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的消解路径
2012-08-15王金萍王洪友
王金萍,王洪友
(大连民族学院a.学生工作部;b.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的消解路径
王金萍a,王洪友b
(大连民族学院a.学生工作部;b.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05)
分析了现代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现实缺失,提出了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的路径策略,强化人的主体性弘扬与培育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素质,增进理解与体验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消解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本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确证主体力量的本质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对象性关系,它们互为前提、相互作用,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和谐互动,才能顺利展开这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缺失
众所周知,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艰苦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付出,承担着筑造与捍卫国家思想长城的重要使命,他们中的许多人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得失,牺牲自己的休息日,积极进行调查和研究,及时改进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帮助和转化受教育者,尊重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着教育主体的职责,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少数的思想政治者主体性的发挥还存在着一些缺失。
1.创新精神不足
在现实中还有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创新精神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他们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喜好重复,工作按部就班,办事情习惯于文件上有条条、本本上有框框,领导有指示,别人有做法,缺乏敢想、敢为的精神,因循着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与时俱进地扬弃旧义,创立新知,缺乏批判与超越的精神,这也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无力与言轻位卑的原因之一。
2.科学理论素质不高
有些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还存在欠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不熟悉,理解不透彻,运用不自如,仍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不深入。“在教育工作中,对真理性东西的宣传如果模棱两可,那么接收这是无法接收连教育者也感到含糊不清的理论的。”[1]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在教育过程中难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出现“本领恐慌”,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3.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集中的教育形式,教育者重视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但却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搞那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不分析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状况和思想信息接收的特点,以理想化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标准强压式地规划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教育中消解了人们的个性发展需要,不能及时、主动地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思想的跃动,缺少受教育者之间的民主平等地交流。那些充满着美好的道德言辞的说教和记诵,那些包含着极高期望的高而全的教育目标,由于忽视了人们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思想认识、文化素质、心理特征都有所不同”[2]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缺失
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以及教育价值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还有不足,如知与行脱节、自我提升意识淡漠、主体性人格不成熟等,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已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发展的瓶颈。
1.知与行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体现表现在受教育者的知行转化上,目的则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内化与外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知与行脱节的问题则是屡见不鲜。在称颂高尚正义、诚信的时候,其个人的行为出发点都是趋利避害,出于对个人利害得失的权衡,谴责和批评坏人坏事,但当事情发生时却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知与行的脱节是其主体性缺乏的最显著的表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淡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2.自我提升意识淡漠
崇高的理想信仰和道德精神境界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助推器。而在人们求真、求善、求美、追求自由之时必须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功能,坚持自觉、自律、自省与自为,儒学所讲的“为仁由己”“修身为本”“反求诸己”“慎独”等思想正是集中体现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与自觉性,马克思也一再地强调“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然而从现代社会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失范”现象来看,权钱交易、贪图享乐、欺上瞒下、善恶颠倒、美丑不分、物欲横流、极端利己以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不惜损人利己等现象还时有发生。“显然人们并不是对道德规范一无所知才有缺德之举,而是因为他们在对生活的选择中自动自觉地放弃了道德”,“现代中国社会并不缺乏道德、规范,缺乏的是人们对道德所应有的忠诚意识、神圣崇尚、巨大热情和高度信任”[3],缺乏人们内在的道德自律、自我反思与超越,缺乏克己、自责、自省的自律精神。他教和他律作用的有无及大小,关键看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程度,他教与他律必须落实、转化为自教与自律才能起作用,实现自教与自律,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3.主体性人格不成熟
主体性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个性品质”[4],即独立、自信、自由、理性、合作、乐群、进取、执着的人格,“作为个体生命最为独立、理性、自觉、自为、自由的存在方式,使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忱的信念中的个体的道德行为成为可能”[5]。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物化、异化的产生,尤其是网络传媒对于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人在蜕变为马尔库塞所指称的“单向度的人”,成为以依赖为前提的虚假的主体,呈现出了主体性人格的畸形发展,在苛求环境、苛求他人的过程中表现出自私狭隘、自我中心、功利主义、惧怕艰苦挫折、阳奉阴违的双重人格倾向,缺乏包容与理解。一些人由于主体性人格不成熟,正承受着一种不可名状的痛苦,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失去了判断能力,对未来生活丧失了希望和信心,徘徊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不知何去何从。回避现实问题,无法勇敢面对,或是选择顺从于屈服,道德情感冷漠,感到空虚、无奈、焦虑、烦恼与孤独时刻地困扰着自己,也在交往中影响着他人,甚至形成恶性循环,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之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的消解路径
1.立足于人的主体性弘扬与培育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引。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合理和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必然是低效和迷乱的,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甚至威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人为中心的育人活动,其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它直接指向人,以发展人为其活动的目的,因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毫无异议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和价值指归。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格尊严和独立性品格,从了解、把握学生的利益和需要出发,通过引导学生主体自主地内化、构建、践行来更好地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培养具有自主性、自觉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的人,来进一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
2.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教育对象的深刻认识与了解是“比任何事情都更为重要的前提”[6]。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造就人、完善人,是“人灵魂的教育”[7]。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互主体性的关系,确认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注着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以及其原有的成长“境遇”和经历,使教育者眼中有“人”,唤醒、激发、引导受教育者去展示自身的主体性,并使受教育者在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超越中高度体认人内在的主体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素质即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有效地实现自己所担负的主体性功能所应具备的一系列素质能力的总和,是教育主体实现自己所担负的主体功能的内在依据与现实基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素质,除了使其自身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素质、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与理想、较高的政治水平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外,还特别注意培养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知识结构、道德人格与心理素质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等。
4.增进理解与体验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通过“唤醒”,可以使一个人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认识自己存在的处境、生命的历史和未来的使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理解与体验,教师在理解与体验中接纳学生的既有境遇与经历,接纳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接纳学生整个人,把学生作为发展的整体来接纳,更加有目的地灵活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学生在理解与体验中,把自己投入到教育之中,不断地超越现实性而投向可能性,品味生命、完善人格、践行和谐、尊重他人,促进自我的建构与自主发展。
[1]邱柏生.思想教育接受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244.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1:69.
[3]王为全.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的形上缺失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4(3):138-140.
[4]程建平.主体性人格培育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3 (4):49-51.
[5]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3-28.
[6]潘玉腾.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要发展人的主体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1):34-38.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4.
[8]庞学光.完整性教育的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98.
(责任编辑 王莉)
Approaches to the Inadequacy in Subjectiv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Jin-pinga,WANG Hong-youb
(a.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b.College of Physics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adequacy of the subjectivity of educators and the educated in modern society and offers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to the inadequacy:giving priority to the goal of enhancing the overall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ed,respecting the subject position of the educated,improving the subject qualities of the educators,enhancing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the subjectiv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cessful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ubjectivity;inadequacy;approaches
book=4,ebook=61
D64
A
1009-315X(2012)04-0406-03
2012-03-30;最后
2012-04-1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C110403);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WSZ201107)。
王金萍(1981-),女,黑龙江绥化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