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与"闲情偶寄"——列斐伏尔和李渔"日常生活世界"之比较

2012-08-15彭洲飞李佳裔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闲情日常生活李渔

彭洲飞,李佳裔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日常生活"与"闲情偶寄"
——列斐伏尔和李渔"日常生活世界"之比较

彭洲飞,李佳裔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列斐伏尔是日常生活理论的开拓者,李渔是编撰中国古代"日常生活指南"第一人.两人都把视野投射在日常生活的新天地,发现了其中的美、其中的艺术.不同的是,列斐伏尔是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拓展、运用到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领域,寻求人摆脱异化之路;李渔是要告知人们如何简便实用、科学有效地安排生活起居事宜,进而享受生活的闲情和惬意.

日常生活;异化;列斐伏尔;李渔;闲情偶寄

法国的昂立.列斐伏尔是举世公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是西方学界"广为人知"而"罕为人解"的日常生活理论家.他认为日常生活是"生计、衣服、家具、家人、邻居、环境……如果你愿意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1]21.从列斐伏尔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是一种重复性的、数量化的日常物质生活过程.相对应的,明末清初大家李渔在日常生活方面也见解独到、研究深入.其代表作《闲情偶记》一书广泛详尽地探讨了"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之美",涉及戏曲、歌舞、服饰、修容、饮食等方面的生活琐事.虽然一个是生活在国外现代化社会里的哲学家,另一个是国内明末清初时代文学家,但两人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就日常生活话题进行对话.

一、专注日常生活世界

无论是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还是李渔对生活体验和享受的闲情漫聊,两人都把研究和思想投入到日常生活这个大舞台.

1.列斐伏尔关注"日常生活"新世界

日常生活通常被视为是烦琐无奇的、微不足道的、无关紧要的,并且具有重复性、情绪性和自然生成性.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微观领域的论述和评论少之又少,但列斐伏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领域中的"新阵地"——日常生活的新世界.得益于此研究,列斐伏尔也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中最著名的和富有创见的哲学家[2].他的《日常生活批判》三部曲(1947-1958,1962,1981)也使其成为日常生活理论家的"完美典范".列斐伏尔把视线移向人的日常生活,注重挖掘、发现并打开了日常生活别样的一面.

列斐伏尔努力让马克思主义接近人类这个平庸、沉沦、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他指出,任何政治和革命都解决不了或者代替不了个人的日常生活问题."革命被曾经认为是对天道和上帝的绝对真理的缺陷的补偿,但它却不能建立新的生活,国家被认为要衰亡,异化被认为要消退.但并非如此.工业化社会的历史正带着我们走向终极的烦冗."[3]换言之,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终极关怀都解决不了日常生活琐事,"今天"革命的胜利解决不了"明天"的衣食住行问题.列斐伏尔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日常生活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样,'熟知者不一定真知'".拉康也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哲学家就是要对人人对之感兴趣却又不甚了了的事感兴趣"[4].日常生活就是最为人所熟悉也最容易为人所忽略的社会存在方面,它是人类世界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活现实,亟待我们去发现.正像列斐伏尔所比喻的一样,"没有鲜花或秀美的树林来装点风景固然会让游客失望,但是花草与树木不应当让我们忘却在那大地深处的,还蕴藏着丰富而神秘的生活"[1]87——日常生活新世界.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中,列斐伏尔深刻指出,人归根到底不是经济人、理性人、技术人、劳动人和政治人,而是日常生活的凡夫俗子.人的最终的自由解放不是体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而是落实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为此,列斐伏尔投入了大量的日常生活考察研究.譬如,研究人的真实生活与人们对生活的认识、解释;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结婚和生孩之事等;用民俗角度解释生活现象中的那些健康的、有价值的方面,那些具有真正的潜力和创造力因素[1]198.

