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之浅见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14期
关键词:伊人诗歌情感

王 坤

(睢宁县城西中学,江苏 睢宁 221200)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犹如璀璨的群星在历史文化长空中熠熠生辉,是中国文学史上奇丽的瑰宝,徜徉其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可是在实际教学时,诗歌教学颇有难度,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有时让我们难以入手,学生更难以理解。对此,我谈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背景资料的了解,有助于把握作品的内涵

诗歌创作是作者本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将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诉诸文字的艺术结晶。在赏析作品时对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一旦脱离写作背景或把握不准,就势必会影响对作品的赏析,更无从谈起对诗歌内涵的发掘。

如教学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壮”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赏析这首词,已经可以体味出此词“壮”的意境。“可怜白发生”虽戛然而止,但让人回味无穷,此句内涵丰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分析其情感。辛弃疾是词人,更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将收复失地作为毕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以功业自诩,文武全才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雄才将略,挥师北上;然而他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只求苟安一隅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不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此时,他被弹劾罢官,使得英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只有了解作者这些经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可怜白发生”所饱含的作者壮志未酬的无限郁闷。由理想的梦境回到残酷的现实,化“雄壮”为“悲壮”,震荡着读者的心,此时学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它是失意英雄的悲叹,悲中见壮、壮中含悲。

又如李煜词《相见欢》。这首词上片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下片写词人的“离愁”。教学中,如果不了解词人的身世背景,则学生又岂能理解所谓的“离愁”是怎样的“剪不断,理还乱”;所谓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是怎样复杂的孤独哀愁。李煜原为南唐国主,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词人在中年时遇到了人生中的骤变——由养尊处优、享尽富贵的一国之主变为任人刀俎、失尽尊严的阶下囚,人生境遇真是天壤之别。此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深深地融入作者的情愫中,这是作者在抒写自己孤独凄惨的囚徒生活和无可言状的亡国之愁,哀之痛,思之切。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二、典故的理解,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情感

“含蓄”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而以典入诗则更好地诠释了这种“含蓄”,其凝练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但与此同时,也让现代中学生感到艰涩难懂、枯燥乏味,很难体会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这就给古典诗歌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对诗歌中出现的别具匠心的用典,我们要认真研究,指导学生不断积累文史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如教学李白诗《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用吕尚典,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的磻溪垂钓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文王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伊尹典,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委以重任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联用两则典故借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重用,一展宏图,有为于当世的愿望。诗中用典贴切浅显,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在教学中,对这两则典故的理解,也让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水到渠成——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打击、怀才不遇的困境中,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又如杜牧诗《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句,东风指赤壁之战时,周瑜借东风起火烧曹营之事;铜雀,即铜雀台,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指东吴著名美女大乔和小乔,吴主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相传曹操久闻江东二乔,建成铜雀台后,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于铜雀台。“东风”二句,作者从反面落笔,假设东风不助周郎,并遐想“二乔”入铜雀台的凄惨故事,用典假写历史的另一种进程——东吴败亡。在教学中,只有理解了此处典故,才有助于我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感受到作者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性。

三、想象的运用,有助于进入作品的情境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描写表现情感世界,我们只有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才能真正地领悟诗的内涵。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心入其情、身入其境,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相融合,形成共鸣。

曹操诗《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全诗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但思想却很含蓄,寓情于景,耐人寻味。作者通过写沧海,表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一统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情感在诗句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气势磅礴的大海描写之中,这就给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情感带来了难度。那么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作为感悟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做的:

师:面对一望无垠、波涛汹涌的大海,作者展开了丰富奇妙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雄壮的境界中。那曹操站在山顶面对大海会想些什么呢?

生1:大海的景色实在壮观极了!这运行不息的日月、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包蕴在大海之中。

生2: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真让人心情澎湃激昂,思绪万千呀!

师:曹操征乌桓经过此地,身为主帅的他,大战之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会平静吗?

生3: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呀!可国内战乱不断,我此次挥师北伐,一定要平定乌桓,大胜而归。

生4:我此次北伐成功后,再挥师南下,消灭吴蜀,像秦皇、汉武那样建功立业,一统天下。

就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走进作者的内心,自然而然地体会出其丰富的情感,把握作品的内涵。

又如《诗经·蒹葭》。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描写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男女之情。全诗写得扑朔迷离,带给我们一种缥缈的朦胧美:主人公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所谓的“伊人”更是神秘,“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到底在何方?“宛在”更是难以确定。作品这种构式看似简单,却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这种朦胧之美更让我们无从下手,却给我们留下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体味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象,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头脑中再现。我是这样设计问题:

设计1:诗人拂晓时分来到河滨,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心情是怎样的?

设计2:秋水茫茫,诗人在找寻“伊人”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可见不可求时,心情又会怎样?

设计3:寻求之难,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不知在何方,那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

设计4:在你的心目中,这位“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呢?是怎样感觉出来的?

设计5:如果你就是主人公,在一个深秋的早晨,在芦苇河畔彷徨徘徊,神魂颠倒地追求“伊人”,你的心理活动会怎样呢?

这样,通过问题的层层设计,给予学生无限遐想的空间,让学生进入诗的情境,那么这位“伊人”的追求者,在寻找“伊人”过程中,情真意切,不畏艰难,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形象就会在学生脑海中渐渐丰盈。

四、传神字眼的品味,有助于提高鉴赏的能力

古人作诗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有一些经过锤炼的字词,通常会使作品增添不少神情雅韵,其中精妙传神者更是千古传颂的佳句。在古诗教学中,及时捕捉一些关键字眼,联系作品细细品味,就会加深对作品意蕴的领悟,让人油然佩服作者遣词用句之造诣。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感悟最生动传神的字眼,体会其妙处。张养浩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到“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地势极其险要,写出了群山雄伟的气势,化静为动;“怒”字形容黄河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水势盛大。联系全曲表达的情感来看,“怒”字也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吊古伤今所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根据初中生现有的欣赏水平,采取比较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妙处可以在教学中多加运用。李清照词《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通过对全词的品读,学生领悟到“瘦”字写出了多愁善感的主人公情思难寄、容貌憔悴之态。“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瘦”字把贯穿全词的愁绪推向了高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师接着问:有的版本把“人比黄花瘦”写成“人似黄花瘦”,你认为哪句写得更好?可以让学生沉浸于诗的意境中,运用自身的知识,各抒己见,学生会得到以下感悟:本词抒发了作者极度的哀怨情愁,“似”是好像的意思,“比”则有更甚于之意,两句相比,“比”句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更强烈,意蕴更深。经过这种比较,学生就会因作者用字之精炼而啧啧称赞。

五、修辞手法的赏析,有助于欣赏作品的艺术性

诗歌中经常用一些修辞手法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既使内容形象生动,又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在教学中通过赏析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欣赏到独特的艺术性,更能领悟作品的意境美。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

岑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漫天冰雪的塞北此时宛如梨花满树的春色江南,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同时也体现出内心的惊喜之情。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作者睡在“多年”布衾中的感觉就像与冰冷的铁块为伍一样,“冷似铁”既是写物,更是作者饱经沧桑的现实感受,让人唏嘘不已。杜甫诗《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仗浑如天成,凸显杜甫炼字之功底;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以花、鸟拟人,借物之情,写人之情,表达了作者感伤时事、忧国思家的情怀。李贺诗《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大军压境有如“黑云压城”一般,“城欲摧”极言兵临城下的危急情势,奇特的夸张,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大战来临前紧张激烈的气氛。

通过以上方面的努力,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有所提高,这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点浅见。要让诗歌教学真正发挥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讨。

猜你喜欢

伊人诗歌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