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健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2-08-15张爱菊
张爱菊
(邢台学院 教育科学教学部,河北 邢台054001)
老子的健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张爱菊
(邢台学院 教育科学教学部,河北 邢台054001)
笔者对老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把老子健康思想诠释并整理为四个大的方面,包括老子辨证的认知观、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淡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质朴的人格。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现状,提出合理建议: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珍惜和尊重生命;淡泊名利亲近自然;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等。
老子;健康思想;道法自然;重生轻物;致虚守静;知足常乐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包容广泛,其中含有丰富的健康思想,但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片面,很少人对其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对老子的健康思想进行探讨,挖掘其中有益于健康的内容,并提出合理建议,从而使当代人们健康问题与老子健康思想相承接,再唤老子健康思想现实性的生命力。
一、老子辨证的认知观
老子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给世人以启发。道德经中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有、无的对立谈万物起源,类似的对立又有:难与易,美与恶,福与祸,正与奇,长与短,前与后,高与下,强与羸,挫与隳,明与昧,进与退等。这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这些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反相成的。
同时,他还指出:“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就一定转变为它们的反面,正可谓“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矛盾对立的双方,都向自己的反面转化。“物极必反”的思想无疑是来源于老子。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最根本是物极必反,所以老子又说了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好事就萌芽在坏事当中,坏事就潜伏在好事里面。一切事物都在对立情况中反复交变着,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又说“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这种矛盾转化的辨证思想让人们的认知明朗、视野开阔。人们要理解了自然的这些规律,遵循规律就是顺其自然。老子把它们叫做“常”,说“知常曰明。”又警告人们“不知常,妄作,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人要遵循自然规律来指导个人行动。“道法自然”启示我们要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顺应自然去作为。
二、老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一)朴素的身心论
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十章),“营魄”指魂魄,魏源《老子本义》云“营,读为魂”(魂,身体、形体;魄,精神、灵魂),“抱一”是坚守住“一”,一种清心寡淡无欲的状态。老子这里指出,身体、形体与精神、灵魂不可分离。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身心理论。这对今天人们的健康观仍有指导意义。长期以来,健康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限定在生理方面,所谓健康即非病理状态,是一个消极的低层次改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状况的改善,人们提出了身心健康的概念,但仍没有能深入认识到身心一体。我们有必要从老子朴素的身心观中思考身心的关系及健康的全面性。
(二)重生轻物
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将人与道、天、地置于同等地位,这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思想。同时他提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又可看出他以身为本的基调。此外,第四十四章中明确辩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说的是:名利和身体相比谁更亲?身体和财富相比谁更多?得到了名声和财富却丧失了生命,和不争名利却得以保寿全生,谁的害处更大?这里,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较,旨在说明生命重于名利。今天人们费劲心思追逐功名利禄,结果疲惫不堪依然空虚孤独。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到底在追寻什么?到底生活是什么?其实老子已经给出答案:身体,存在,生活。“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他直截了当提出身体的存在才有生活的内容。所以,生活就是要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而权、名是一时的,身体才是自己的。健康的身体是根本。
三、老子淡泊的生活态度
(一)守柔处弱,清静寡欲
老子主张守柔处弱,从他肯定、推崇的事物可以看出。他推崇水、婴儿、女人、谷、朴、毂等,这些事物的特点是柔弱、虚空、原始、卑下、纯朴等,而不是强大、刚硬。《老子》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第七十八章又提到“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可见水最柔弱,也最坚强。所以,“天下之至柔”,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即使这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且“处众人之所恶”。老子的主张旨在教育我们做人要低调。在《老子》中更是多处提到婴儿,“能如婴儿乎”(第十章),“如婴儿之未孩”(第二十章),“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他推崇婴儿,且从各角度证实最柔弱的,就是最坚强的、最和谐的。老子提出:“守柔曰强。”(第五十二章)在他看来,把自己最柔弱最薄弱的环节守护住,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并能自我完善,就自然能成就自己,变得无坚不摧。《老子》第六十七章又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说的就是柔弱处下的人生之道。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跟曰静,静曰复命。”(《老子》第十六章)就是说万物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最后都要返回到根本,这根本就是静,这种静就是生命。“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第二十六章)因此,老子主张人们用虚寂沉静的心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第二十章),泊,就是淡泊宁静;未兆就是没有迹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他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说的是,声色犬马只能使人视觉迟钝、听觉不灵、味觉丧失,终致心神不宁、放荡不安、德行败坏。