2.李渔闲情漫谈"世俗市井"的生活

对应西方的市民社会生活的提法,在中国形成的概念是"世俗市井"的生活.在古代把世俗市井的生活视为"新天地"并进行研究和总结的人,当之无愧李渔是最杰出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翔实地描尽了世俗百姓的生活琐事,面面俱到地论述了世俗市井生活的景观,此书堪称古代的"生活百科全书".书中囊括了人的面容之学:选姿(肌肤、眉眼、手足和态度)、修容之道(盥、熏陶和点染)、服装打扮(首饰、衣衫和鞋袜)、艺术技巧(文艺、丝竹和歌舞);居室安置:窗栏、墙壁、联匾、山石;器玩之物:茶具、酒具、碗碟、笺筒等;饮馔之学:蔬菜饮食、谷物饮食、肉类饮食.引人注目的还有颐养天年之篇:行乐之事、节色欲之道、却病、疗病之术.其书凝聚了李渔大半生的生活积累和学识之得.三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世人争相阅读,广为流传,直至现代,《闲情偶寄》也时常被人提及和借鉴.

李渔是以闲情漫谈的方式话说生活之道,娓娓道来,不失文雅之气,却又言说正理之事.李渔指出:"凡俗之靡,犹于人心之怀,正俗必先正心.今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不标劝惩之目,名曰《闲情偶寄》者,虑人目为庄论而避之也."[5]4李渔漫谈市井生活之事,且寓"庄论"于"闲情",提及邻里家常之事,言辞亲切.他深知那些正襟危坐、板着面孔讲大道理的文章,令人厌倦和望而生畏,不会打动人心.而《闲情偶寄》一书则显得生动、有趣、贴切,可读性强.整本书给人的最突出感受是平易近人的人情味、浓重的"市井""江湖"味儿.这种人情之道不是冰清玉洁的"逸情",也不是书斋里的"雅情",而是世俗的"亲情"[5]6.

二、发现日常生活之美

平凡不起眼的日常生活其实并不单调、无聊,它每时每刻都洋溢着艺术与美.列斐伏尔发现和追求生活中的美,希望通过人自由的艺术美剔除现代生活异化的阴影,达到人自我本真、自由的回归;李渔是通过多种方式领悟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和享受生活中的美.

1."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列斐伏尔发现了日常生活的平庸和沉沦,这主要是指生活世界被异化的一面,受操控和支配的一面.这是由于现代化日常生活披上了物异化、殖民化的外衣.不同于其他思想家寻求经济或政治平台上的革命之路,列斐伏尔指出生活之美的革新之路不在日常生活之外,恰恰在日常生活之内.要克服这种局面,实现完美的日常生活,真正的答案是日常生活,去重新发现日常生活,回归本真日常生活.所谓的重新发现日常生活,关键就是让日常生活艺术化,恢复日常生活的美学艺术维度,唯此才是真正摆脱异化,走向自由生活之路.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阐述了自己理想中的日常生活的模式,即日常生活是美学的、伦理的.想象有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每一个人都将会重新发现自然天性,即生活的自发性以及最初的创造性,并用一双艺术家的眼睛去欣赏这个世界的美,用画家的眼光品味这个世界的五彩斑斓,用诗人的语言谱写这个大地上的梦想.换言之,用诗性生活的所有形式——爱、旅行、诗歌与表演等来取代惯常的日常生活模式.

列斐伏尔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一书中表达了自己"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的路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总体性文化革命行动纲领——"在文化平台上让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艺术品"[6]376(其重点在于对性意识、城市的改革和节日的再发现).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艺术化,其指向是要生活在其中的人以艺术的方式进行自我解放.生活艺术化选择的目的是要打破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裂痕界限,向艺术神圣之地发起挑战,认为大众文化中琐碎之物、卑微的消费品均可能是艺术.列斐伏尔认为,全新的生活状态应该是艺术与日常生活创造性的融合.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就是让每一种艺术方式都被用来改变日常生活,从此,艺术中的"创造"一词,不再局限于艺术品的创造性.这种日常生活化的艺术过程强调的是人的身体欲望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生活中的节日庆典就代表着每一个人的所有感觉、身体和精神品质,且这些都是自发的、无拘无束的全心倾注和与环境的融合.因为在节日里个体之间没有等级、身份、贵贱的划分,人与自然达到欢乐融洽、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生活方式标志着民众庆典精神的复苏和对人类生活异化的超越.

