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道德自律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2012-08-15顾萍
顾 萍
(江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新世纪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高校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道德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双面影响,使高校学生道德自律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道德自律教育的突出问题——道德自律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矛盾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精辟地阐述了道德自律的意义。所谓道德自律,就是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内在良心的主动行动。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道德自律教育的突出问题是道德自律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矛盾。
(一)受教育者与道德自律教育
高校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道德自律教育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融入道德自律教育的过程,并在其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但现实中部分青年学生缺乏主体性意识,道德自律教育作为服务于青年学生学习和道德自律的活动,却日益主宰了教育的全过程,颠倒了道德自律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引发了部分学生的反感和排斥心理。
1.僵化的教育观念导致部分青年学生行为偏激。
学校传统的道德自律教育主要针对“全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说教、灌输道德规范为主,解决学生表面上的“遵守”、“服从”问题,忽视对学生个体作为独立体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能把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面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他们以一种偏激或激进的态度看待问题,显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
2.弱化的“网络道德观”导致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下降。
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青年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污染”的对象。网络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在客观上易于导致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而这种弱化会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
3.网络的全球化扰乱了大学生对正确的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选择。
网络信息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间、不同地区间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碰撞和渗透越来越强。目前,我国的网上信息建设还必须借助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系统,这就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思想等内容大量流入,特别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关键成长期的大学生形成冲击和影响,引起他们政治观念和传统道德的淡化与价值观的倾斜,虽然这些现象在青年学生中是少数,但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教育者与道德自律教育
部分教育者机械地进行道德自律教育。由于陷入教学和研究的被动地位,部分教育者就如何对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冲击,却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网络道德客观存在也缺乏理性认识,他们无法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更谈不上教育目标的充分实现。
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难以适应现实要求。面对网络挑战,高校德育应针对新时期德育目标更新道德教育观念,重新设计德育内容以适应变化的德育环境,真正实现凭借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德育者自身建设方面,以教育者自居,生搬硬套地演绎普遍原理,网络知识和责任意识较差,理论水平有待加强,缺乏教育的权威性,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这是我们不易觉察的矛盾关系,这种隐性的矛盾更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主体关系,是融洽的传播者与选择者关系,二者在平等沟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道德自律教育效果最大化。但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由于自我需求和外界契合上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二者原本融洽互动的平等关系演变成了紧张甚至对立的矛盾关系。
二、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道德自律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的思考
(一)道德自律教育本身的科学化
1.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教育的认识。
在网络交往中,由于交往主体具有“匿名化”、“面具化”、“数字化”的特点,对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尤为重要。[2]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特征为网络道德文化提供了基本的出发点。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独居、独处之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之处,也要做到谨慎有德、也要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行动,防止有违背道德的念头或不道德要求的行为。相对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更趋于一个自律型社会,在网络交往中,由于交往主体具有“不在场”的特点,应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特别是在现阶段的互联网中,网络行为主体大多处于匿名性面具的背后,外在的压力失去了确定的显性对象,因此道德自律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坚决抵制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
2.增强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道德自律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社会系统工程,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社会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催生相关的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实践。这个理论既与社会需要、环境要求相联系,又需要人们的主观努力来不断提升研究水平。我们应大力提倡进行专题研讨,召开各类理论研讨会,针对所出现和面对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广泛征集各种意见,我们还可多开办专门的期刊或开辟专门的栏目,征集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甚至机关、社会团体和学校组织的科研立项,应有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专门课题,以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来增强教育效果。
3.正确运用网络道德解决青年学生的实际问题。
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但也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在广泛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即“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用环境来熏陶,通过活动来“晓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认识逐步深化,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稳定的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逐步成长为有高尚道德的优秀人才。总之,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要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针对高校学生的切身利益、针对大学生经常出现的网络道德问题,坚持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各项实践中去。
4.坚持网络道德教育与时俱进。
时代在不断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创新的步伐也不应停滞。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网络道德教育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从道德的角度引导教育对象正确认识计算机和网络,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通过情感培养和意志磨砺加强教育对象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还应整合、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同时,注重开发与时俱进的网络德育新内容,如:和谐社会思想教育、节约型思想社会教育、自主创新意义教育和生命关怀教育等。牢牢抓住时代变化的主旋律,用理论指导实践,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理论需要和思想需求。
(二)教育者教学研究的规范化
1.明确教育者的角色和使命。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网络环境的发展,明确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重任,同时更要明确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要有高度的使命感;不仅要有职业层面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而且要有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教育者要积极投入到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他们的潜能。
2.提高运用网络理论的修养。
教育者要在明确自身使命和地位的同时,不断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网络理论,运用最新的网络理论成果解决生活、教学和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做到言传与身教一致,以实际行动教育影响学生,才能及时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观趋向,才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引导。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强化社会实践是深化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搞好教学和研究,必须深入社会实践中进行调查和实地考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理论是否正确,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正如马克思所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4]。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用实践的成果和经验来提升自己,锻造自己。
4.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化。
网络道德自律教育要取得预期的成效,与教育理念的科学先进和教育方法的科学合理有密切的联系。在确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教育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网络道德自律教育方法体系,结合社会发展的特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和心理四维立体化的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体系。
所谓四维立体化的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体系是在重视学校网络德育教育,改善教学方式,实现人性化教育的同时,加强社会支持的途径建设,号召社会各界加强协作,切实强化管理,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氛围;同时深化家庭教育,强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影响,在生活实践中,家长要主动关注子女在网上的行为,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把网络真正作为交流信息、学习知识的工具;最后,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模式,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达到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目的。
(三)受教育者自身学习选择的主动化
1.树立主体意识,主动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青年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要明确自身在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在网络生活中尊重包容正确的、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社会思潮,自觉抵制和批判网络中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保守的、反动的社会思潮,用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主流价值体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目的与手段、一元与多元、精神与物质、自我与他人、创造与享受、规范与自律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提高鉴别能力,理性对待和科学评判各种网络道德失范。
大学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在认识网络对自己生活、学习积极影响的同时,更要深刻地认识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从而抵制西方的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和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在网络实践中注意预防网络成瘾,拒绝黄色网站的诱惑,杜绝在网上抄袭、散布虚假有害信息的行为,自觉摒弃网络上的垃圾信息。
3.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规范。
构建我国高校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时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为指导,使学生真正能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意识,自觉抵制互联网中错误道德观及腐朽文化的侵蚀,并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同时,学生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时代要求和网络社会中产生的具体伦理问题,整合传统伦理道德资源,以构建符合我国具体国情、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色、符合高校大学生实际的网络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此外,学生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网络道德规范时,必须客观地评价和理性地分析,使其合理成分与我国的民族道德文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道德规范相结合,从而逐步构建完善的、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
4.自觉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变为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
网络是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大学生应该科学探索,追求真理,做网络资源的开拓者,应讲究诚信,友善交流,做网络环境的创造者,还应文明上网,尊重隐私,做网络秩序的维护者,还应拒绝诱惑,做网络行为的主导者,在实践中践行网络道德规范,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自尊、自律、自强,维护好自己与他人在网络世界的尊严与权利,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科学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道德自律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实施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研究和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则是网络道德自律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我们要正视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于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中的突出矛盾,并探索解决这种矛盾的最佳方式,从而坚定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强化他们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同,使他们的网络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
[2]吕耀怀.信息伦理:数字化生存的道德新知[J].新华文摘,2000(11):2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