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过程中示范思维与行为初探
2012-08-15赵守兵
赵守兵
(江苏省清江中学,江苏 淮安 223001)
一、引言
模仿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儿童通过简单模仿进行了知识的原始积累,实现了能力的不断提升。与之相应的教育过程中示范的环节便能有效引领儿童获取较高的学习效益。于是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示范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时隐时现的重要方式。
然而,随着年龄的上升,儿童的学习过程发生了变化,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渠道开始拓宽,知识的复杂性、能力要求高度的攀升决定了简单模仿、依赖示范已经不能满足个体学习的需求。学习效益与示范之间的矛盾便逐渐显现,尤其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示范,如果不加辨别、简单操作,就会带来事倍功半的结果。
二、示范的概念与实践表现
示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从其本质意义上说,示范更强调模仿。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具体体现在听说读写各个环节中。教师对美文的范读、在学习过程中为配合文章的学习而呈现的图片、画面及与之相关的影像资料、为指导学生写作而提供的范文、在典型的阅读题中为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而出示的格式化答题思路与方法,这些都是典型的示范。这些看似有益于学生理解、直观鲜明的素材,常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并被作为一些教者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这样的观念与行为直接作用于此刻的学习者或者通过教者之间的传递间接作用于彼时的学习者。因为教者对示范的度的把握不能做到拿捏有度、游刃有余,在某种程度上,从长远看,这样的教学观念与行为起到了负面作用,异化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悄无声息地贻误学生、耽误学生成长。
三、原因分析
无度示范的本质在于不把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和最终落实者,而只把学习者作为实现教者意图的被动对象,把学习者看做简单接受的固定呆板的静止物体。这样示范的效益便大打折扣,与实现学习者语文素养提升的目标相去甚远。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剥夺学生联想想象的权利。
文字的无限张力与美感在于它的无限联想想象的空间。它给每个阅读者一个独有的阅读世界,读者自由翱翔,任意驰骋,持续获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体体验与阅读快感。这样我们就有了无数绺关羽的长髯,无数个宝玉的脸庞,无数只八戒的耳朵,无数个李逵的形象,每一个读者都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尽情享受着文字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与独特魅力。
而无度示范是置于学习者思维活动之前的简单规定。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消极等待,简单模仿,沿着教者预设的轨道、成型的版块、呆板的程式有序前行,阅读、学习成了单一的复制,学习者成了被先入为主的牺牲品。一张张图片让我们失却了鲁迅百草园的神秘感,弱化了毛泽东《沁园春》词中北国风光的大气磅礴,异化了《与朱元思书》厌弃官场俗务、向往自然朴质的灵韵,冲淡了《童年》里外祖母慈爱亲切、善良温柔。联想想象的空间被无限挤压,学习者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训练与提升。
(二)虐杀个性,塑造模型,使得学习者被训练成为缺乏鲜活血肉的躯壳。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问题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为学习者留有个性思考与表达的余地,体现在口语表达、观点评价、行为判断、作文等环节中。教者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表述,感受到观点的碰撞,行文风格的差异,并呈现出语文学科特有的韵味与魅力。于是我们便能看到,对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切入可以得出不同的观点,对同一个人物从不同侧面表现出的不同性格。我们也能看到同一个题目下,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细致的描绘,深入浅出的议论,简明平实的说明。
无度示范提供了模型,并据此塑造了同样的模型。学习者感到简单易学,机械操作便可。在同一个模具下,学习者渐渐习惯于简单的、不具个性色彩的行为,其负面效应是,独特性被消磨,学习者成了缺乏鲜活血肉的躯壳。拓展开来,学生群体,我们民族的未来缺乏了独特性,失去了鲜明的个性,更有害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三)混淆训练与教学的内涵,使教学的过程降格为低水平的机械训练的过程。
在语文学科做题实践中,格式化答题思路与方法的呈现是在进行习题训练过程中的另一种示范。这种示范,很多时候对于应试是有直接作用的。这可以看做受到了理科习题训练方法的启发,应该有其积极意义与价值。只是,我们的语文习题,不只是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出现的,它在文章的大背景下,它有语境,有内涵,记录着时代的烙印,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它首先需要有对文章的细读、赏读、研读的过程,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踌躇惆怅,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奋进执著,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惊喜,有感受美、体悟文字力量的经历与成果。