2.情趣盎然的生活艺术之美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大解放的时代,那时的文人志士逐渐摆脱了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教理,开始重视个人的价值,讲求个性的张扬,对日常生活充满了热情.李渔笔下的"闲情偶寄"式的生活艺术表达的是中国古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由精神,主要体现在生活中戏曲的文艺美、女性美和家居中的生活美.

在《闲情偶寄》中用了大量篇幅谈及戏曲的艺术创作之美,其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都是戏曲文化艺术的经验总结.李渔定位观听戏曲的目的乃是寻求快乐,因而,戏曲贵在新奇.李渔曰:"新者也,天下事物之美称也."其含义就是要张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如画如诗的生活,这才是人本质的真正体验.再者,戏曲的题材要新奇,"演新剧如看时文,妙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情节要新奇,"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语言要尖新:"白有尖新之文,文有尖新之句,句有尖新之字,则列之案头,不观则已,观则欲罢不能;奏之场上,不听则已,听则求归不得.尤物足以移人,尖新二字,即文中尤物也."[5]39

李渔也对女性闲暇生活的艺术之美做了探讨和研究,认为美有外在之美和内在之美.就外在而言,皮肤需白皙,"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诗》不云乎'素以为绚兮'?素者,白也"[5]77;眼要细且长,善动;眉要清秀,此乃因为眉为面之主,面为体之主也;手要纤巧,柔嫩,"且无论手嫩者必聪,指尖者多慧,臂丰而腕厚者,必享珠围翠绕之荣"[5]80.内在之美尤为重要,李渔提出了妩媚、有风韵的气质美,这就是他一再强调的所谓"态","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尤物维何?媚态是已"[5]81.真正能打动人的不单单是外表的娇艳相容,还有女性所透析出来的气质之韵,"则人止为媚态所惑,而不为美色所惑".但《闲情偶寄》中对女子美的描述更像为了男人的虚荣,李渔笔下的美女形象实质是从封建男性娱乐的角度来谈论女性之美,从不把女子教育、贤惠和才能的发挥作为目的.譬如,"人处得为之地,不买一二姬妾自娱,是素富贵而行乎贫贱矣";"买姬妾如治园圃,结子之花亦种,不结子之花亦种;成荫之树亦栽,以其原为娱情而设,所重在耳目".

三、内涵迥异的日常生活世界

列斐伏尔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由"消费引导型科层制"主导的异化世界,人们并非能自由地选择理想生活,他要拯救的是现代性的悲观命运;相应地,李渔所处的时代是农耕社会主导的封建社会,生产力较落后,人们向往的是较好的物质保障和精神上的享受.这必然导致两人的日常生活理论内容的不同.

1.生活世界的异化及其解救

列斐伏尔所讨论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被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操控异化的世界.现代生活世界,即发达工业社会,已被各种消费体制和系统牢牢操控,日常生活成碎片化状态、物化状态和非人的状态.现代社会日常生活自身的秩序节奏已经被资本主义生产消费的循环周期所完全支配和同化,日常生活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被虚假的欲望符号体系所奴役和操纵的地带,即被时装、休闲、旅游、汽车、广告、电视、网络等流动着的无形的次体系所铸造的异化世界.这种现象就是马克思所谈的"巨大的商品化堆积物世界"所发展的极端形态——由种种"物体系""符号体系"所拼凑而成的万花筒世界.在列斐伏尔看来,重建日常生活的根本出路,就是实现马克思和尼采的有机结合,"突出生活的差异性、反抗生活的重复性,这其中,生活瞬间的在场艺术化是最高力量,而都市化实践空间是重建日常生活的具体化、凝像化"[6]372.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研究的目的就是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本质,同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艺术革命"来剔除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本身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潜在地具有改变自身的可能性,以艺术或美学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理论指向.这种理论倾向使列斐伏尔的理论具有乌托邦情节.列斐伏尔也认为,为了拒绝现实性,寻求一种可能性解放,乌托邦是必要的,他也为自己是一个乌托邦主义者而自豪.[1]192

