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宗羲戏曲观探微——兼论其学术观对戏曲观之影响

2012-08-15张晓兰

关键词:黄宗羲牡丹亭戏曲

张晓兰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黄宗羲戏曲观探微
——兼论其学术观对戏曲观之影响

张晓兰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黄宗羲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同时他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也有一定的贡献。黄宗羲前期对戏曲持肯定态度,其戏曲观的核心是重本色当行、重情、重俗重真,是晚明戏曲观的延续;晚年则极力排斥戏曲。黄宗羲戏曲观前后的转变,与其前后期学术思想的转变有关。其学术思想的转变是由早年的明学转向后期的清学,其戏曲观的转变也与此相对应,由明人戏曲观向清人戏曲观转变。

黄宗羲;学术;戏曲;明学;清学

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学者尊之为梨洲先生,清初杰出思想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合称为“清初三先生”,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思旧录》、《南雷文案》等。

1 黄宗羲戏曲观之形成

黄宗羲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对清代学术、尤其是浙东学派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在整个中国哲学史、学术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与此同时,由于处在明末清初戏曲发展蓬勃向上的时代、又身处浙江这个戏曲发展非常繁荣的地域环境中,黄宗羲与戏曲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曾观剧、评剧,并与戏曲家有着密切的交往,但临终之前却吩咐家人销毁戏曲剧本。由于黄宗羲身处明清易代之际,分析其戏曲观对了解明清之际学者对戏曲的观点乃至学术思潮与清代戏曲之间的关系具有典型意义。

黄宗羲之外舅叶宪祖为晚明著名戏曲家。叶宪祖(1566-1641),别号六桐,又号槲园居士,浙江越中人。黄宗羲的戏曲观也深受叶宪祖的影响,在为叶宪祖所作的墓志铭《外舅广西按察使六桐叶公改葬墓志铭》中,高度评价了叶宪祖的戏曲创作成就:

公之至处,自在填词。一时玉茗、太乙,人所脍炙,而粉筐黛器,高张绝弦,其佳者亦是搜牢元人成句。公古淡本色,街谈巷语,亦化神奇,得元人之髓。如《鸾篦》,借贾岛以发舒二十余年公车之苦,固有明第一手矣。吴石渠、袁令昭、词家名手。石渠院本,求公诋诃,然后敢出;令昭则槲园弟子也槲园,公填词别号。花晨月夕,征歌按拍,一词脱稿,即令伶人习之,刻日呈伎,使人犹见唐宋士大夫之风流也[1]390。

黄宗羲指出叶宪祖戏曲作品风格为古淡本色,“得元人之髓”。此外,叶之剧不但观之案头,而且演之场上,“一词脱稿,即令伎人习之”,依稀可见唐宋士大夫侑酒佐歌之风流余韵。

另外,黄宗羲与戏曲家胡子藏也有交往,并为其剧作作序。《子藏院本序》是黄宗羲最重要的一篇戏曲评论文章,涉及到戏曲的多个方面,颇引人注目。全文不长,具引如下:

诗降而为词,词降而为曲,非曲易于词,词易于诗也,其间各有本色,假借不得。近见为诗者,袭词之妩媚,为词者,侵曲之轻佻,徒为作家之所俘虏耳。余外舅叶六桐先生,工于填词,尝言语入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越警醒。若于此一恧缩打扮,便涉分该婆婆,犹作新妇少年,正不入老眼也。至散白与整白不同,尤宜俗宜真,不可着一文字,与扭捏一典故事,及截多补少作整句。锦糊灯笼,玉镶刀口,非不好看,讨一毫明快,不知落在何处矣。正法眼藏,似在吾越中,徐文长、史叔考、叶六桐皆是也。外此则汤义仍、梁少白、吴石渠,虽浓淡不同,要为元人之衣钵。张伯起、梅禹金,终是肉胜于骨。顾近日之最行者,阮大铖之偷窃、李渔之蹇乏,全以关目转折,遮伧父之眼,不足数矣。子藏院本,在浓与淡之间,若入词品,如风烟花柳,真是当行。其务头亦得元人遗意。可笑杨升庵以务头为部头,谓教坊家有色有部,部有部头,色有色长,以之訾周伯清,他又何论哉[2]1439?

