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张元济生平论出版人必备能力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33期
关键词:张元济图书市场商务印书馆

万 琛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尽管出版人的工作早已不再局限于案头工作,而是涉及图书、期刊、网络出版物等多种出版物从选题策划到收集反馈信息的全过程,但现代出版人仍旧需要培养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巩固基本职业技能;此外,随着文化产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出版产业集团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当今出版人也需要培养出版经营理念,策划出版经营战略,精通出版管理等营销、管理层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

1.出版人的道德修养

出版人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出版人在参与出版活动初期即需树立起的出版伦理观,同时也是出版人在长期的出版活动实践中所需坚守的职业道德。罗紫初在《编辑出版学导论》一书中将出版人的道德修养细分为职业责任和职业良心两个部分。其中职业责任感强调出版人不能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对图书内容的重视;职业良心则强调出版人的需要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这两点在张元济的出版生涯中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1.1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出版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既在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在人们的精神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出版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这两种效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业衡量图书这一特殊商品价值的整体标准[1],其中对社会效益的坚守则更是出版人所必需坚守的道德修养之一。

在商务印书馆发展的起步阶段,张元济就如同他需要面对的这个出版行业一样,具备着双重特性——他既是文化人,也是商人[2]。为了建设好刚刚起步的商务印书馆,这一时期的张元济侧重坚持的是自己的“商人属性”,始终坚持着“在商言商”的出书原则——那时作为私人企业的商务印书馆,在他的带领下一直坚持一下两个原则:第一,不赚钱的书刊不出版——在考虑选题时,张元济首先考虑的就是对股东负责,考虑怎样才能为印书馆取得更多的利润。所以即使是自己的老友请求他帮忙出版作品,他也会因为不看好作品的销量而坚决拒绝;第二,如果销路不好,即使已经答应出版的书籍,也必须要退稿。此番举动看似既不讲商业信用,也略微无情无义,但在当时只有这样的果决才能保证商务印书馆的运营,使之不会在起步阶段就因为高层对书稿选择的犹豫不决而得不到良好的开端。

正因为此,关于张元济为早期商务印刷馆做出的众多决定,很多人都觉得他太注重销量问题而忽略了出版社应该担当的文化责任,为此蔡元培甚至指出——“商务之纯粹营业主义,不肯稍提盈余以应用于开辟风气!”但纵观张元济的出版岁月,就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丝毫不注重出版社社会效益之人,相反,他早期所坚持的“在商言商”的原则很好地保证出版社的良好运营,使之在积累到足够丰厚的资金、赢得了足够威望的声望之后,再以更大的力量去服务社会,促进文化的发展。事实上,张元济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在此后的出版生涯中,张元济不仅注重汉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名著的出版,也十分重视西方社会科学和文学著作的译介。民国时期出版的自然科学译作,大多数都出自张元济的精心挑选;而严复、林纾等人的译作,也离不开张元济的精心选题和大力推广。这些努力不仅传播了西方的新思想和新知识,而且也扶植了一大批学者和文学新人,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也就是当今出版人所需要学习的能力,既为出版社的商业运营着想,为出版社取得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懂得,出版工作要为人类社会传播、积累科学文化成果,创造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财富[3]。

1.2 坚持严谨的审稿态度

编辑在工作中自觉养成认真、严谨的审稿态度是十分重要的。[4]这一点也是多位中外著名出版人的共同追求——中国书店出版社总编辑马建农综合自己回顾自己多年的出版经验,认为出版人必须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英国斯特林大学出版研究中心主任伊恩·麦高文博士从事出版行业四十余年,始终坚持用铅笔修改稿件并随身携带橡皮,以便修改自己的校对错误;在这一点上,张元济更是身体力行。

早在主持编写、出版商务印书馆的新式教科书时,张元济就体现出了其治学般严谨的编辑、出版态度,特别是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张元济等围坐一桌,每编一课,字斟句酌,反复讨论,十分认真。[5]在他的带领和坚持下,每当选定一篇课文,各位编辑就需要轮流阅读以提出改动和润色的意见,遇到分歧有时需要讨论一整天之久才会最终得出结论,这种讨论甚至会精确到对“一个字一个词的用法”[6]的分析和辩论。张元济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在其晚年整理古籍时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甄选版本时始终恪守准确性这一至高原则,在对版刻时代、版本源流和古籍的优劣真伪进行鉴别时事无巨细,甚至对于用纸、墨色、版框尺寸以及技术上诸问题,颇费考虑,常与傅增湘等通函商榷,详论细斟[7]。此外,张元济严谨的治学作风也体现在他对校勘方面的执着追求中,以他亲自主持并参与全史校事为例,在此期间他与其他参与人员共同录存校勘数百册古籍文献,精选其中一百六十四则编辑成《校史随笔》这一古籍校勘学专著。

审稿工作是编辑最基础的技能,同时也是编辑出版中最关键的一步,因为书稿的审核不仅是正确贯彻出版方针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决定书籍质量的关键因素。科学严谨的审稿态度有利于书籍质量的提高,从而加强出版物的质量,也巩固了出版社的名声。因此严谨科学的审稿态度也是现代出版人所需要培养和坚持的重要技能。

