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08-15申红义左媚柳
申红义,左媚柳
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申红义,左媚柳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升温,在对对外汉语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的同时,对对外汉语人才的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的要求。分析了现行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了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教学方式国际化、教学手段灵活化、课程设置模块化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目前,全世界有350多所孔子学院,500多所孔子课堂,在世界800多个地方都有中国人在从事着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汉语在世界的传播加速,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汉语及汉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对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何根据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确立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复合型对外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现状
1950年7月,清华大学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清华大学教务长、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任班主任,该班于1951年初正式开始授课。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篇论文是刊载于《中国语文》1952年第7期的周祖谟教授的 《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1958年,由北京大学编写的国内第一本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俄语译释本)在时代出版社出版,截至目前,我国共出版对外汉语教材教辅1 000余种。1961年,从11所高等院校中文系以及部分外语专业选拔应届毕业生,作为出国汉语教学储备师资。此项工作延续了4年,共选拔培训了112名出国储备师资。此后,于1972年和改革开放后分别招收了多批出国储备师资。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4所大学开设了第一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4所一本院校,78所二本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虽招收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较之该专业的实际需求量而言,则相对较缓,目前,在国外使用和学习汉语的人已愈1亿。每年汉办都有大量的对外汉语教师需求缺口。非英语国家的汉语学习热正在升温,有些国家如俄、法、德等明确提出,汉语教师必须以本国语言教授汉语。2006-2007年度,国家公派出国长期任教汉语教师的选拔工作规定,赴外汉语教师的语言要求为德语、法语等小语种。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里也明确规定须具备“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当前对外汉语教师培养的变化趋势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外语培养不再仅限于对英语这一种外语,已经扩大为要求对多种小语种的熟练掌握。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满足全世界对外汉语人才的迫切需要而言,是刻不容缓的研究工作。而人才的培养一般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1)培养怎样的人才;(2)怎样培养人才。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巩也拟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二、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怎样的人才,即培养目标需要解答的问题。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解释,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根据该培养目标,不难看出,要胜任中外文化交流的工作,就必须要求对该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汉语言文学课程、对外汉语教学类培养模式的同时,还需要能够掌握至少一门第二语言,不言而喻,该专业所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如此,培养目标中所要求的“有进一步发展前途”,更是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对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之外,更要在管理、新闻、经济等专业有所涉足,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出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多渠道就业要求,因此,决定了该专业的属性与性质是一门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且具有明显的跨学科交叉性特征,学科属性与性质决定了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的才能,一般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可将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陈述如下:培养具备深厚中文素养、国际开拓意识,有高水平教学能力且能够深入了解国外文化的高层次、专业性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并以此促进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以实现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共同繁荣之目标。
三、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基于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两大特征,对培养模式的探讨,拟从教学方式国际化、教学手段灵活化、课程设置模块化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教学方式全球化
一般而言,教学方式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方法;二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互为作用。教学的方法要根据学习的方法适时做出调整,并引导学习的方法,使之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靠拢,是教学方式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路径。在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中所提出的教学方式的全球化,首先是指教授法的全球化。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在于要培养能够向全世界非汉语语种地区教授汉语的人才,作为沟通中外的人才,从受培养之初就能够受到国际化的教学方法的教育,接受全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转变教学思维,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全球化教学方式的背景下,于毕业后的就业和深造方面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派出国授教时尽快接受国外的教学习惯,缩短教学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适应期,更快地进入自己职业教师角色。其次,是学习方法的国际化。教育家B.F.Skinner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教育很大程度就是一个学习方法的获得的过程,国际化学习方法中所强调的是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方法的学习,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此这般,一方面能够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具有强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另一方面能够让该专业的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有较大区别的海外职场。
(二)教学手段灵活化
如前所述,对外汉语专业具有很强的复合性及应用性,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须灵活其教学手段。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首先是教科书的选择,考虑到对外汉语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海外教学人才,在招录过程中,对该专业的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要求较高,那么在教科书的选择上,就不仅包括了中文语言教学相关理论书籍和论文,更包括国内影印出版的英文原版书籍。这样的教科书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第二语言习得方法,也可为其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是教学录像片的播放。因为对外汉语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并未设置为师范类专业,而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却多为教师岗位,那么对该专业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的培养则理当成为教学内容之一。教学录像片则可以实现教学技能指导的教授。通过教学录像片,可以传授给学生如何教阅读课、如何操练语法、如何设计交际活动等教学技能,供学生全面了解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况。
(三)课程设置模块化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为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为了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逐步形成专业课程、外语课程及综合素质课程三大模块并行的趋势。并将文、史、哲、经、教、艺等类型课程的合理搭配进行酌情考虑,使三大模块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专业课模块可分为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两类课程,专业必修课要充分考虑到语言课、文化课的专精深,实现学生对中国语言及文化从广度到深度全方位的掌握。专业选修课则要考虑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理解的泛广博。其次,是外语模块的课程设置,对外汉语专业由于其就业方向的特殊性,对外语水平的要求较之中国语言文学之类的专业而言是更高的。那么,在外语模块,不仅是外语基础课,外语的听说读写训练也是重中之重,且该专业的毕业生还应对外国的文化与传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内容都应囊括到外语模块的课程内容之中。最后,在综合素质模块内,政治(包含中国、世界政治知识)、普通话、经济基础知识、礼仪常识、计算机基本技能、甚至中华传统才艺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另外,综合素质模块中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课程设置的重点,如中华传统才艺、演讲口才、社交礼仪、中外文化史等。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把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了对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复合性要求。就学分这一块而言,弹性学分制无疑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例如:对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可采用“3+1”的学制模式,即先在国内有3年全日制的基本素质、基础理论的培养,然后在最后1年里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孔子学院、国内汉语培训机构,甚至是中外学生互结“语言对子”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得到一年的教学实践。一年的实践课程内容,不仅完成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学分,更能够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对该专业人才所应具有的应用性才能的要求。
四、结语
要“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使更多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得以成长,势必对复合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国际国内瞬息万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也将不断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新的挑战。如何根据这些变化与要求,适时适宜地调整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开拓新的培养路径,通过教学方式全球化、教学手段灵活化、课程设置模块化等手段来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期更好地在国际交流中实现对外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推广,将是该专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懈追求。
[1]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2]面向21世纪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作指导小组.挑战、探索、实践[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张西平.国际汉学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
[4]彭桂芳.论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G642.0
A
1673-1999(2012)09-0193-03
申红义,男,博士,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左媚柳,女,硕士,四川外语学院中文系讲师。
2012-02-21
2010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非通用语种优势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0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