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百八课》与《古文观止》选文的指导思想比较研究
2012-08-15刘阐军
刘阐军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国文百八课》与《古文观止》都是我国历史上以选文方式进行编排的、影响深远的语文教材。前者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编选的教材,后者是清代初期编选的教材。两者在选文的确定上有一些相同点,也有一些不同点。选文的异同反映出编选者指导思想上的异同。
一、相同点:精心选文,力求达到时代高度
《国文百八课》的编者夏丏尊、叶圣陶充分吸引“五四”以来国文教材编写的经验,《古文观止》的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千淘万漉,产生了具有典范意义的语文教材。
1.选文标准:文质兼美。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以言志”和“文质彬彬”的说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是对表达的形式方面而言的,“质”是对表达的内容方面而言的。所以历来人们都主张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去评价作品。
《国文百八课》在选文的内容与形式方面是很讲究的,编选者力求“旨趣纯正,有益于青年的身心修养”,[1]“对于文章体制、文句格式,写作技术、鉴赏方法等,讨究不厌详细。”[2]可见,编选者认为文章的内容应有益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选文在形式上应可以作为青少年学习语言文字和表达技巧的范本。翻阅《国文百八课》的选文,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篇目是中国近现代一些在文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家的作品,这就保证了选文的高质量。
《古文观止》中的选文“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3]“叙事论辩,写景抒情,咏物明志,各体兼备,大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4]有研究者认为《古文观止》在评选古文时遵循这样几条原则:一是以儒学的道德政治为准则,二是以人的真性真情为准则,三是以文章的婉转奇妙、意蕴深厚为准则。[5]可见,《古文观止》的选文既注重思想道德内涵价值,又注重辞章的审美鉴赏价值。
2.读者对象:自学者或初学者。
《国文百八课》与《古文观止》的阅读对象主要是社会上的自学者或初学者。
《国文百八课》是一套供青少年自学的国文教材。这部书的全称为《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国文百八课》,是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于1935年至1938年陆续编写,由开明书店出版的。另外从这套书的出版机构——开明书店即可得知该书的阅读对象是哪一类群体。开明书店的出版方针是“以中等学校学生和一般社会青少年为读者对象,出版范围主要限于学校教科书和青少年的课外读物、业余读物”。[6]叶圣陶、夏丏尊十分重视语文教育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作用。叶圣陶曾创办《开明少年》等大量语文课外阅读杂志,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和《文心》;叶圣陶与夏丏尊都是经过刻苦自学自功的,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教材当然会做到胸中有读者。
《古文观止》的编选意图也非常明确:“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吴乘权,《例言》)《古文观止》编好后,吴楚材、吴调侯将其寄给吴楚材的伯父吴兴祚,吴兴祚阅后给予了高度评价:“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披阁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然以喜矣。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吴兴祚,《序》),显然,编选者的目的是让初学古文者有一个模仿研习的范本。
3.文章体制:众体兼备。
文体,即文章的体制,是文本形式的划分。夏丏尊、叶圣陶在《国文百八课》中,明确将文体分为四类:“一、记叙文——记事物的形状、光景。二、叙述文——叙事物的变化经过。三、说明文——说明事物和事理。四、议论文——评论事物,发表主张。”[7]这是基本的四大类文体。此外,夏丏尊、叶圣陶认为,如果按另外的标准分类,又可分为普通文和应用文两种。应用文是“专门应付当前的事务的,写作的情形和普通的文章不同”。[8]应用文又包括书信、日记、合同、广告等。记述和叙述两种写法杂糅,产生了游记;以记叙为手段对内容进行虚构和创造就成了小说;和散文相对的称为韵文,韵文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和新体诗;叙述文又可衍化为戏剧……总之,如果把《国文百八课》里林林总总的文体进行归类,涉及的种类实在是不少,可以说我国当今语文教育中涉及的基本文体都已具备。夏丏尊、叶圣陶在《国文百八课》中编排的选文先从四种基本的文体开始,然后涉及其他文体的选文,是很科学的,因为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体,就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另外的一类或几类自己喜欢的文体,即使不再掌握其他文体,熟练四种基本文体中的一两种也足以应付生活了。
《古文观止》的文体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涉及的文体有一个从古到今的自然发展过程。人们对文体的划分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南朝时刘勰创作的《文心雕龙》是文章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将文体分为33类,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铬、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笺记等。文体的繁多芜杂不利于教学,于是后代的学者化繁为简,将文体数量不断削减。尽管《古文观止》出现的文体数量有15种之多,包括论说、序跋、奏议、诏令、赠序、书、牍、传状、叙记、杂记、碑志、典志、哀祭、辞赋、骈文等,但是这些文体都是当时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
