位的三部份内容:一是企业基本情况;二是企业发展战略与改革动向;三是企业具体的管理职能部门如生产、人事、财务、采购与供应、销售、库存管理、企业管理与计划、行政后勤等的基础工作,管理制度,工作目标,行动方案,进度控制,过程管理,管理效果等。
在实习过程中,要求有指导老师带队与协调,提出实习目标、任务与实习方案,并指导如何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实习单位简况,企业产品与市场,战略与管理文化,生产技术特点,组织结构,生产经营效益分析与评价,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要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措施等。实习成绩评定应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质量、实习报告等进行,必要时也可进行口试给予综合评分。
以上六个环节相互联系,互相支撑,使学生对管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互结合与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总体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需要辅以适当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笔者提出了三层次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方法体系[5]:基础层次为掌握管理理论体系的方法,中间层次为掌握管理实践应用的方法,最高层次为提高管理创新能力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1] 刘玉琼,刘毅.教学做合一育人模式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5).
[2] 吴少华,马惠军,王伟梅.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管理学原理”教法创新[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9(6).
[3] 黄江泉,于普选,张世仁.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五个设计原则[J].中国地质教育,2010(9).
[4] 余忠,刘燕娜,肖友智,等.对构建管理学原理教学新模式的思考[J].科技与产业,2009(12).
[5] 禹海慧,曾武成.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G420
A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湘教通[2011]315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原理”(湘教通[2008]202号)
禹海慧(1973-),男,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