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索
2012-08-15王涛
王 涛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00)
“大学语文”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它是一门以母语为载体,以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精髓,兼有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种教育功能的人文素质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提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和趋势。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不受重视
在高职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低下,不受重视。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相比,大学语文显得微不足道,课时少,投入小。大学语文课程无法与受重视的政治类课程相提并论,也远没有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备受青睐,也不是发展改革的重点课程。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工作量不足,不被重视,没有前途,只好转到其他岗位。
(二)教材不实用
1.教材不能适应高职需要
高职院校各专业使用的是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没有针对性和特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所学专业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高职教育要求课程学习要有学生主体参与,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都普遍偏深、偏难、专业性较强,超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使得学生参与的可行性降低。
2.教材内容过时陈旧
比较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内容基本偏重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其名家作品,对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涉及太少。这些内容有很多与高中内容重复,应用例文也很陈旧,甚至过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激起学生主动的思考和讨论。
3.教材内容偏多
高职大学语文一般选用的是普通高校或高职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偏多。以当前高职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根本无法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既给教师带来了教学难度,也给学生造成了经济负担,而且使不少学生产生反感,失去了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要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讲授,站在讲台上“满堂灌”,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容器。要么完全依靠多媒体,课程内容全用ppt呈现,把课堂变成“读堂”,黑板上面空无一字。这会使学习热情本来就不高的高职学生很快就会将课上的注意力转移到手机、杂志或小说上面,从而使整节课变成教师和学生各有所忙,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费劲不少,教学目的达不到,效果不明显,课堂氛围很平淡。
(四)教学过程程序化
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比较程序化,整个过程按部就班。一般程序是课文阅读、文学常识介绍、背景讲解、内容分析、主题概括和课后训练,偶尔会组织讨论或情景模拟,同时受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发言,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完成全部环节,真正去思考和消化的内容很少,课堂上的收获和启发更是少之又少。
二、大学语文的地位改革
从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文件和学生就业需求及职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大学语文的作用不容忽视,既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又是为学生专业发展和就业提供能力保障的支柱。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中文应用能力普遍不高,如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胜任工作的八大核心能力之一,是各行各业选人用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而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达到与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水平,提高其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为其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并满足社会实际工作需要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高职院校必须将大学语文纳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规划中来思考,适应形势,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实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一)结合高职院校特色选编教材
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大学语文教材应根据不同的特色和特点进行选择或自编。在选择使用教材时,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侧重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新颖并有强烈感染力和启发意义的文章、文学作品。在学生学习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人生哲理和培养职业道德。
虽然现在已经出版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但人才培养目标、授课内容等还存在着差异。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大学语文教师自编适合本院校专业需要、具有高职特点、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优秀教材,以突出高职特色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和目的,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充分实践高职教育的任务驱动式、项目引导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项目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思辨性和探索性。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分析、概括和鉴赏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保证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的知识同时,锻炼思维,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要充分借助现代化手段组织教学,采用电脑、投影机、音响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创造直观形象和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授课内容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理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丰富多彩的ppt课件,准备充足的相关资料,通过图、声、影、评等全方位展示授课内容,彻底改变大学语文授课的单一化和枯燥化。
(四)注重课外的延续学习和锻炼
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时空非常有限,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与一周上课的时间相比,课外学习和实践时间更加宽裕。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开展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学习、锻炼语文应用能力,如文学系列讲座,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主持人比赛等。参加文学类社团和学生会,通过办刊物、采访写稿、社会实践活动等,既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又能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还能增加对文学的兴趣。
引导教育学生课余时多读书。苏轼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应用能力提升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做书籍推荐和指导,适时地督促检查,在课内安排课外阅读讨论、要求学生交阅读笔记等,推动课内外阅读良性互动,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了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和局限,围绕大学语文可开设能力训练、文学修养、人文素质、名著影视赏析等选修课。能力训练类选修课以训练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为主,如演讲与口才、文秘写作等课程。文学修养、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如中外名著赏析、经典影视欣赏、诸子百家经典思想等,通过对文学作品、经典影视、传统思想精华的赏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设计突出过程和能力的综合考核方案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必然促使考核方法改革,学生成绩考核应更加注重过程和能力的综合考核,考核中既要有一定量的知识性内容,又要有与知识性相关的知识运用能力,重点考核能力素质的提高程度。课程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能力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分别占的比例是50%、20%、30%。期末考试依旧采用笔试,基础知识题占卷面分数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能力素质方面的考核分数不能少于三分之一,其他为阅读赏析题。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表现分,以考勤和笔记为依据,教师每学期抽查学生人数不能少于三次,并详细记录。抽查每名学生的课堂笔记每学期至少一次,也要有详细记录,给出分数。能力考核成绩,三分之一是平时作业分,教师每学期至少收阅两次作业,给出分数;三分之二是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分,每学期,教师安排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实践活动各一次,教师设计活动内容并设计评分表格,教师填写一份,学生代表填写几份,得出平均分,就是最后分数。
[1]陈军.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万金淼,郑民.关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9.
[3]余卉,黄钺.浅谈高职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职业圈杂志,2007.
[4]张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