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建议

2012-08-15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

刘 畅

(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2012)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布局安排,十二五期间将会成为更加注重法治、人权和改革创新的五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一再强调,改革,是现在和将来都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的路线。通过两会代表和委员的提案,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改革举措,而在众多改革举措之中,教育体制的改革尤为亮眼。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着价值取向不明,教学方式老旧,生源逐年减少,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等诸多问题,而在诸多问题中,就高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分析认为,能够在一个五年计划之内着手改革并切实完善的,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

1 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当前管理制度的发展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国的科举制度延续了上千年,虽然能够在当时满足统治者的教育和用人需求,却在进入现代之后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式的全年龄、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民国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建立了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最初,中国的一批教育家,如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一大批中国顶尖的学者,虽然政治理念不同,甚至有冲突,但却在各自的学科范围内教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人才,他们为新中国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国时期,我国没有现成的大学生管理经验,一切基本上照搬照抄发达国家大学模式,所以当时的大学生思想进步,社会意识浓厚,学科兴趣很广,管理也较为宽松,其时的大学管理,应当说比现在我国的大学管理体制更加偏近于西方发达国家。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经历了坎坷的发展阶段,并人为的、盲目的对新中国成立前的所有教育制度进行了否定,重新照搬了苏联的高校管理模式,并糅入我国自身特有的行政体制,建立了现在各高校普遍实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说,制度建立之初,是适应了社会需求的,也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世界的交流逐步增多,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一方面已经成为多年舆论争议的焦点,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1.2 学生管理者自身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高校纵向的行政层级过多,导致政令不畅,上下沟通困难,上级不能及时了解第一线学生的诉求。如此之多的行政层级,在收发文件、上传下达上造成很多困扰。其次,高校横向的行政部门设置过多,造成职责划分有重叠、混乱现象出现。高校的核心价值是教育人才,除此之外的附加价值过多,会影响核心价值的实现。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过多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会让本来很简单的学生管理制度变得愈发臃肿和复杂。第三,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辅导员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今各高校中普遍存在辅导员队伍质量不优与数量不足问题。质量方面,部分辅导员将现有高校管理工作当做将来事业的中转站,并没有在其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甚至对待工作不认真负责,这就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数量方面,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辅导员与所带学生比例应为1∶200,但现实情况中,普遍存在辅导员所带学生过多,辅导员数量不足的现象。

1.3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受网络影响增多

据调查,我国当代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10% ~30%,且这一数据呈逐年上升态势,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正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所受到的社会压力和自身压力所导致,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基本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呵护,当面对压力和困惑时不知道如何正确面对与解决,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化水平的提高,网络在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与此同时,由于全球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网络也不可避免的带给学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这一“双刃剑”已经成为当代高校管理的重要方面,如何才能利用网络更好地管理学生而减少其负面影响也成为时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2 高校学生管理改革建议

2.1 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要谈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我们首先要明确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根本问题,这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和价值取向。因此要先有一个定位,并依此进行计划、改革。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推动教育向前发展的有生力量。我国高校应当致力于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决定着高校应当选择何种形式来管理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曾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而我国当前的教育,虽然在目标上鼓励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却片面追求智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及品格塑造的倾向,使得教育严重背离了当初的目的。高校本就是在小学和初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分学科深造的关口,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形式上,都应当与之前的基础教育有明确的区别。这些区别不仅体现在学科广度和深度上,也体现在高校教育的第二种职能——完善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品格的塑造上,由于我国当前在基础教育阶段过分注重才智培养,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我国青少年社会问题频发,青少年的人格不健全,不能适应社会,应当在高校教育中予以适当的、有益的补充,让学生在高校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在社会中与人接触,如何真心待友,甚至应当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应在高校的几年教育中予以铺开。

结合十二五期间我国鼓励科学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战略,我国的高校教育应当致力于在培养单学科学术人才的同时,兼顾对学生社会实践和人格塑造方面的培养。如果坚持要从学科人才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人这两项中择一重,则应当以拥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的培养为我国高校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因为合格的社会人的培养最能呼应当代社会现实的需求。

2.2 学生管理模式应符合学生需求,为学生服务

高校首先是一个学术机构,是一个拥有一定规模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一定数量的高校教职员和一定数量的学生,以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其主要任务的教育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之中,为了维持必要的硬件和软件保障,维系高校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有后勤服务部门和决策部门等必要的行政机构存在于高校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后勤服务部门和决策部门所履行的实际上更多是高校的行政服务职能而非管理职能,“服务”即有平等和积极的意味,而“管理”则有控制和压制的意味。因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时刻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管理者,也应当以此作为突破口,重点解决学生所关心、关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是改革的重要方面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数量及质量问题,首先,在数量方面应加以补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并提高工作质量。另外在其质量方面,一方面要加强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其中包括政治作风,理论水平,文化修养等,要确保真有能力并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辅导员加入到管理者队伍,同时,要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让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变化及基本需求。

2.4 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有效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管理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并提高关注度,学习有关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以便应用于实践当中,引导学生优化个人心理素质,并能够进行自我监督与检查。另外,要善于应用网络,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畅通的信息网与信息平台,以便于了解学生动向,多向学生传播主流思想,并对于学生关注的问题提出正确观点,进行正确导向。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我们应将学生的“生活”及“教育”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发展,用多样的,平等的,开放的思维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促进其新发展。

[1]蒋凯,张萌.浅谈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1):146-146.

[2]黄宝玲.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01):233-234.

[3]董亚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机遇、挑战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5):62-64.

[4]陆谨,许斌.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25-29.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