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研平台建设管理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2012-08-15易发平卜友泉刘革力张潞渝王应雄宋方洲
易发平,卜友泉,刘革力,张潞渝,王应雄,宋方洲
科研平台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主要基地和重要平台,也是反映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在近几年得到了大力推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重点实验室,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省部级和各高校自建的。科研平台的建设已进入了从数量向质量过渡的新时期。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研究生的培养。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将科研平台管理机制的创新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结合,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研究中心科研平台现状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以基础医学院为依托,始建于2008年。几年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1)凝炼研究方向,培育创新团队;(2)促进学科交叉,开展学术交流;(3)承担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科研,转化科研成果;(4)支撑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始终坚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原则,实行“开放、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实行中心主任—PI—成员负责制,设立管理委员会,配备2名专业技术人员协同管理。学校和学院在经费、人员、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创新平台重点投入。平台也为基础医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实施和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支撑。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平台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二、建设科研平台,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本平台实行中心主任领导下的PI负责制管理模式,遵循共享、公开、协作、联合、流动的运行机制,严格规范实验室制度及责、权、利的分配原则,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努力与国际著名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在新一轮的建设中,研究中心提出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大局与发展意识、改革与危机意识、团队与学科发展意识以及青年师资成长与研究生培养意识。二是以人为本,加大平台建设力度,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和发挥其优势,合理配置硬件资源,凝炼科研方向,营造学术氛围,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三是强化平台管理,完善运行机制,所有教职工及研究生都要融入科研平台建设,推动科研平台发展,努力实现战略目标。
(一)科研平台管理明确研究生培养职责
中心主任职责主要为:一是负责科研业务工作,确定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制定中心开放课题指南;组建科研团队,组织重点科研课题的申报。二是主持人事管理工作,享有招聘和解聘PI的权力,负责年轻师资、研究生培养质量。三是负责研究中心的日常运作,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研究生参与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四是负责中心资源的共享,对中心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证每名研究生都能合理使用平台的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指定固定研究生负责管理。
研究中心设立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聘请中心秘书及专职技术人员。管理委员会主要为中心的总体发展制定规划、完善规章制度、保证研究生对平台设施地无障碍使用。学术委员会主要确定中心的研究方向,培育科研团队,帮助研究生进行课题设计和完成,把关研究生论文质量。中心秘书主要协助主任进行中心的各种日常事务管理,落实研究生培养的各项措施。
中心对PI的招聘及PI的职责。PI在科研经费、学术水平、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设定准入条件。PI直接对中心主任负责并独立开展研究工作。PI需招聘青年师资和培养研究生并组建课题小组。PI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研究中心规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任务,未达到考核标准者予以解聘。
(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注重导师团队建设
最近几年,学校科研、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吸引和引进了大批的人才。这些研究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快了人才队伍的成长,按研究方向逐渐凝聚形成了一些科研团队。本研究中心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以项目为纽带自然形成,具有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足够的研究经费;团队的所有成员具有相对集中,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团队中已形成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科学思想活跃、优势互补的学术梯队。
科研创新团队地形成不可避免地会对现行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产生冲击。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地需要,本研究中心在科研创新团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导师团队。导师团队负责科研团队中研究生的招收与录取、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的讲授、课题设计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导师团队是由科研团队中的研究生导师及部分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组成。与传统的导师制相比,导师团队具有鲜明的特点。(1)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价值观。团队内部知识、信息的共享不但可以实现其从个体向团队地转移,增加团队知识资本的总量,并丰富团队知识资本的结构,从而提升科研团队的竞争力;而且可将团队成员的个人优势转化为团队优势,从而降低对导师的依赖性,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团队成员优势互补。导师团队不是科研团队内部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简单组合。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熟练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年青教师丰富了导师团队的结构,增加了活力。团队成员具有不同职务、年龄、性别,拥有不同的个性、经历和知识结构,因而便于发挥团队优势,有利于研究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3)成员分工协作。研究生的培养就从单个导师“一条龙服务”转变成了团队的分工合作。研究中心确定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导师团队负责每位研究生的课题设计,年青教师则负责指导研究生对课题的具体实施。