4.选材范围:丰富多样。
《国文百八课》选入了大量白话语体文作品,也选入了一些古代的经典名篇。在题材上,可以说与人的生活相关的一切主题都有入选,反映了语文的外延是与生活的外延一样无限广阔的。正如叶圣陶所言:“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讲究,同时主张把材料的范围放宽,洋洋洒洒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固然选取,零星的便笺、一条一条的章则、朴实干燥的科学的记述等也选取。”[9]
《古文观止》的题材也是丰富多样的,与士大夫生活相关的一切题材均有涉及:上至统治者的治国之道,下至普通文人的喜怒哀乐,至于山水游记、人物品评等无不具备,人们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篇目。
二、不同点:两种典范,体现不同价值追求
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编选者的价值观念迥异,两种教材展示给人的面貌大相径庭。
1.编排的顺序:逻辑顺序与作家、时代顺序。
《国文百八课》的编选者力图展示文选之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国文百八课》是单元组合型的教材,每一单元由文话、文选、文法、习问四部分组成。叶圣陶谈《国文百八课》的选文指导思想时说:“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本书每课有一目标。力求目标与目标间的系统完整,有时把变化兴味牺牲亦有所不惜。”[10]《国文百八课》的编者把握了时代的变化发展对学校各学科教学的要求,追求国文教学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而要做到这一点,选文之间的逻辑顺序是不可忽视的。那么,这种逻辑性从何而来呢?孤立的选文之间是无所谓逻辑性的,但由于选文是放在单元之中的,选文成为文话的例证和文法、习问的材料,那么选文就不是孤立的了;又由于单元前后之间是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那么选文就获得了相应的逻辑性。
而《古文观止》却显示不出这种逻辑性。古代的文选型教材的编排顺序一般有以下两种:一是按文章的体裁分类编排,每种文体的作品,又按作者的时代排列,典型的如《昭明文选》;二是按作品出现的时代编排,在每一时代又按作家排列,典型的如《古文观止》。《古文观止》从《春秋左氏传》开端,然后是按朝代顺序选择作品,一直排到明末作家张溥,概括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以及重要时代和作家的风貌。但是这两种排列样式只是选文的纯粹罗列,显示不出选文前后之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2.选文的审美旨趣:雅俗兼备与典雅端庄。
《国文百八课》四册七十二课有选文144篇,其中语体文86篇,文言58篇,语体文占了大多数,这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学所取得的成绩。胡适等人最初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就是要让白话成为文学的正宗。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改良文学须从“八事”入手,其中最后三条“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即显示出白话文学大众化、通俗化的一面。夏丏尊、叶圣陶作为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人物,在语文教育工作中也大力推动着白话文学走向大从化、通俗化。另外,从语言的发展规律来说,白话文与文言文又似乎脱离不了关系,如叶圣陶认为古代戏曲里的词曲是文言体,而说白是语体;一些演义体的小说、宋元以来的语录等文体里面又保持着许多原生态的白话。[11]所以,《国文百八课》的选文就选了一些按传统的文学观念来看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章节,如《三国演义》选了“杨修之死”的片断,《儒林外史》选了“王冕的少年时代”和“荆元”的片断,《镜花缘》选了“女儿国”的片断。这些片断故事性强,篇幅不长,语言通俗易懂、诙谐生动,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
《古文观止》在刊行之初“流行于清代村塾,山野坊巷,其文化品格徘徊于雅俗之间而更偏向于俗,开始仅作为城郭乡里从事举业者的参考书”。[12]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进入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让一些经典的古文再度展示出其应有的魅力,于是《古文观止》毫无争议地成了人们阅读的经典。《古文观止》因为其选文体现封建知识分子修身立命之理、为官牧民之道等一些跨越时空的传统文化质素而流传千古。《古文观止》的典雅端庄的风格还表现在编选者的审美趣味上,即一些不利于匡正世道人心的文章不予选入,例如文学艺术性极高的《庄子》散文就没有入选,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3.应用于人生的不同路向:改进生活与道德教化。
