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贫困生认定标准化问题
2012-08-15郭琪
郭 琪
(蚌埠医学院 学生工作处,安徽 蚌埠 233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以及接踵而至的高校扩招,让一群特殊的大学生群体——贫困大学生走进了公众的视线。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在我国高校中,家庭贫困、经济困难的学生总数已高达400多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特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至10%。随着扩招的继续,贫困生的人数呈递增的趋势,贫困大学生的问题也因此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困难,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宣布:中央财政安排的贫困生资助金将由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2008年将安排200亿元。对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实行“奖、助、补、减、免、贷”多元化资助的政策,教育部提出确保高校学费收入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措施,同时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使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蛋糕”大了的同时,递交贫困生证明材料的学生也大幅度增加。如何把资助金用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这是问题的关键。贫困生的认定成为解决贫困生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同时也成为高校头疼的难题。
一、贫困生认定的困惑
目前,贫困生的认定多数高校基本都采取先由学生递交贫困证明等相关材料,出具生源地民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出据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然后各班组成评议小组进行评议,将确定出来的名单上报到学院,学院对材料进行审核后,将确定名单在学院公示,最后名单上报到学校,并在学校进行公示。因此“贫困证明”成了界定贫困生的“硬杠杠”,虽然对贫困生的认定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困惑和尴尬。
1.贫困证明缺乏公信力
由于学校无法真正获知学生的经济状况,学校判断学生是否为贫困生的一个重要凭证,就是学生家庭所在地盖章的贫困证明。但学生要获得这样一个贫困证明,并不困难。写好材料后,先后到村里和镇里盖章,最后到民政局盖章,有些地方,甚至连民政局的章都省了。对于考出去的大学生,当地政府都乐意照顾“自己人”,并不会太为难他们。更有甚者,为了获得这样一份贫困证明,不惜花钱找关系。由于各地在出具证明时标准不一或把关疏严等因素,很多证明都是在未经过详细严格的调查的情况下开具的,因此这些证明根本不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出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进行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失去了它的参考价值。
2.富有的“贫困生”现象
由于部分贫困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理,出于面子问题不愿申报或表露困难的家庭背景;而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为了能够得到国家的资助,不惜一切代价谎报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使得很多高校涌现出了许多富有的“贫困生”。
不少高校,受助名单公示后,有相当部分学生被揭发有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其贫困生身份被质疑。结果使得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资助,而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则大肆地挥霍着资助金。很多高校纷纷出招来杜绝这种现象,例如某高校就规定有笔记本电脑的同学不可以参加贫困生的认定;还有一些高校则利用在食堂消费的月消费额来区分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但这些标准很快被否定:随着电脑的普及,贫困生有电脑也不稀奇;仅仅以食堂的月消费额来区分贫困生也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二、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标准化的必要性
各高校头痛地发现,有贫困证明未必一定贫困,而拥有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也未必就不贫困,这些所谓的标准不仅对贫困生的认定毫无帮助,更让很多高校因噎废食。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大量难于解决的问题,急需一个易操作、成本低、客观真实的评定体系。
1.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呼吁标准化
国家对贫困生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让真正贫困的大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并且能够顺利得完成学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资助工作的力度,但是资助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日益增加,让人事与愿违,使得资助效果不尽如人意。结果有限的资助金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助学金没有使用到最需要的贫困学生上,还有可能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校园的不和谐。这样不仅达不到资助贫困生的目的,还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了非贫困生或者相对不太贫困的大学生手中,这有悖于助学金政策实施的真正目的,也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高校贫困生资助程序很公平和公平的仅占5.6%和18.9%,认为一般的占20.9%,认为不太公平的占48.5%,认为很不公平的占6.1%。
2.资助工作的效率性呼吁标准化
由于贫困生认定工作没有一个统一量化的标准,再加上很多并不贫困学生的鱼目混珠,使得认定工作难度加大。高校为了提高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往往采取以贫困证明为依据,经过班级、年级、院系和学校审核程序来完成,所以贫困生的评定工作往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目前,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基础工作,所有的资助都要围绕贫困生而开展,但是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时间跨度严重阻碍了其他资助工作的开展,影响了资助工作的效率性,使得资助金不能及时到达贫困生的手中,以解决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燃眉之急。
三、如何实现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化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都致力于寻找便捷、准确、可量化的标准来用于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可操作的标准。如何来时实现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化,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要想实现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1.对贫困生进行诚信教育
在各高校纷纷出台条条框框的标准来约束贫困生的条件时,却忽略了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也正是目前认定工作的难度大的主要症结之一。高校中不贫困的学生争相递交贫困证明,生源地贫困证明成为一纸空文,完全失去了参考的价值和意义,源于他们的不诚信,正是由于他们的不诚信才阻碍了贫困生认定的标准化。因此对贫困生实行诚信教育是实现贫困生认定标准化的第一步。
因此诚信教育应该纳入整个思想教育体系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从学生入校开始,要向他们介绍国家、学校的助学政策,目的就是让他们了解这些来之不易的助困资金应该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们的身上。同时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共识。建立起诚信利益追究制度是诚信教育的必要环节,也是保证贫困生认定准确,尽量避免弄虚作假的一种手段。
2.建立标准化的认定体系
在大部分学生都能诚信的情况下,所有的证明材料才能有迹可循,有参考的价值,第二步就是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认定体系。
为了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准确界定贫困生的身份,这就需要制定一个相对客观的量化标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定体系。有的高校以饭卡的消费额作为标准;有的高校则以学生的有无笔记本电脑来作为认定的标准。这些所谓的标准,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漏洞,无法准确的界定贫困生。
笔者认为要想制定出这样一个相对客观的量化标准,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应该借助生源地政府的力量,形成一个生源地政府、高校双管齐下的认定体系。
首先是生源地政府的认定,因为目前高校的生源地分散,各地的收入消费标准不一,因而对贫困生的界定也不一。笔者认为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收入和消费标准,以各地的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水准线来界限来划分。合理地认定学生及其所在地的贫困状况与贫困程度,以便于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评价与比较,确定该生是否属于贫困生的认定范围。
其次就是贫困生所在高校认定,所在高校可以根据生源地政府的前期认定,结合高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划分相应的等级指标,对高校内来自不同生源地贫困生进行比较。其中,家庭性质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是主要比较指标。
3.完善学生监督机制
贫困生认定结束后还要对贫困生进行跟踪监督,防止有非贫困生鱼目混珠,以完善标准体系存在的不足。对贫困生的监督主要包括对贫困生认定材料的监督和平时学习生活中对助学金使用情况及有无奢侈浪费现象的监督。由于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他们之间了解更深入真实,学校管理部门特别是基层院系要建立健全、畅通的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加强和贫困生的沟通,及时掌握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监督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Z].2007(5).
[2]周树军.关于高校贫困生身份认定的新探索[J].理论前沿,2009(17).
[3]张晓霞,李莉.对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分析和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4]付春领.浅谈高校贫困生界定方法[J].才智,2011(32).
[5]李秀玲.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5).
[6]蔺丽军,蒋玉蕊,焦彦臣.浅谈高校贫困生的认定[J].大家,2011(22).
[7]兰建军,梁珊珊.贫困大学生认定标准研究[J].科技广场,2007(12).
[8]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
[9]吕道均,吴亮,桂程君,李晓兰.对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