2.坚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

出版人在制定出版计划时,应顺应政府的出版方针和原则,因为出版方针和原则是指导出版事业、出版工作的方向、目标和行为的准则,也是出版事业实现预期计划并健康发展的保证;此外,关注读者需求以顺应图书市场的发展,为出版社制定合理的出版规划,也是出版人的必备能力之一。纵观张元济的出版生涯,他之所以能带领商务印书馆历经沧桑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机构,与他与时俱进的敏锐思维和审时度势的谨慎把握是分不开的。

2.1 关注时事,顺应时政发展

张元济的多次出版活动都体现出对政治时局的把握、对选题策划的判断、对最新信息的感知这一“与时俱进、审时度势”的基本素质对于出版人的重要性。

张元济的出版活动贯穿清末、中华民国和新中国的成立三个历史时期,在这时局动荡的岁月中,他对政治大方向的把握可谓最完美地体现出其“与时俱进”的出版人眼光——他所主持的商务印书馆自创办以来,为了维系在动荡时局中的生存,始终保持中间偏右的出版方针,即使部分出版者与当局意见不相符合,也会与政府当局保持一致。

张元济是中国近代最早接触新思潮的旧文人之一,但是较之梁启超等人的激愤,他则更为冷静沉着,这就使得他能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时随着时代的浪潮改变自己前行的船舵,并且果决勇敢地将想法付诸行动。首先,在整个动荡的清末和民国年间,与时事政治相冲突的书绝对不出版,不论时事政治是前进还是倒退,他都始终与时事政治保持一致;此外,因为商务印书馆早期利润的最大来源就是教科书,而教科书是需要紧跟时政的,商务印书馆出版教科书的历史就很好地体现出他“与时俱进”的能力——例如在袁世凯当政期间,即使张元济并不赞成帝制,他还是在出版的教科书上表示迎合“洪宪帝制”,这在很多人看来他似乎缺少了文人应有的骨气和判断力,但正是这样“与时俱进”的坚守使得商务印书馆能不断发展壮大;而且面对此后学制的不断修改,他也坚持每次学制修改一次,教科书也跟着变更一次,往往一部还没有出全,第二部就已开始赶编。这一切都保证了商务印书馆在乱世中的蓬勃发展。

这种顺应时代潮流、关注时事的品质体现出了张元济作为一名出版人,对政治责任的良好肩负,这也是当今出版人所需要学习的地方。当今的中国出版业,正如樊希安在《总编辑手记》一书中指出的一样,是“宣传科学理论、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8],所以出版人有必要在策划选题之时就顺应国家的大政方针,出书内容需与时代潮流保持一致。

2.2 关注读者需求,顺应图书市场发展

除了对时事的把握需要“与时俱进”的眼光,图书市场需求的变化也需要出版人灵敏的嗅觉。张元济决定出版高层次的学术丛书这一举动,体现出信息感知能力对出版人的重要性。商务印书馆在初期以教科书为主要出版对象,同时也大量出版字典辞书,不过五四运动以后,大批留学生从欧美和日本留学归来,整个知识界、学术界焕然一新,学者们都需要有关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图书。张元济审时度势,及时把握住出版商机,决定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活动从以原来的出版教科书和字典辞书为主,转到以出版学术著作为主。由此,商务印书馆通过邀请北京大学的名教授撰写专著或讲义、通过与民间学会或文艺团体的合作,出版了《北京大学丛书》、《尚志学会丛书》、《世界丛书》等多套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著作。在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张元济也以出版家敏锐的眼光看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必然趋势,迅速提议要改用白话文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在面对新文化运动咄咄逼人的浪潮之时,张元济以巨大的魄力将出版社各杂志的拒绝接受新潮流的出版人撤职,相应换上跟进时代潮流的文化人,积极促进各杂志的再生。

由此可见市场需求也是出版人制定出版计划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顺应市场需求才能保证出版物在市场上的流通,才能保证出版社获得盈利。

3.注重出版经营战略

出版经营战略定位,是指出版企业在赖以生存的出版物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出版经营战略定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出版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9]。商务印书馆是我国现代历程中第一家出版社,但随着中华书局等大型出版社的兴起,商务印书馆也面临着图书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商务印书馆之所以能在此番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就在于其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战略性眼光,不仅打造出了标志性出版物,而且不断完善标志性出版物以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口碑,使得其出版的教科书、辞书和西方文化读物在当时的图书市场上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这也正是今天的出版人应该加以借鉴的地方。

3.1 打造标志性出版物,树立出版社品牌意识

在中国近现代书籍的历史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是不可不提的一个重大事件。可以说商务印书馆对教科书的策划出版始于张元济为商务印书馆确立的以“扶住教育”为核心的出版宗旨。自晚清开始,全国兴起立学堂、废科举的风气,因此教科书的需求量急剧增长,而张元济在“扶住教育”宗旨的基础上,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迅速网罗教育界专家和专业的编辑人才,编撰出适合当时国情发展的教科书,在质量上对教科书的编纂极为严格,在数量上则占领了当时中国的教科书市场。教科书的出版不仅为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商务印书馆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为商务印书馆赢来了“出版优良教科书的大户”的名望,使其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

