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本《坛经》介词“於”的分类考察

2012-11-23陈文洁

文教资料 2012年33期
关键词:坛经大乘介词

陈文洁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中古时期是古代汉语介词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前期较为复杂的介词开始出现简化、规范的趋势,淘汰了一些意义作用重复的介词,使用频率较高的介词则保留了下来,另外还产生了一些新兴介词。对中古时期介词及介词结构的特点进行归纳阐释十分必要。中古时期的语料中,敦煌本《坛经》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语言学方面的价值。

通过对敦煌本《坛经》中介词的整理和统计,发现介词“於”是语料中出现最多,用法最丰富的介词。语料中的介词“於”共出现了66例,本文拟从语法功能及意义、修饰语、句子类型、固定结构等方面,对介词“於”进行分类考察,从而归纳出语料中介词“於”的基本特征。

一、“於”的语法功能及意义

从介词后接的宾语类型来考察,“於”的语法功能及意义主要有:

(一)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处所

在敦煌本《坛经》中处所类介词共37例,含义发展充分。

1.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1)“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共23例,可译为“在”。例:

[1]惠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

[2]惠能幼小,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

[3]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七)

[4]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七)

[5]惠能大師,於韶州城東三十五里曹溪山住。(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九)

[6]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四二)

[7]大師先天元年於新州國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別。(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四八)

(2)“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共3例,可译为“在”。例:

[1]忽有一客買柴,遂令惠能送至於官店。(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

[2]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四二)

[3]悟此法,一念心開,出現於世。(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四二)

2.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共7例,“於”所在的介宾结构均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为“从”、“自”、“由”,例:

[1]有一童,於碓房邊過,唱誦此偈。(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八)

[2]世人離見,不起於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七)

[3]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生念。(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七)

[4]今善知識,於自色身見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性上生。(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十)

[5]譬如其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王於江海中,將身引此水。(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八)

[6]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於自心頓見真如本性。(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十)

[7]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一)

3.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共4例,“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例:

[1]時有一行者,遂遣惠能於碓房,踏碓八余月。(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

[2]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六)

[3]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問。(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七)

[4]五祖自送能於九江驛,登時便悟。(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十)

(二)引进与动作有关的时间

在敦煌本《坛经》中时间类介词共2例,一例“於”用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出现,“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例:

[1]五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四)

另一例中用于引进行为动作所延续或终止的时间,“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例:

[1]心信佛法,立大悲,持此經,以為依承,於今不絕。(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五六)

(三)引进动作或情况发生、出现的范围

敦煌本《坛经》中共3例,“於”所在的介宾结构均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例:

[1]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四)

[2]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見。(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十)

[3]使六賊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一)

(四)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对象

共23例,可分为四类:

1.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共12例,“於”所在的介宾结构均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一般不译。例:

[1]儞不知大師言,生死事大,欲傳於法。(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八)

[2]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於善行。(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十)

[3]懺者終身不為,悔者知於前非惡業,恒不離心。(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二)

[4]猶如大海,納於眾流,小水大水,合為一體,即是見性。(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九)

[5]常行於敬,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五)

[6]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於性相。(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四五)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共2例,“於”所在的介宾结构均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可译为“向”。例:

[1]莫思向前,常思於後。(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十)

[2]迷人問於智者,智者與愚人說法,令彼愚者悟解心解。(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十)

3.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之间的对待关系

共7例,“於”所在的介宾结构均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于”。例:

[1]但行直心,於一切法,無有執著,名一行三昧。(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四)

[2]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於自色身,歸依當來圓滿報身佛。(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十)

[3]用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七)

[4]譬如大龍,若下大雨,雨於閻浮堤,如漂草葉;若下大雨,雨於大海,不增不減。(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八)

[5]聞其頓教,不假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是小根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九)

4.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

仅1例,“於”所在的介宾结构均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跟,同”:

[1]將此顿教法門,於同見同行,发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聖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二)

(五)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

共2例,均用于“於”所在的介宾结构均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例:

[1]教是先圣所傳,不是惠能自知,願聞先聖教者,各須凈心,聞了願自除迷,於先代悟。(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二)

