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

2012-08-15张广亮贾新政

关键词: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

张广亮,贾新政

毛泽东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奠基者,其文化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我国现阶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

从时间上看,毛泽东文化观的形成发展历程大致上分为青年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晚年时期四个阶段。

(一)青年时期的文化观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文化观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分界点是1920年,这一年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7月底,他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发起文化书社》,“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1]499毛泽东、易礼容等人建立的这个书社是一个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店。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生活在“新文化”和“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因此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也有西方文化的影子。这个时期的毛泽东处于积累和探索阶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诸如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一些西方思潮已经传入中国。毛泽东被这些新思想强烈地吸引着。他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有趣混合物……模糊地景仰‘十九世纪民主主义’,乌托邦主义和就势的自由主义”[1]292。这个时期的毛泽东的文化观,主要体现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问题上。他认为,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外来文化,都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对西方外来文化要批判地学习。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观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也影响、造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正如他在延安时所回忆的:“1920年夏,我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且自此以后,我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2]36从时间上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观,开始于1920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40年,以1月份发表《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为标志,直到1949年9月底。这个时期是毛泽东文化观形成、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观,构成了毛泽东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这个时期,毛泽东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逐渐成为了一名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新文化的内涵、地位、作用进行了论述,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观。1940年2月15日,毛泽东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同月在《解放》杂志上发表时更名为《新民主主义论》),这标志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后来,在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丰富和发展了他的文化观。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科学的论述。他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3]663他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阐述了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文化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从理论上回答了新文化“属于谁,为了谁”的问题,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成果的文化发展方针。

(三)社会主义文化观

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的起止时间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6月反右派斗争运动开始前。毛泽东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把握中国变化了的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对新民主主义文化观进行了发展、升华,形成了关于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观。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社会主义为内容、以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先进的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是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从而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时,不能割断历史,“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4],同时,应该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中比较优秀的部分,在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5]因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我们要承认这一点”[6]79。在正确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取向,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针。在此期间,毛泽东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一定要适应和推动政治改革及经济发展。

(四)毛泽东晚年的文化观

毛泽东晚年时期的文化观,在时间上,始于1957年6月反右派斗争运动的开始至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这个时期的毛泽东,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上偏离了以前形成的科学的文化理论和指导方针,最终导致了“十年浩劫”的惨剧。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由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转变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直接影响了“双百”方针的在文化领域的贯彻执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的指导下,在某些别用心的人的推动下,文化领域的思想批判运动逐渐扩展到了意识形态领域。

这个时期,虽然毛泽东的文化观存在着一些失误,但是他也提出了很多有关文化发展的科学理论。比如在对待中西方文化思想的问题上,他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原则。

二、毛泽东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来源的毛泽东的文化观,虽然没有专门的理论文章,只是散见于其讲话、报告之中,但是它却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对什么是文化、怎样发展文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比较系统论述。

(一)关于文化的定位

毛泽东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什么是文化以及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他在阐明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了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对经济的能动的反作用。他对文化的论述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文化观的文化决定社会历史的论调,也区别于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的观点,这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正因如此,毛泽东提出了“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7],要发展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建立由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先进的新中国。

(二)关于文化发展的原则

一是发展新文化,必须要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保证新文化先进性的必然选择。毛泽东明确指出:“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文化都是不能领导了的。”[3]698他在重申了新文化社会主义性质的同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基础,贯穿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二是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毛泽东根据文化发展规律、总结文化发展实践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方针,也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选择。这个方针的本质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的文化讨论和发展自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这个方针为创建一个自由、开放、活跃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鼓励独立思考、活跃思想,打破旧文化思想的束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三是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这个原则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的西方文化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6]41。 这个方针的提出解决了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原则,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发展原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伟大的现实主义情怀和文化选择的主体性原则。

四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毛泽东仅仅围绕“文化为谁服务,如何服务”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实际创造地形地提出了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这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

三、毛泽东文化观的现代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文化观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原则,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阶段,毛泽东的文化观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毛泽东一直强调文化的阶级性,我国发展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现实土壤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为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

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正确处理文化发展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毛泽东认为,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基于这个基本的出发点,注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实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十分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进步中的积极能动的促进作用。

毛泽东的文化观对于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必将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高潮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499.

[2]斯诺.毛泽东自传[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36.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4]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200.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4-105.

[6]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猜你喜欢

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