但是,正因为教科书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和巨大的名声,出版业的同行也都趋之若鹜地开始迅速推出各自的教科书,教科书的出版一瞬间成为当时书业竞争的焦点。据1906年上海书业商会出版的《图书月报》第2期记载,当时加入书业商会的出版社有22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出版教科用书为专业的。[10]由此可见当时图书市场上教科书的竞争之激烈。但正因为竞争激烈,造成绝大多数出版社更加追求成书之快,却因此忽略了教科书的质量。因此绝大多数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由于出版时间过于仓促,而存在大量的缺陷和不足,即使偶尔因运气好因为顺应了当时瞬息万变的政治风气而畅销了一段时间,但很快也会因为质量的缺陷而被市场淘汰。

为了在这场激烈的教科书竞争中取得胜利,张元济立刻采取了对应措施。他一方面修改整理、重新编印以前发行的教科书,另一方面逐步站在领导者的角度,不断为商务印书馆教科书的编撰物色新的编辑人才,迅速更新和不断壮大教科书的编辑队伍。这一切努力不仅快速适应了图书市场上教科书的更新换代,更重要的是打造出了质量上乘、无懈可击的教科书。因此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商务印书馆很快就在这场教科书竞争中占据了领先地位,并一直保持了下去。

除了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在字典辞书和西方著作的图书市场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当今出版人可从中学到两点必备的技能——一是迅速抢占图书市场的先机,打造出出版社的标志性出版物;二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保证自己出版的图书的质量,以质量取胜,变畅销书为长销书,树立起出版物的品牌,打造出出版社的名声,这样才能在图书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发展出版社能力,实现多功能化

商务印书馆刚起步的时候,只是一家印刷所,拥有的全部机器就是一台手摇印刷机和三部脚踏圆盘机、三台压印机,直到1900年盘下日本人在上海经营的修文印书局以后,商务印书馆才获得了一批先进的印刷设备,从此才开始渐渐扩大营业业务。

此时的商务印书馆仍然以印刷业务为主,创始人之一的夏瑞芳在国人翻译日文书籍成为时尚知识,也购买了日文译稿付印却没损失惨重。张元济看阅读书稿后指出了这些书籍不能畅销的原因,那就是书的内容太差。自此张元济开始加入商务印书馆,以其渊博的学识来判断书稿的内容质量,使得商务印书馆不再仅担当复印职责,同样也开始编书、出书,成为一家既管编译出书又管出版发行的出版社,形成了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三所并存的体制。此后商务印书馆又逐渐购买土地,建立起规模宏大的商务印刷总厂,积累足一定的资金后,建立起发行所大楼,进一步完善了发行系统。除此之外,商务印书馆还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起二十多家分管,扩大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并在全国设立了数百家销售网点,以扩展商务印书馆的销售范围。这样,商务印书馆不仅拥有了一个汇集各路人才的编译所,拥有了当时国内最为领先的印刷技术,而且设立好了完备广泛的发行和销售网络,成为一家集编译、印刷、出版、发行、销售于一体的全功能的大型出版社。[11]

很显然,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出版社最大的好处在于大幅度地提高了出版效率。如今很多小型出版社也该有较为宏大的战略眼光,为出版社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好全面的长远规划,注重在积累足一定资金的基础上扩大出版社的功能,这样就能省去向印刷厂寄送书稿、与印刷厂发行商等办事机构沟通的时间和精力,大幅度提高出版效率。

因此,回顾张元济的出版历程,他拥有渊博的学识和谨慎的治学态度,因此能做好出版人最基础的案头选稿审稿工作;他能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顺应时代发展风向,同时也把握好市场需求,保证出版出来的图书不会因为政治因素和需求量小而使出版社受损;在出版活动中,他能站得高看得远,注重出版社的出版经营战略,打造标志性出版物,为商务印书馆树立名望,以此获得更为庞大的读者群。这些能力素质都是当今的出版人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1]陈红.出版职业道德建设与“双效益”[A].暨南学报,1996(2):122.

[2]张学继.出版巨擘张元济[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72.

[3]吴道弘.编辑实践与编辑学思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

[4]单丽娟.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思考[A].渤海大学学报,2008(10):156.

[5]李明山.中国近代编辑家评传[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09.

[6]汪凌.张元济——书卷中岁月悠长[M].大象出版社,2002:54.

[7]张国华主编.出版大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论文集[M].学林出版社,2006:462.

[8]樊希安.总编辑手记[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71.

[9]易图强.出版经营管窥[M].岳麓书社,2009:5.

[10]周五.张元济书卷人生[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5.

[11]周武.张元济书卷人生[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1.

猜你喜欢

张元济图书市场商务印书馆
新形势下的图书市场走向分析
张元济“犯傻”
商务印书馆120年
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股东财产权分析
好策划可以撬动图书市场
联墨双馨二
明代图书出版管理内容体系的探讨
商务印书馆
合刊抄本 共传四库——记张元济与张宗祥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