此序所涉及到的戏曲观点,析而言之,有以下几条:(1)戏曲本体论。即诗、词、曲有别,各有本色,不可混淆。(2)填曲宜俗。散白尤其宜俗宜真,不用典,不雕琢文字。曲词宜明快。(3)曲中“正法眼藏”,在“吾越中”。所谓“正法眼藏”为佛教用语,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意谓全体佛法(正法),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黄宗羲高度评价徐渭、史槃、叶祖宪、汤显祖,梁辰鱼、吴炳,认为能得曲中之诀要与精义,继承元人衣钵;认为张凤翼、梅禹金过分追求词藻艳丽,反落第二义;不满当日剧坛流行的李渔、阮大铖剧作之卑俗。这篇序对诸多明清越中曲家的评价非常精到。

黄宗羲还写有两首题剧诗,所咏剧作均为汤显祖之《牡丹亭》。其一为《听唱〈牡丹亭〉》:

掩窗浅按《牡丹亭》,不比红牙闹贱伶。

莺隔花间还历历,蕉抽雪底自惺惺。

远山时隔三更雨,冷骨难销一线灵。

却为情深每入破,等闲难与俗人听。

该诗是对《牡丹亭》清雅脱俗艺术风格之欣赏。“莺隔花间还历历,蕉抽雪底自惺惺”写演唱《牡丹亭》时曲词之优美婉转,如黄莺隔着花木呖呖啼叫,又如雪里芭蕉,不同流俗,冷艳动人。“远山时隔三更雨,冷骨难销一线灵”两句则描写演唱《牡丹亭》之悠远空灵,飘渺玲珑之美。最后两句高度赞美《牡丹亭》以“情”为旨的创作思想。

其二为《偶见》:

诸公说性不分明,玉茗翻为儿女情。

不道象贤参不透,欲将一火盖平生。

此诗则是点明《牡丹亭》以情为旨的特点。对《牡丹亭》的题咏,黄宗羲都紧扣其“情”字,可谓道着了《牡丹亭》及其作者汤显祖之意旨。汤显祖曾言:“师讲性,某讲情。”[3]1226即是对“诸公说性不分明,玉茗翻为儿女情”的注脚。

黄宗羲的戏曲观点还散见在其它诗文中。在《靳熊封诗序》一文中,他充分肯定王实甫、关汉卿之戏曲剧本为其一生精神之所寓,为“豪杰之精神所寓”,欣赏关、王剧作之内在的蓬勃生命力,认为是有为而发,而非无病呻吟之作。黄宗羲言:

从来豪杰之精神,不能无所寓。老、庄之道德,申、韩之刑名,左、迁之史,郑、服之经,韩、欧之文,李、杜之诗,下至师旷之音声,郭守敬之律历,王实甫、关汉卿之院本,皆其一生之精神之所寓也。苟不得其所寓,则若龙挛虎跛,壮士囚缚,拥勇郁遏,坌愤激讦,溢而四出,天地为之动色,而况于其他乎?[1]62

此外,黄宗羲也喜好观剧、游赏,如全祖望所言:“明人放浪旧院,名士多陷没其间,虽以范质公,吴次尾,黄太冲亦不得免焉。”[4]23在其《郑玄子先生述》一文中,黄氏自述其观剧之游历曰:“夕阳在山,余与昆铜尾舫观剧,君过余,不得。则听管弦所至,往往得之,相视莞尔。”[1]582此话可证黄宗羲深得晚明文士流连歌吹、风流自赏的风气。上述《听唱〈牡丹亭〉》当亦是作于观剧之际。又《书钱美恭〈寻亲事〉》一文亦记其观剧事:“余于甲午岁,在陈恭愍家,见演传奇《寻亲记》者,哀婉动人。”[1]132黄宗羲族侄黄百谷亦曾操翰戏曲创作,作《蕙江缘》、《返魂香》两种。吴振棫《杭郡诗续辑》卷四十四“寄寓”上曰:“农师(黄百谷字)为梨洲先生仲弟(子),幼明敏能文,不应世,业医。……卒以穷死。所著有《素问》、《难经》、《本草》注,《蕙江缘》、《返魂香》词曲,见《黄氏续录》。”[5]326