(二)知足常足,为而不争
“祸莫大于不知足”(第四十六章)告诉人们如果不知足,不知止,便会危亡倾覆,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如何体现知足呢?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人应该保持自然朴素状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不要有基本需要以外的其它欲望,要有满足感。“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要有大舍弃,给生命一份从容,“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第二十九章)不强求、不苛求。同时,知足还要多了解自己,“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老子又说:“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关于知足,老子论述的比较全面,谈到知足的重要、不知足的危害,进而又建议如何知足:顺自然、多满足、大舍弃、少强求,还要了解自己,提到知足的境界“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一切顺乎自然。他指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第六十八章),做人不要挣强好胜,做人要谦恭卑下,提醒大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不要瞎折腾。“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
四、老子的健康质朴的人格修养
(一)纯朴自然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即作为天下的川谷,常德才可以充足,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朴”是最高道德要求,指未经加工的木材。老子一书中多处提到“婴儿”、“赤子”,可以看出老子用“赤子”来比喻有深厚修养的人,他认为高深修养的人就像婴儿般的纯真、质朴、柔和。
(二)宽容厚道
老子很重视人的厚道,“是以大丈夫居其后,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第三十八章),人要淳厚朴实,“道之华”为“愚之始”,即高尚的道德是纯真朴实的,如偏于奢华则是愚昧的开始。“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第十六章)要学会宽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足见做人之仁慈大度。“上德若谷”(第四十一章)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一定要兼收并蓄,虚怀若谷。
五、老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老子的富有哲理的思想给今天的人们以启发,给困惑中的人以警醒,这些思想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老子思想中谈的较多的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道为世界本原和普遍法则,“道法自然”。它启示我们要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不主观、不强求,顺应自然去作为。今天人们生活中有很多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瞎折腾,这是人烦恼、疾病的来源。要想快乐、健康,还需听从老子之教导,在人生各方面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如阮籍说“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又如明代文学家陈继儒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
(二)珍惜和尊重生命
老子在遥远的年代就给大家提出“名与身孰贵”的思考,警醒人们要善待生命。可是今天很多人并不珍惜,他们随意对待自己甚至肆意践踏别人的生命。这有必要让大家重新确立生命观,端正对生命的态度。蒙田曾说“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生命是短暂的,权势是过眼云烟,金钱是身外之物,失去了生命,我们将一无所有。同时也要明白,生命中有许多令人伤心绝望的事是正常的,绝不能轻易放弃生命。每个人都应饱含对生命的渴望,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三)淡泊名利亲近自然
老子主张的守柔处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逐名利,要寡欲清心。今天人们发展差距很大,有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于是人们总陷于比的状态,于是总不平衡,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去争,反而一辈子将自己置身于忙忙碌碌、钩心斗角之中。这样活着,严重影响健康。老子又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其实唤醒人们要回归自然,不要太贪、失本。今天的都市生活让人们过多陷于纷扰繁华、虚荣污染之中,在迷茫之时应该借鉴老子思想,回归自然、亲近自然,重思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分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命最本真的东西亦是自然。
(四)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老子提到“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警醒大家做事、欲望时刻而止,要知足。今天各领域的弄虚作假、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等都是因人们的欲望升级,欲望太盛就生邪念,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成为社会问题。要想健康,得知足。要知足,就要珍惜眼前的拥有,不贪婪;就要宽容周围的人和事,不苛求;就要驾驭好自己的欲望,适可而止;还要自知,不逞强。知足是健康的重要保证和内容。
[1]梁启超.国学大师说老庄及道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易中天.中国智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3]刘春雷.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现代诠释[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7,(3).
[4]陈文华.老子思想的教育价值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张爱菊(1972-),女,教育学硕士,邢台学院教育科学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