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效应及形成原因分析

2012-08-15

关键词:寡头股份制银行业

张 芳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效应及形成原因分析

张 芳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93年从“大一统”银行体系转变为专业银行体制;1994-2003从国有专业银行高度垄断向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演变;2004-2010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阶段。中国银行业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导致了规模不经济,降低了银行竞争力,缺乏对经济的支持力。中国银行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原因包括行政垄断因素、产权制度因素、银行属性因素和政府发展因素,而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转轨过程中存在的独特的行政垄断。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行政垄断

一、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变迁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事实上,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是基本同步的。中国银行业改革是阶段式向前推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市场结构从计划经济时的“大一统”完全垄断模式到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高度垄断,再到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最后实现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其市场结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不断变化:由垄断走向竞争;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功能狭窄走向健全完善。[1]走过了一条从单一的国有金融产权完全垄断,到多种产权形式初具竞争规模的渐进道路;走过了一段从相对封闭式的发展,到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竞争的开放式发展的历程。

(一)第一阶段:1979-1993年

这阶段,从“大一统”银行体系转变为专业银行体制,即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垄断到四大国有专业银行高度垄断。主要是针对“大一统”的银行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改变了中国人民银行垄断全国几乎所有金融业务的状况。

改革开放前的将近30年里,中国银行业处于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完全垄断之下。中国人民银行既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又是全部金融业务的执行者,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垄断整个金融业。在这个阶段,实行了银行业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打破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组织结构,按产业分工为主要特征设置专业银行。1979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3月30日正式成立。1979年3月,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中国银行体制的请示报告》,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专营外汇业务。1979年8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改称中国建设银行。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2]1984年以后,我国银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改革。引入竞争主体,实现多元化竞争,打破了国有专业银行绝对的行政垄断势力。四大专业银行实行了业务交叉,出现了“中国银行上岸,农业银行进城,工商银行下乡,建设银行进厂”的竞争格局。

国家专业银行的恢复与分设,既标志着计划金融制度下的一元化垄断金融组织体系被打破,中国人民银行被赋予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责,中国人民银行的单一金融业务垄断从此结束,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开始打破,多元化的竞争性金融组织体系开始发育成长,又标志着中国以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为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格局的建立,也基本完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银行体系的重建。

双层银行体制建立后,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初步打破,政府促进银行业竞争的意图开始显现,大力发展多元化银行组织体制,在组织结构上实行了创新,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986年,交通银行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形式成立,国有专业银行全面垄断的局面被打破,逐渐开始形成竞争的市场秩序。1987年至1988年的两年间,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成立,促使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开始参与到市场竞争中。1992年开始,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又有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成立,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又迈出了重大的一步。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根本性变化,表明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逐步完善。

但由于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当时存在着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从行业管理的角度被分割成四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包括工商企业、农村、外汇和基本建设四大领域,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分别在这些金融业务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服务对象相对固定,而且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在存款和贷款上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形成了国家行政主导下的寡头垄断的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

(二)第二阶段:1994-2003年

这阶段,从国有专业银行高度垄断向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演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程度不断下降。

1994年是中国银行业关键性的一年,1994年的3月至11月间,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被正式剥离,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金融业务的分离。并且组建了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管理,使国有银行以市场为导向参与竞争。1995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国家专业银行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地位,明确规定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以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和权益等,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即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重要原则。规定实行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至此,四家专业银行从法律上定位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从而为更具市场化的银行业竞争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不良资产的合理处置、经营绩效和风险内控机制的逐步建立等。1992年10月,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1998年11月,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从此,中国人民银行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督管理职能正式分离出来,集中精力监督管理银行风险。2003年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使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和货币政策的正式分离,标志着中国金融业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最终完成。

在1994-2003这十年期间,国家允许成立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1995年,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也在深圳成立,此后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陆续建立,这期间,股份制银行不断发展壮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不断下降,但是,适逢我国正处于转轨阶段,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仍然存在,银行业面貌改善有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很难真正做到自主经营。

(三)第三阶段:2004-2010年

这阶段,主要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阶段。

当今世界各国银行业普遍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这种制度模式,这也是中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2002年,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这次会上,明确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指出要把进行股份制改革作为方向,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2003年,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注资,鼓励外资机构投资入股。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股份制改革试点,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为资本充足、治理结构合理、稳健经营及资产质量优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3]2003年12月,国家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004年8月和9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国家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2004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在香港H股市场和境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A+H股的方式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成功上市;2010年7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股市交易。农业银行上市圆满完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最后一笔。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为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迈出历史性一步,是中国金融业一次全新的改革实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权责制度,不断地完善经营管理。

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具有鲜明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市场集中度高,竞争不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长期居高不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有所发展,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但这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短期内很难被打破。从长期动态变化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贷款、资产、利润市场份额近年来缓慢下降,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各项指标上升势头明显,这显示出中国银行业正逐步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向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过渡,竞争趋势逐步提高。这将降低市场的垄断程度,并朝着充分竞争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银行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效应

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对银行微观主体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带来一定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宏观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宏观经济整体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导致规模不经济[4]

从传统理论上讲,银行的垄断程度或市场集中度影响规模经济,进而影响银行绩效,具体而言,市场集中度愈高,规模越大,大银行支配市场的能力越强,利润率越高,银行绩效越好。

前面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到目前仍高达75%,如果依照传统观点推断,其市场绩效应该相当高。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实证分析后,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规模经济状态和发展趋势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要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因为存在规模优势而使成本费用显著降低,说明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状态差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导致规模不经济的重要原因就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二)降低银行竞争力[5]