由上可见,黄宗羲的戏曲观可概括为三点:一是重本色当行,二是重“情”,三是重俗重真,而这三点均为晚明戏曲观的体现。明代戏曲观受阳明心学影响和李贽童心说的影响,重情重性,而对本色当行的重视和讨论也贯穿了明代戏曲理论之始终。至于宜俗宜真,亦受晚明心学思潮重抒发真性情之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的戏曲观并没有体现出清代戏曲观的特征。清代戏曲观由明代重情转向重礼,不重当行本色,而是趋于案头化、学术化,同时,又不重俗而重雅。探究黄宗羲戏曲思想何以体现了明人戏曲观而没有体现清人戏曲观的原因,概有如下几点:

首先,由于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其学术继阳明心学之衣钵,因此,其戏曲观自然与晚明戏曲观完全吻合,而与清代戏曲观相左。他的戏曲观既是晚明戏曲观点的体现,又是他自己学术主张的反映。

其次,黄宗羲的戏曲观与其文学观有一致之处。黄宗羲为文为诗均主张抒发真性情,从胸中自然流出。其《万贞一诗序》曰:“今之论诗者,谁不言本于性情?”“怒则掣电流虹、哀则凄楚蕴结,激扬以抵和平,方可谓之温柔敦厚也。”[1]94可见黄的诗文观与传统儒教主张“哀而不怨,怒而不伤”的“温柔敦厚”之旨是完全相背的,他对“温柔敦厚”的诗教作了新的解释,这是晚明个性张扬、精神郁勃之体现。同时他认为“情”为“理”之根本,不必一味反对真情,其《论文管见》曰:“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他主张诗文发天地之元气,如昆仑旁薄,方为天地之至文,其《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曰:“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元气之在平时,昆仑旁薄,和声顺气,发自廊庙,而鬯浃于幽遐,无所见奇。逮夫厄运危时,天地闭塞,元气鼓荡而出,拥勇郁遏,坌愤激诘,而后至文生焉。故文章之盛,莫盛于亡宋之日,而皋羽其尤也。”[1]34因此其戏曲观与文学观及学术观之间存在着同构性,表明清初心学思潮依然占据强劲势头。

从以上对黄宗羲戏曲观点的分析,可见其戏曲观与晚明曲家与曲论家戏曲观较为一致。黄宗羲对戏曲持较为肯定态度,他所涉及的如本色当行、重性情、重真重俗等戏曲观点,都是晚明戏曲理论批评中占主流地位的核心论题。

2 黄宗羲戏曲观转型及原因

具有戏剧性意味的是,晚年的黄宗羲对戏曲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他由原来的观剧、题剧、为戏曲作品写序跋、与曲家交游等倾心于戏曲的一面,转到烧毁戏曲刊本的另一面,其《明夷待访录》说:“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6]13那么,黄宗羲为何对戏曲持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呢?考其根由,概有四:

第一,黄宗羲之戏曲观受传统文人士大夫思想之影响,具有两重性。他一方面爱好观剧,为戏曲作品写序跋,肯定其价值;另一方面,却从内心鄙视戏曲,以为小道技艺,不能经邦济世,也不能与传统的诗文比肩。

第二,在黄宗羲所处的明清之际,戏曲多写男女之情,“十部传奇九相思”,与清代中叶后戏曲作品大多注重有益世道人心、有关风化劝惩,逐步走向案头化、雅化有所不同。因此,黄宗羲对待这些戏曲作品自然是加以否定的。