在实践中,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模式的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1)增强了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基于科研团队的导师团队,以“统一领导、整体谋划、依托项目、分块操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突出青年教师、加强研究生培养、开展学科交叉、鼓励原始创新”的原则,特别增强高职称教师对青年师资和导师团队对研究生地培养与引领作用,在团队内实行资源共享。重点支持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的学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能保持或提升科研持续发展能力的储备性研究,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学术思想新颖的前瞻性研究,以及以科学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区域建设需求为导向的交叉研究,鼓励他们在本团队研究方向内开展自主选题的探索性研究和原始创新。(2)增强了研究生的团队意识,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导师团队的培养方式从研究生入学开始所有学习和学术活动都是以团队方式进行,让研究生不再将学习局限于传统的“单干户”模式,每位研究生的工作都将为科研团队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样就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无形中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必要,从而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实践证明,导师团队相对于以往的单一的、传统的导师负责制,更有助于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2]。
(三)研究方向凝炼规划研究生学习课程和论文设计
本研究中心现已组建了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创新团队。该团队以恶性肿瘤子宫颈癌、肺癌和乳腺癌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全面、充分收集现有的肺癌和乳腺癌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小鼠肿瘤模型比较基因组学等多方面不同层次的海量生物信息学数据资料,以及已发表的经实验证实的癌基因资料,整合建立肺癌和乳腺癌的基因数据库,从中挖掘、筛选出一批候选肺癌和乳腺癌相关基因。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现代生物医学实验和技术手段,在分子水平上,对肺癌和乳腺癌组织样品进行候选基因表达和突变等的快速分析检测,对候选基因进行初步筛选鉴定,并评价其作为分子标志物应用于肺癌和乳腺癌早期筛查、诊断、预后和辅助治疗的临床意义;在细胞水平上,对候选基因进行进一步鉴定,并明确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作用机制、评价其作为分子靶点应用于肺癌和乳腺癌治疗的潜在可能性。研究方向确定后,该科研团队中成立的导师团队就根据我校研究生培养的要求,结合每个课题组的具体方向,考虑到近几年研究生生源的变化,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课程,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病理学4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大体上设计了每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四)学术队伍建设强调研究生的作用和地位
重庆医科大学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要将我校建设成国际化、开放型的高水平医科大学。这就要求科研创新团队要承担起教学、科研的重任。学术队伍正是承担这一双重任务的最好载体。学术队伍的水平就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团队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学科的发展能否持续,也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成功与失败[3]。因此,抓好学术梯队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科研平台建设的当然职责。
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既是我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平台,也是培养年青教师和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开展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研究中心高度重视学术队伍地建设,结合科研团队建设、中青年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以及研究生地培养,使各个科研团队形成年龄、学历和专业构成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研究中心在确定培养人选、选拔科研后备力量时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注意挖掘科研人员的潜力,充分发挥中青年教师的作用,分对象、分阶段、有计划的培养学术骨干。同时,研究中心也强调研究生是研究队伍的骨干力量,要求各个课题组要落实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措施。研究中心设立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培养的专项基金,对科研平台内的青年教师和优秀研究生进行课题资助。另外,研究中心还会同基础医学院,对研究生的毕业和学位授予做出新的规定,尤其是对于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PI或教师所指导的研究生在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研究中心取得的成效
本研究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招收研究生200余名,其中博士生40余名。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SCI收录50多篇。校级优秀毕业生16名。毕业生就业率100%。历届培养的研究生已在各自岗位上挑起大梁,成为所在单位的科研技术骨干,其中包括全国劳模、学院现任领导,多个教研室主任以及中心的一大批科研骨干。随着研究中心培养研究生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源数量明显增加,质量也不断改善。重点高校毕业生报考本中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生源好了,不仅为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研究中心的长远发展建立了人才储备。随着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增加,研究中心从2009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博士2名,扩大了中心的国际影响。
综上所述,科研平台既是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平台,也是培养年青教师和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开展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这在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科研平台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明确了研究生管理的主体,导师团队的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导师指导的局限性,从招生计划、培养方案、学习课程、课题设计到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实验指导、课题经费、论文写作每个环节都得到了保障,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了科研团队建设。
[1]叶梅.关于普通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2]李雪治.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必要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
[3]马勤勤.试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