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抗日影视剧中“太君”一词引起的语言学思考
2012-08-15金星
金 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外语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3)
笔者儿时在看关于抗日战争的影视剧和小说时,里面的反派人物总把日本兵阿谀奉承地称为“太君”。那时并没有特别注意,以为“太君”一词是日本固有的词汇。随着这些年来开展日语研究,发现其实日语中里并没有“太君”这个词。单就词义解释上看,“太君”带有褒义和敬仰他人的意思,但具体的起源时间不详。
2000年《日语知识》杂志上发表的苏明顺老师《对“太君”一词的考证》的文章和袁颖华老师撰写的《对“太君”一词的再考证》一文,都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和意见。下面,笔者就这一词可能的出处等问题,从中日两国语言中的本意、日军军事用语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抗日影视剧中出现的“太君”一词的意义
笔者认为,“太君”一词既不是日军军队里的军衔和官职,又不是专指某个日本兵,而是对日本军警,甚至是对日本商人的一个泛指的阿谀奉承的称呼。在《东史郎日记》中,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回忆道:“被抓的人在求饶,一个劲地称太君、大人……”在电视中,日军也常集合一个村的群众,先叽里咕噜一通日语,汉奸翻译就说:“太君说了,你们要……”可见“太君”不是特指,而是泛指。
其次,“太君”一词可多次跨级使用。一个汉奸跟一个日军对话中,要是提到另一个日军,不管其人是对话日军的上级或者下属,都用“太君”一词。在《地下交通站》一剧中,伪军队长黄金标和侦缉队长贾贵,在日军大头目面前提到低级别的日军军官时,常道:“野尻太君,刚才黑藤太君让我……”对此日军也加以默认。
另外,汉奸在遇到普通日本兵的时候,也称其为“太君”,而不加姓氏。一是习惯,二是可能不知道其具体名字。如,汉奸常会对站岗的普通日本兵说:“太君,塔巴空。”(日语意为太君,请抽烟!)根据部分老战士回忆,我侦察兵也曾使用过此话来迷惑日军。另外,汉奸或伪军相互说话中提到多个日本人或级别高的日军时,会用到“大太君”一词。如“大太君要来安丘城了”。甚至对在中国实行经济侵略的日本商行和商社头目,也被汉奸或翻译称为“太君”。这一点在《飞虎队》王强的台词中可以看到。
可见,“太君”一词是对侵华的日本军警甚至商人的一种泛指称呼,与旧社会对国民党士兵和班排长一般称之为“老总”极为相似。
二、古代汉语中的“太君”的解释
查阅古汉语词典,在古代汉语中,太君主要是指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唐制,四品官之妻为郡君,五品为县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君。宋代群臣之母封号有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等称。宋代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写道:“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恐怕就是杨家将里的“佘太君”了。可见古代汉语里的“太君”,和前章节所述的汉奸口中的“太君”,是没有什么感情和意义上的传承和联系的。
三、日语语言中没有“太君”一词
日语语言中其实没有“太君”一词,但有相似的“大君”、“大人”等词。有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太君”一词源于日语中的“大君”。这是因为“太君”与“大君”(たいくん)(taikun),在日、中文读音上很接近。此外日语与中文一样,“大”和“太”其实是同音同义的异化字。所以“太君”同“大君”,日语(taikun)(日文汉字为“大君”)是对强大将军的尊称。汉奸们将侵略者尊称为“太君”,其实就是拍马屁称之为“强大的将军”、“强大的军人”。另外,“太君”和日语中将军(しょうぐん)(syogun)的发音也比较相似。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再商榷,理由有三:
(一)普通汉奸对日语有如此了解的可能性不大。他们或可能粗通日语,但不会专注于一个词进行深层次的考虑。
(二)若是资深的翻译,发明“太君”一词的可能性也不大。在日语语言中,历史上“大君”曾指代日本国的君主;在近代,“大君”是日本幕府将军对外国人的自称。显然这是一个级别很高的词,不敢,也不会用在普通的日本兵身上。
(三)日军等级制度森严,下级对上级不敢有所僭越。这在日常称呼上也会体现。普通日军官兵在初期可能不知道“太君”的含义,以为是普通的恭维而对此不置可否,但是时间一长不一定喜欢汉奸把自己的官儿叫大了。这一点和日本人的国民性格有关。
四、基于汉语言语境对“太君”词义的误解