想获得这样的读与悟的学习体验,需要教者有艺术化的教学过程。教者既要有丰厚的文学功底,又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根基,更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水平。这些显然不是简单的模式训练所能达成的效果。无度示范混淆了简单训练与教学艺术之间的内涵,将集艺术性与教育性于一身的教学过程降格为机械训练,无益于教学实践与学习者的长远学习效益。
(四)缺乏研究揣摩的机会,使学生逐渐成为不敢思考、不善思考、不敢思考的动物。
思考表达环节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去除无度示范因素的学习过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了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结果,而且为学生创设了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氛围,最终养成思考的习惯,进而受益终身。
教学实践中,教者在示范思维的指引下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能力层次去设定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梯度,并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投放给学生。貌似给予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比直接传递答案高了一个层次,而事实上忘却了学生还应该有研究揣摩的空间,结果更应该由学习者自己在思考、问难、辩论、碰撞的过程中不断明晰,不断接近,不断完善,不断优化。这种思维训练的大跃进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使学生逐渐成为不敢思考、不善思考、不敢思考的动物,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初衷,危害很大。
四、做法探讨
需要追问的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需要示范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需要的是无度示范、有害示范、简单机械的示范。处理好学过程中的程序关系,关注注意点,适度示范,事半功倍。
(一)可以后示范,进而与前期的学习所得相互映衬,互为补充,强化印象,优化效果。
所谓后示范,是指在在学习者经历阅读、体验、思考、质疑、讨论等主动学习的环节后,教者呈示的一系列素材,可以是图片、声音、视频等。先入为主的简单示范贻害不浅,但后呈现的素材于学习者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它避免了对学习者思维的简单定势,没有窄化学习者的思考空间。学习者在自主学习后已经获得了独特的学习体验的过程,这些已经占据了学习者的思维空间,后呈现的素材不会取代学习者已有的印象与体悟,相反,它会给学习者一种新的视觉冲击、深入感悟,引发其进一步思考,带动思维延伸至更广的区域。
(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示范。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孔子强调学习者一定要有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这里也暗含这样的内容,在经历思考后的某个节点应该给予学习者一定的点拨,以帮助他打通思路,拓宽视界,有所收获。示范在这个环节中就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学习者有了前期思考的过程,在特别需要提示、引导的时候,一份精选过的素材示范就可以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三)语文学科中的习题训练示范与语文素养的生成相辅相成,可相互促进。
训练的过度实践会弱化语文性,但语文学习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不需要训练。阅读与作文就是典型的例证,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语文习题实践就能得到有效优化。因为这是基于科学的指导、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总结。只要这种习题训练的示范与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过程相互协调,不妨碍学习者的主动思维的生成,甚至,学习者在习题实践中不断揣摩、相互比较、理论升华,借鉴教者示范的思路与方法,主动实现从简单做题到自行总结思路与方法的跳跃,更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者获得的不只是习题训练的实践、思路与方法,更有语文能力的积淀。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习题训练的示范与语文素养的生成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与题型有关,当示范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方法时,有效发挥示范的正面作用。
如语文学科中的句子仿写题,这是一种提供范例并且要细究范例中的组成部分的习题类型。示范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这时便要从实例出发,研究示范的效能,凸显示范的成果。抓住相关句子内容的相关性、同一位置词性的相同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方面,提供范例,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激发学习者联想、想象的潜力,仿写出文质兼美的句子。
五、结语
语文学科中的示范思维与行为,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在学习实践中,只有明确示范教学的落脚点无碍于学习者的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无碍于学习者个性的发挥,无碍于语文教学内涵的展现,无碍于学习者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抓住合适的时机,示而适宜,范而有度,充分发挥示范的正面作用,方能在实践中推进教者准确施教,带动学习者高效学习,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1]论语.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