商业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会影响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要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必须从市场结构的改革入手。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对银行业一直实施非常严格的政府规制,使得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非常严格,银行业的准入成本也非常高,使新银行难以进入,造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格局,这种垄断破坏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助长了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经济及高风险,降低了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三)缺乏经济支持力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继承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垄断优势,没有产业分析部门,没有足够的激励去发现风险、管理风险,无法对贷款对象进行筛选,一旦因为风险出问题,就只能缩小信用。而且信贷方式普遍采用资产抵押方式,缺少其它融资方式,导致具有扩张潜力的企业转向民间非正式融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未能创新金融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的贷款门槛高、条件严格、利率也高、范围狭窄,使得提供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对经济的支持力,降低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三、银行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形成原因

(一)行政垄断因素

造成我国商业银行高集中度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转轨过程中存在的独特的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的结合。这种垄断并非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历史、行政手段或现实保护政策所形成的,是体制所造成的行政垄断。

第一,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重新恢复和设立了四大专业银行,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由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四大专业银行,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是对单一银行制的改造,从产生起就按划定的专业范围几乎控制了全部的银行业务,成立时已拥有接近100%的市场份额,而且由于规模过大还存在着规模不经济。

第二,四大国有银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地位,是以国家财政作后盾的,一直被当作财政的附属部门和出纳机关,承担着财政部门的某些职能,主要为国家积累资金,并且资本额较大。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多是地方财政或有关管理部门或企业投资的,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上拥有明显的信誉优势,构成了巨大的无形资本。

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分布,是按照行政区划要求逐级建立的,国家把国有商业银行当作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分配资金的部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存贷款规模大,分支机构多,最终使国有商业银行形成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立却受到严格的控制。

第四,金融控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国家对金融进行控制需要机构上占优势、业务上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来实现,并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因此,我国对银行业实行利率规制和进入退出壁垒规制等,削弱了市场的竞争程度,使国有商业银行受到保护,维护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寡头垄断地位。

(二)产权制度因素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从计划金融的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完全垄断模式到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高度垄断,到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实现从高度垄断向寡头垄断演变,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使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正在向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转变,走过了一条从单一的国有金融产权完全垄断,到多种产权形式初具竞争的渐进道路。产权多元化也是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

产权是企业对资源所能行使的权力,是各种权力的集合。产权是否明晰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权结构是企业内部不同投资者的组成结构,是不同股东出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广义的产权结构是指不同所有制的比例关系,可用国有独资部门占整个行业市场比例表示,也可用国有股占整个行业股权的比例来表示。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是指不同产权模式的银行在市场中的规模分布和比例构成。产权模式包括三种,分别是:国家或政府所有,私人所有和外资所有。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从中国人民银行的“大一统”到四大专业银行高度垄断,是国家完全垄断的单一的产权结构,国有产权垄断必然形成垄断的市场结构。1987年以后,恢复设立的交通银行,成立的中信实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打破了中国单一的银行业产权结构。但是,新兴商业银行的诞生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行为,导致了新兴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带有浓郁的计划经济特征,其股权结构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国有股比重占绝对优势,流通的公众股过于分散;机构投资者偏少。但是随着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实现了产权多元化。金融产权多元化的竞争格局的出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也使市场结构逐渐向垄断竞争转变。

(三)银行属性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也是由银行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决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四个条件是:信息充分、产品同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进退自由。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模型所需的条件有所放松。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分析:

第一,由于信息不对称,存款市场和贷款市场,都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存款和贷款客户对银行的信誉不完全掌握,银行对客户的资信也不完全了解;客户与银行之间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上也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且,银行和客户之间还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锁定效应,银行与借款人容易被锁定在一起,因为借款人的资信信息是一种专用性投资,具有排他性,银行和借款人稳固的关系结成后,一旦再次瓦解,双方都要遭受损失,银行丧失了借款人资信的专用性投资,借款人与新银行建立客户关系,但此时又会发生次品效应。

第二,由于产品的差异性,银行的纵向差异性包括服务质量、信誉、分支网络的密度等;银行营业网点的区位、目标客户个性偏好,以及储蓄存款的期限和计息方式,构成了横向差异性。

第三,银行业不可能完全是价格的接受者。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及其他服务价格,宏观上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约束,在微观上还受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以及受到每一笔业务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的影响。

第四,银行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作为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的银行业不仅存在进入壁垒,包括政策法律壁垒、规模性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绝对成本壁垒、剩余生产能力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信息优势壁垒和技术壁垒,还存在退出壁垒,包括政策法律壁垒、沉没成本壁垒、解雇费用壁垒等。从以上银行自身的特点,不难看出为什么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更多地属于寡头垄断的结构。

(四)政府发展因素

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剧烈变化,加之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发展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二元的经济结构,在加快对外开放进程中,结构不平衡也变得更加明显。因此,迅速集中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就成了政府的首要任务。而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资金来源,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国有银行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代替财政承担了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的重要任务。因此,国有银行的规模扩张也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因为政府往往使用存款规模作为国有银行经营绩效的衡量标准,使得国有银行不断追求资产的增长和组织机构的扩张。虽然改革中成立了一些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但由于国有银行的先动优势和其有限的扩展空间,使得国有银行的市场地位难以动摇。因此,中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很高,而且在政府发展经济和结构调整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了国有银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1]李一鸣,薛峰.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现状分析及其优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

[2]蔡丛露.银行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与金融业稳定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3]王红.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4]叶欣,郭建伟,冯宗宪.垄断到竞争: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J].金融研究,2001,(11)

[5]吴韦华.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市场结构改革还是产权结构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

张芳(1979-),女,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经济系讲师,主要从事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

猜你喜欢

寡头股份制银行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短视频四寡头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股份制办学可持续模式探索
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从“仇敌”到同盟互联网同业寡头的并购潮
确定和不确定策略框架下的古诺双寡头模型
股份制企业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