第三,这一转变受其学术观转变之影响,表现了后期的黄宗羲从学术观到戏曲观的自身反思与自我否定,也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潮的转变有关。由明入清,黄宗羲的学术观也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由明学转为清学。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曰:“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亦为极弊,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耳。先生始谓学必源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元元本本,可据可依。前此讲学痼疾,为之一变。”[7]36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曰:“先生少受学于刘宗周,纯然明学也;中年以后,方向一变,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更滋流弊,故学者必先穷经,然拘执经术,不适于用,欲免迂儒之诮,必兼读史。’又谓:‘读书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8]13在由明学转为清学的过程中,黄宗羲还充当了清学的开创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曰:“综斯以观,梨洲论学,虽若犹承明人之传统,而梨洲之为学,则实创清代之新局矣。”[9]36又曰:“梨洲讲学,初不脱理学家传统之见。自负为蕺山正传,以排斥异端阐正学为己任。至其晚年而论学宗旨大变,备见于其所为《明儒学案序》。然此特就其争门面,争字句处看则然耳,其实梨洲平日讲学精神,早已创辟新局面,非复明人讲心性理气、讲诚意慎独之旧规。苟略其场面,求其底里,则梨洲固不失为新时代学风一先驱也。”[9]30又曰:“梨洲自负得理学正统之传,而其为学之务博综与尚实证,则固毕生以之,不俟乎晚年之改悟。故论新时代学风之开先,梨洲之影响,实在此而不在彼也。”[9]31

第四,受当时社会风尚变化的影响。由明入清,社会风尚和社会思潮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明人的放浪形骸、重情重性逐渐转到清人严谨务实、推崇教化。黄宗羲为明遗民,鉴于明朝亡国的惨痛教训——南明小朝廷沦于征歌选舞、流连声色,因此晚年对戏曲的态度与早期所持的对戏曲欣赏的态度截然背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论,明清易代导致当时学术风气之整体转变,黄宗羲个人的学术观也因而产生变化:由明学转为清学,由心学向朴学过渡;而其戏曲观也随之一变,由明人放浪形骸,重情重性、流连声色,喜好戏曲到清人严谨务实、反对声色之好,进而禁毁曲本。黄宗羲学术观和戏曲观的前后转变在明清之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值得关注。

[1]黄宗羲全集:第十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2]黄宗羲.子藏院本序[G]//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

[3]陈继儒.批点牡丹亭题辞[G]//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

[4]全祖望.记石斋先生批钱蛰庵诗[G]//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九.四部丛刊初编,1923.

[5]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6]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G]//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1923.

[8]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6.

[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The Study on Huang Zongxi’s Drama Views——the Influence of His Academic Views on Opera View

ZHANG Xiao-lan
(School of literature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Huang Zongxi is a famous thinker of early Qing Dynasty,at the same time,he had made certain contribution to the ancient Chinese drama theory.Huang Zongxi had positive attitude on opera,and he thought highly of the opera’s distinct characters,such as true qualities,feeling,and custom and truth,which i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drama view in late Ming Dynasty.However,in his late years,he strongly rejected opera.The change of Huang Zongxi's view on opera was connected with his change of academic view.The change of his academic thought is from the early Ming Dynasty academic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one,to which the change of his drama view is corresponding,namely from the Ming Dynasty drama view to the Qing Dynasty One.

Huang Zongxi;academic;opera;Ming academic;Qing academic

I207.37

A

1674-3512(2012)02-0142-04

2012-01-0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经学与戏曲”(11XZW035)研究成果。

张晓兰(1979—),女,甘肃民勤人,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戏曲研究。

张晓兰.黄宗羲戏曲观探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142-145.

Zhang Xiao-lan.The study on Huang Zongxi’s drama views[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2,31(2):142-145.

猜你喜欢

黄宗羲牡丹亭戏曲
牡丹亭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黄宗羲一生勤奋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黄宗羲与柳馨远改革思想之比较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