基于汉语思维习惯,中国人对日语词汇时有误解。如日语“先生”一词,是指老师、律师和法官,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释义。但是汉语自己在发展演变,“先生”一词在中文中现在已经成了普遍的尊称。中国人学习日语时,为表示尊敬,易称呼一个日本人为“山本先生(sensei)”,其实在日语中,“山本先生”是山本老师的意思,若人家不是老师,则带来误会和困惑。要表达敬意,应该用“山本さん”(山本桑)。
“太君”一词,分为“太”和“君”。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日语中“大”与“太”字义相通,较好理解,主要问题在“君”。古汉语中,“君”指封建时代的帝王、诸侯等,也指品行好的人。同时也指古代的封号,如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现代汉语中,“君”也指对对方的尊称,如王君、李君,总之代表着尊敬和美好。所以“太君”一词的由来,可能是汉奸借用了“君”的尊敬词义,向日本兵表示尊敬、降服,显示出自己的阿谀奉承,丧失了民族气节。另外,“太”就是大、很、非常,那么可以解释,“太君”一词,就是“大大的强者、很强的军人”的意思。
戏剧性的是,在现代日语中,“君”这个词已非汉语本意,而是用于日本人之间相对较亲切的称呼,一般用于长辈对男性晚辈的称呼或平辈男性中稍长者对稍年轻者的称呼,相当于汉语中的“小张、小王”,有一定的敬意。但是其程度,比起“佘太君”、“孟尝君”中“君”的尊敬度,则是大大逊色了。我们看到抗战剧中日军的交谈,常听到“大田君,拜托了”,觉得有“君”这个词存在,可能会认为大田的职务和级别很高,这是一个误解。
五、从日军军语中引申的推测
查阅日军军制和步兵操典,日军内部下级对上级、士兵对长官的称呼并不复杂,普通士兵称呼长官则用“少尉”、“大佐”、“将军阁下”,对中高级人员也可称指挥官或者阁下,基层一般称队长。普通日本兵之间可以用“君”,如“野田君”,而汉奸则不能直接称呼日本兵了,只能喊太君。
以基层单位为例,主要是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和班。其长官称为联队长、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班长比较特殊,一般称军曹或曹长。队长发音为たいちょう军曹或曹长为ぐんそう、そうちょう。其中队长たいちょう的发音和“太君”(たいくん)(taikun)的发音比较像。
笔者认为,“太君”一词,很可能是对日语“队长(たいちょう)”一词的音译,再加上对“太”和“君”中文理解的偏差,为表阿谀奉承而组合的一个新词,为造句。在一般情况下,汉奸不会接触到日军高层人员,一般接触的对象为团营连级,其长官日语发音皆为たいちょう,被误听或误解为“太君”的中文发音,结合汉语中对“太”和“君”的意义解释的错误投射,或加之日本兵相互称呼的影响,而拼凑组合成一个新造词。
类似的音译造词也有一些,如常说的“米西米西”是日语吃饭的敬语称呼“召し(めし)”;“死啦”是来源于日语的近似发音(死ね);“开路”源于日语的“返回”一词帰る(かえる);“巴嘎牙路”为日语“马鹿野郎”(ばかやろう)的音译,等等。
六、“太君”一词的散播时间
“太君”一词又是何时出现、何时散播开的呢?是甲午战争期间,还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期日本对我国试探和渗透期间,或者是全面抗战初期或汪伪政权时期?这一点就较难考证了。甲午期间日军侵华时间短,战斗集中在海港、要塞和城市,形不成“太君”一词产生的时间和规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主要是对我进行商业侵略、渗透和情报刺探,全面侵华尚未展开,缺乏基础和背景。可以肯定的是,该词是全面抗战、国土沦陷后开始发端,因汪伪政权的成立而逐渐散播。随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群众的英勇抗战,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太君”一词,只好存在于影视小说之中,用于警示国人了。
[1]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古汉语字典[M].2009.05.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第六版.
[3]久松潜一,佐藤谦三.角川国语辞典[M].角川书店,1976.01.
[4]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語辞典[M].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9.
[5]苏明顺.对“太君”一词的考证[J].日语知识,2000(2).
[6]袁颖华.对“太君”一词再考证[J].日语知识,2000(5).
[7]汉典http://www.zdic.net/cd/ci/4/ZdicE5ZdicA4ZdicAA1 07317.htm[OL]汉典网.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