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自主阅读教学浅论
2012-08-15高成
高 成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惠山实验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教育就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新课程更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将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
以往的课堂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是学生的主人,学习过程中的一切事情都由老师做主。现代文阅读,由老师根据文体特点进行分析、阐发、归纳,从课文内容到中心思想,从语言赏析到写作特点。诗歌阅读,总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读读、讲讲、想想、再读读,并能拓展延伸。文言文阅读也有固定的程式,熟练朗读、疏通文义、归纳内容、分析写法等。同时多媒体的加入又为课文创造了另一个唯美的时空,音乐、图片、动画等的融入,使老师的读、诵、演、导表现到了极致,师生的单向对话交流常常精彩迭出。但这些基本上只是老师预设的程序,体现的是老师的经验积累与技能技巧,且老师“导”的多是定论定评,真正属于学生自读、自悟的空间很少,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被老师的“架空分析”所剥夺,读书的自主性、创造力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人。语文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精辟的意见,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潜能,锻造学生的人格,又能发展学生独特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一、用“圈点批划”的方法初步体验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备课是教师与文本先行对话的过程,学生课前预习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这里所说的初步体验就是指学生的预习。
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读书一定要动笔墨”,不动笔墨不读书。初读时一定要圈划,可圈划时间、地点、人物,圈划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圈划不会读的字、不懂意思的词、不理解的句,圈划自己感觉重要的、有意义的词句。圈划中还要注意使用不同的符号:单横线、双横线、波浪线、圈、框、括号等,还可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总之初读时要醒目地圈划出一些内容,并适当地做一些记录,如旁批、眉批等。阅读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书读“薄”一点,便于理清思路,便于记忆,便于后面能深入学习。
二、撷取关键点再次感悟文本。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能灌输,更不能复制,教学中教师唯有通过各种渠道撷取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才能生发感悟。预习时学生已对阅读的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上就可进行深入的研读。具体做法:
1.抓住“文眼”感悟。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引导学生品析“切中文本脉搏处”的词,用自己各具特色的情智去琢磨、去体验,去品味、去创造。例如《爱莲说》第一句“可爱者甚蕃”中的“爱”字,它是全文总帽,统领了下文。作者不仅写了陶渊明及世人的花之“爱”,更写了“予独爱”,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口技》一文有力地表现了口技艺人之“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开门见山点名题旨。所谓的“善”,是擅长之意,指口技艺人技艺之高超或者精湛,从谋篇上看,“善”,又是统领或贯穿全文的关键之眼。这两文的学习中,学生若抓住了“爱”字、“善”字,再来看全文的谋篇布局等,就容易理解多了。
2.在词语赏析中感悟。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词语教学放到阅读中去学,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词语是离不开语言环境的,没有语言环境的孤立的词语教学,是很难把握其正确含义的。注重对“聚焦情感喷薄点”的词句重点玩味,用自己的感悟赋予词语生命。例:“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藤野先生》)句中“正人君子”一词原来的意思是“指品行端正的人”,这里用的是反语,指假装正经的人,作者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从这里我们就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刚直的形象。
三、在“熟读精思”中锻炼思维品质。
曾听说:阿尔卑斯山谷有一条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慢慢走,欣赏啊!”匆匆阅读,留下的只是浮光掠影,轻飘飘如飞絮,只有细细品味,深深思考才可能让生命厚实丰盈起来,才会有颇丰的收获。
阅读中,我总是提醒学生考虑问题要深刻些,特别是在主题的挖掘上。例如对《七颗钻石》的爱心主题的探讨与延伸如何才能深刻呢?我与学生探讨,不能单纯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去理解过去的人,我们还要从作者的角度去揣摩他的写作意图,爱小狗、爱妈妈,不稀奇,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可是,舍己为人,爱陌生人,并非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这需要的不仅是小爱,而且是大爱。小爱只能收获一罐水,哪怕这罐水是用金罐装的,恐怕也只能救一个人;而只有无私的大爱才能获得巨大的水流而拯救全人类。“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引自约翰福音)对于信仰东正教的托尔斯泰来说,也许他想通过《七颗钻石》这样的童话故事告诉孩子们只有爱心、只有无私的爱才能拯救全人类,要像神那样学会去爱全世界的人。也许这就是这童话的深层次的主题。
在阅读的时候思考,在思考的时候阅读,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过目就忘或者停留在浅层次的消遣阅读,不仅效果不佳,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阅读,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心到”,主张“熟读精思”,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有效的阅读成果。
四、在复述、想象、鉴赏中提升语文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有一位数学家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识别筛选信息,培养概括能力。预习时的初步阅读体验,学生能迅速有效地捕捉到很多信息。如记叙的要素,重点词句、语段和全文的内容要点,以及一些不太理解的问题等。识别和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对准确而快速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复述课文。
2.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想象联想,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创设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在文本留白处放飞想象,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虚灵”的佳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如果总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感悟,那么即使思维有所触及,往往也只是表层感知,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成为当局者,身临其境,放飞想象,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例:泰格特的小说《窗》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假设你就是那位不靠窗的病人,此时会有怎样的内心活动呢?同学们通过想象续写结尾,加深了对小说主题人性善恶、美丑的理解。
3.把握内容主题,学会评价鉴赏。这是以理解能力为基础的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含有创造性因素,要能够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诸多方面初步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后,让学生写一篇推荐语;读了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可以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赏析评价;读了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后,不妨让同学们续写孔乙己的结局。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必须以把握内容、主题为前提。只有深刻领悟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并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鉴赏能力。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这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学生的思想正是在反复的阅读中,在不断的评价鉴赏中日益成熟的。
“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能力是在有效阅读中形成的,每一次的阅读形成的能力都奠定了下一次的阅读基础。长此以往,坚持训练,一定能增强语感,全面融合并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自主阅读通过体验、感悟、思考、实践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策略系统,如果教师能够日积月累,注重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语文课堂就能够成为学生感悟生活、体验成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