2.寻常百姓家的生活之道

《闲情偶寄》一书被视为现代的家居生活指南,指导人们简便实用、科学有效地安排生活起居事宜.李渔的居家之道,涵盖当时古人家庭里里外外:衣食住行、桌椅柜台、婚丧娶嫁等事宜.

李渔很懂得享受生活,也擅长做细枝末节的生活安排,在家居生活中过得悠然自得,同时也把心得经验传授给世人.譬如关于居室装潢、赏玩器具之类,原本家里的平常不过之物,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本来没什么美感和文化价值,如对他们加以巧妙的利用,便可以创造出高雅脱俗的氛围、清雅闲适的环境,甚至温馨浪漫、温暖祥和的家的"港湾",正如"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对家居琐事的归置,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辛劳和乏味,但在李渔眼中却是一番享受,窗栏的制作、墙壁的装修、联匾的制作、园林的布置能为生活增添情趣.除了家居室内装潢方面的指引,李渔格外关心人的修身养性之道,小到私人房事的指点,中到酒宴应酬之事,大到颐养天年的修身法门,普及了基本的日常生活常识,也锻炼了人自理自居的能力.

四、结 语

列斐伏尔与李渔都对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打开了"熟知并不在真知"的日常生活新世界.虽然两人身处不同的国别和时代,可他们讨论的日常生活是一样的,讨论的话题也真正从虚无缥缈的思辨哲理回归到人自身,唯此才是"以人为本"的真谛.与此同时,两人的理论旨趣和终极目标又显然不同.李渔虽说在追求理想的生活风格,但由于其时代的局限性,书中所畅谈的日常生活家居琐事及其安排,并非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承担和享受的,显然是在为了地主和贵族阶层人的生活享受.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的研究,最大的亮点是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把它扩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微观领域.对于列斐伏尔来讲,日常生活随时透露着无限的神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回归人的本质自由,摆脱资本主义异化的各种形态,始终是列斐伏尔所要求解的课题.

[1]LEFEBVRE H.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1991.

[2]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探讨[M]高 钅舌,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1.

[3]LEFEBVRE H.Introduction to modernity[M].London: Verso,1995:223.

[4]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1:602.

[5]李 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M].杜书瀛,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Daily life"and"Xian Qing Ou Ji"-comparison of"daily life world"in Henri Lefebvre and Li Yu

PENG Zhoufei,LI Jiayi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Renmin Univ.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Henri Lefebver is the pioneer of the daily life theory, while Li Yu is the initiator of the daily life arrangement in ancient times of China.Both of them focus their eyes on the daily life's new world,finding the beauty and arts there.There exist the differences that Lefebver's contribution to Marxism is to expand and apply the alienation of Marx to daily life of capitalism society with aim to get rid of the alienation;while Li Yu mainly states how to arrange our daily life affairs more effect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so as to enjoy the life.

daily life;alienation;Lefebver;Li Yu;"Xian Qing Ou Ji"

1671-7041(2012)01-0088-04

B565.59;B248.99

A*

2011-09-13

彭洲飞(1983-),男,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E-mail:pengzhoufei2010@sina.com

猜你喜欢

闲情日常生活李渔
《闲情偶寄》的植物美学研究
SOLES OF WIT
夏日闲情
闲情
李渔的养生之道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