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不端及学术腐败行为的防范与治理

2012-08-15石幸利

关键词:学术腐败不端学术

石幸利

学术不端及学术腐败行为的防范与治理

石幸利

近年在学术界发生了许多科研成果剽窃、论文虚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形象,破坏了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因此,防治和治理学术不端及学术腐败行为、净化学术环境势在必行。分析了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提出了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对策。

学术不端;学术腐败;防范;治理

一、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科研成果研究者、论著或论文作者涉及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著或论文进行公开发表的不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论文、科研项目的数量而忽略了其质量。有人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急功近利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我国现有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与利益密切相关,如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职称晋升、年终奖励、工资待遇等都与发表论文、出版论著、科研成果紧密相关。在这个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中,一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这样势必就造成论文、论著抄袭、剽窃、粗制滥造、重复现象不断增多。

在高校,虽然每年都有许多科研、教改项目进行了立项,但有些申报者并没有对申报课题进行深入实际的研究,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对教改任务的考核,最后写一篇论文就可结题,对学校的教学、教改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同时浪费了大量的科研经费。

(二)学术腐败行为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学术腐败行为是指学者凭借权利或关系为自己谋取学术上的利益。例如在科研成果评奖、科研项目立项、项目结题、学位论文审核、论文发表、职称评审等过程中以权谋私行为。

学术腐败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术评价机构存在一定的问题,监督和惩罚机制缺位,官学不分是我国学术评价机构的痼疾。学术评价机构的评判者往往是一些官员,或是受到某些上级领导部门的干预,这就严重制约了学术民主的风气,从而导致学术腐败行为的发生。另外,中国大多数人处理事情的准绳除了原则之外,最重要的还要考虑人际关系,为了顾全情面,对于学术中的争鸣和是非,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他们的作为导致了学术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目前,我国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防范和处理,只是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批评和教育,没有实质性的处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和机构。由于有关部门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处罚过轻,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造假者、徇私舞弊者的行为。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处理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涉案者,当人们发现这些问题时不知向哪个社会机构投诉,只能向造假者单位告发,而涉案者单位往往也就不了了之,在客观上导致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频频发生。

二、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危害

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者不劳而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这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严重挫伤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败坏了学术风气,严重损害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形象,长此以往,会使讲诚信的科研工作者失去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进而使我国的科研队伍整体质量下降。

一个国家要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靠高科技国家才能强大,国民才能富有。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学术诚信是科研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是做人的准则,如果科研工作者违背了这些操守和准则,就有可能毁掉他的学术前途,甚至一生。如果一个国家的学术诚信遭到质疑,那么这个国家靠什么发展,在世界上还会有声誉而言吗?

三、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防范和治理

(一)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目前,高校和社会上有一些人抓住了急于发表论文的一些人的心理,他们在网站上公开声明代写论文,进行买卖,获取高额的费用。还有一些人帮某些编辑部组稿,双方从中获取利益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很多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丧失了学术道德。因此,全社会应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提倡学术诚信,让造假者良心发现自己行为的可耻。

(二)编辑部要加强稿件审核

编辑部作为论文出版发行的部门,对预防学术不端行为责任重大,且责无旁贷,在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部要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教育,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处理来稿时,一定要公正廉洁,绝不能无视学术原则。对于“人情稿”“关系搞”同样要进行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稿件绝不发表。

在论文从收稿到发表过程中,经常出现投稿者(论文作者之一)修改作者顺序、增减作者人数、更改第一作者等现象。对于这种情况,编辑部要以第一次投稿为准,坚决对作者署名不予更改。在论文投稿时,一些作者为了提高稿件录用的几率,采取一搞多投(群发同一篇文章);还有些作者为了多发文章,将原来发表过的论文改头换面或略加修改,又重新投稿发表,对于这样的作者,编辑部一但核实,对其论文不但不予发表,而且还要将其列入黑名单,在网上进行公布。对于抄袭他人论文的情况,CNKI(中国知网)在2009年推出了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和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该系统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们节省了大量的查找相似文献的宝贵时间,目前该系统已在大多数编辑部推广和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范了博士及硕士的学位论文、科研论文等学术不端论文的刊载。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主要是对文字复制率进行检测,对很多数据、图表这类格式的内容还是不易进行比对。而图表、数据又是一篇论文的核心内容,要判别其图表、数据是否是作者的研究成果,这就要靠该行业相关领域的审稿专家的认真审稿和编辑的查重工作,这样才能从源头杜绝抄袭行为。

(三)改革评价体系,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目前,我国对职称晋升、课题结题等审核,看重的是论文的数量而忽略了论文的质量,面对这种低投入、高收益的诱惑,一些人为了在短期内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达到数量上的要求,就东抄西拼,采取学术不端行为,这种只重论文数量而轻质量的学术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众所周知,学术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的学术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要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获得的,他需要科研工作者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因此学术评价体系要相对宽松。由于学术评价、考核结果直接与职称、职务、工资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有些人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采取学术不端行为。要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只有改变学术评价体系,从根源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四)建立权威的学术评价机构,杜绝学术腐败

学术评价机构的评判者不应该是政府官员或相关领导,而应该是教授、学者,他们是以专家的身份而不带领导、管理者的身份,就事论事,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以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学术成果进行评判,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学术腐败。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造假者的惩治力度和检举者的奖励力度

对于学术研究成果要认定其是否剽窃他人成果不太容易,这就要靠社会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认定、评奖的机构,要对其认定结果和评奖结果在网上进行公示,让全社会的人对其结果进行监督,绝不能搞暗箱操作,这样才能体现学术研究的公平、公正。如果认定了学术不端行为,却不予以严厉查处,这就滋生了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出现,使学术腐败屡禁不止。有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造假者的惩治力度和对检举者的奖励力度,除了造假者要承担责任外,评审机构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只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原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对学术不端行为要象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都要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表态,要尽早拿出《关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见》,还表示要建立相应组织,加强对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领导,加强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研究,组织开展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研讨,负责对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调研。

近几年,国家也加大了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力度。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教授的研究项目“涡旋压缩机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在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来有人举报其成果存在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经调查取证,情况属实,最终政府于2010年收回其获奖证书和奖金,学校对其做了取消教授职称并开除公职的处理。再如,浙江大学贺江波涉及论文造假,学校核实后,撤销了他的副教授职称和任职资格。其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学校对其进行了解聘。

总之,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出现,有其固有的社会原因,而真正的根源在于学术道德的缺乏,社会保障体系如相关法律、规范的不健全。只有加强学术诚信和道德教育,建立科学的学术激励机制和规范的评价体系、评价机构,才能有效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学术期刊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者,肩负着重要责任,只有整个期刊界、学术界的同仁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学术不端行为,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1]陈灿华,赵俊.预防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之我见[J].云梦学刊,2011(3).

[2]罗芳.学报编辑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6).

[3]刘道玉.诚信是学术的生命线[J].社会科学论坛,2011(5).

[4]刘峰.纠正学术不端行为推进高校学风建设[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5]潘淑君,李无双,叶飞.学术期刊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J].编辑之窗,2007(6).

[6]王建国,牛文忠,方丽.恪守学术道德倡导科研诚信[J].西南国防医药,2010(8).

[7]刘军仪,王晓辉.促进科研诚信:美国科研道德建设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10(5).

C122

A

1673-1999(2012)01-0159-02

石幸利(1968-),女,陕西兴平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2011-11-01

猜你喜欢

学术腐败不端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预防和治理: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探究
治理学术腐败需建立独立监督调查机构
学术腐败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997~2016)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数据库间互联互通的可行性研究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