《国文百八课》的选文是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编选者认为文章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而是社会人生世相的反映。“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一切,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但在文章上。至于文章的形式纯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语以外最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读的文章”。[13]日常的言语活动固然是学习国文的一种方式,但它不够系统、不够高效,通过教材中选文来学习国文则是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训练,简而言之,在《国文百八课》编者的心目中,国文是训练主要是一种工具性的训练。夏丏尊直接将读书与生活关联在一起,他说:“我想把读书和生活两件事联成一气、打成一片来说,在我的见解,读书并不是风雅的勾当,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书籍并不是茶余酒后的消遣品,乃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14]所以,《国文百八课》中的一些篇目直接展示了一些我们现今所说的“操作性知识”,如第三册第七课的选文《公文标点举例及行文款式》,以及第十六课的选文《怎样读书》就是直接跟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打交道的东西。
《国文百八课》的选文内容与日常生活是不隔离的,《古文观止》却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隔了一层,甚至好几层。在《古文观止》的选文中,很难找到一篇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文章,大多是陈义甚高的言论,主题多是关乎伦理道德的。影响编选者选文的原因可能与清初社会文化思潮有直接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明代覆亡的巨大历史变故,激起人们对文学的基本性质和社会功能,文人的品格精神,乃至文学史上作品的价值,都重新作出思考,文学批评充满伦理和道德的主题,也不乏现实批判意识。”[15]综观《古文观止》的选文内容,联系编选者的社会文化环境,不难看出“二吴”的选文旨趣。
4.选文的时代特征:面向当世与返古汲经。
《国文百八课》强烈的时代气息主要体现在选文作者所处的时代与编选者当时的时间距离上。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叶氏、夏氏编集出书的1938年也不过20年时间,但这段时间却是我国新文学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编选者选入了这段时期的作品达80多篇,可见选文的时代气息强烈。在找不到合适的时文选入教材时,叶圣陶甚至亲自创作。《国文百八课》选了叶圣陶亲自创作的四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可见作者大胆革新教材的精神。叶圣陶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主张文学要直面现实人生,指导人生的发展,正如他所言:“我们总觉得现成的文章不适合青年学生。现在已是飞机、炸弹的时代了,从《三国演义》里选出单刀匹马的战斗故事叫青年来读,固然不对劲;青年是活泼的,叫他们读现代中年人或老年人所写的感伤的文字,也同样不合理。”[16]叶圣陶又在《〈国文杂志〉发刊词》中严厉批判了古典的、旧式的利禄主义教育,提倡“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新式教育,这种新式教育在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17]
与《国文百八课》直面当世的精神相比,《古文观止》则显示出一种回溯历史、归依儒家经典的态度。从所选的篇目来看,《古文观止》共选文222篇,其中以《左传》为重点选34篇,《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36篇,共70篇,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见编选者对中国散文源头的重视。在唐宋八大家文中,选韩愈的文章24篇,柳宗元的文章11篇,欧阳修、苏轼的散文共30篇,因为韩、柳、欧、苏对中国的古文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选得较多。而清代的文章一篇未选。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明清文论思潮中获得启发:明代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归有光、茅坤等人推崇唐宋散文的成就;清代社会“随着返古汲经思潮不断高涌,道统与文统之说在文学批评中又日渐被人旧话重提”。[18]这些文论思潮明显影响了“二吴”的选文思想。或许,在“二吴”的心目中,还有清代的作品未经岁月的淘洗因而经典性不够,以及人们对清朝统治认同的问题。
总之,《国文百八课》与《古文观止》作为我国国文自学教材的经典之作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今天的汉语文教材建设应该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如坚持选文文质兼美的标准,坚持选文编排的序列化、逻辑性,选文在内容上应富于时代气息,有利于指导学习者的生活,重视选文的形式训练的价值,以及重视经典阅读的价值,等等。
[1][2]夏丏尊,叶绍钧.国文百八课·编辑大意[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4][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阮忠.我说《古文观止》[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4):42-43.
[6]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159.
[7][8][11][13]夏丏尊,叶绍钧.国文百八课[M].北京:三联书店,2008:39,51,12-13,3.
[9][10][16][1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78,181,179,87-88.
[12]赵伯陶.《古文观止》及其编者[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2):20.
[14]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6.
[15][18]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