[2]報諸學道者,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四八)

二、“於”字之前出现的修饰语

在《坛经》中,“於”字之前出现的修饰语主要有两种:

(一)连词

[1]聞其頓教,不假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是小根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九)

(二)副词

[1]五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四)

[2]有一上座名神秀,忽於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八)

[3]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於自心頓見真如本性。(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0)

[4]報諸學道者,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四八)

[5]今報世間學道者,不於此見大悠悠。(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五三)

“於”之前出现的修饰语搭配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介词“於”的修饰语中,副词占了绝大多数,并且,有修饰语的“於”字结构均出现在动词之前,作状语。

三、用介词“於”构成的句子

(一)介词“於”的主语和宾语都出现

1.N1於N2VP

例:

[1]我於蘄州黃梅縣東馮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

[2]我於彼聽見大師勸道俗,但持金剛經一卷,即得見性,直了成佛。(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

[3]五祖忽於一日喚門人盡來。(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四)

[4]不知向後有數百人來,欲擬頭惠能奪於法。(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一)

[5]維摩經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七)

[6]大師先天元年於新州國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別。(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四八)

2.N1於N2N3VP

例:

[1]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六)

[2]將此顿教法門,於同見同行,发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受持而不退者,欲入聖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二)

3.VPN1於N2

例:

[1]時有一行者,遂遣惠能於碓房,踏碓八余月。(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

[2]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問。(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七)

[3]五祖自送能於九江驛,登時便悟。(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0)

(二)介词“於”的主语不出现

1.於N2VP

例:

[1]惠能幼小,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

[2]今善知識,於自色身見自法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性上生。(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0)

[3]於外著境,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能明。(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0)

[4]用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見性成佛道。(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七)

[5]譬如大龍,若下大雨,雨於閻浮堤,如漂草葉;若下大雨,雨於大海,不增不減。(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八)

[6]聞其頓教,不假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是小根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九)

2.VP於N2

例:

[1]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求於法。(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六)

[2]儞不知大師言,生死事大,欲傳於法。(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八)

[3]世人離見,不起於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七)

[4]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於善行。(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0)

[5]莫思向前,常思於後。(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0)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N1可在V前出现,也可以在V后出现,甚至无须出现。在N1出现的“於”字结构中,Nl和V的关系与N2、N3和V的关系相当。而N2一般说来都出现,且出现于V之前的比率大。N2出现在V后时,介词“於”用于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或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对象。

四、《坛经》中含介词“於”的特殊形式

(一)介词“於”和方位名词相呼应

在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处所和引进动作或情况发生、出现的范围时,《坛经》中“於”和方位名词相呼应的形式出现多例,有如下7种:

1.“於……上”

共7例,“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均用于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处所。

[1]能於嶺上,便傳法惠順,惠順得聞,言下心開。(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一)

[2]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七)

[3]於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七)

[4]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七)

[5]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生念。(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七)

[6]即緣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七)

[7]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九)

2.“於……中”

共5例:

[1]惠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

[2]譬如其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王於江海中,將身引此水。(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八)

此2例中,介词“於”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处所,“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1]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四)

[2]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見。(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0)

[3]使六賊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一)

此3例中,介词“於”引进动作或情况发生、出现的范围,“於”所在的介宾结构均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3.“於……下”

共2例,介词“於”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处所,“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如:

[1]時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於此廊下供養。(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五)

[2]有一上座名神秀,忽於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八)

4.“於……下……上”

共1例:

[1]秀上座三更於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六)

介词“於”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处所,“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5.“於……边”

共1例:

[1]有一童,於碓房邊過,唱誦此偈。(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八)

介词“於”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处所,“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6.“於……处”

共1例:

[1]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一)

介词“於”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处所,“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7.“於……内”

共1例:

[1]五祖遂喚秀上座於堂內,問。(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七)

介词“於”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处所,“於”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二)介词“於”与其它介词连用

1.至於

句子结构为:N1VP至於N2,“至於”所在的介词结构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例:

[1]忽有一客買柴,遂令惠能送至於官店。(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二)

2.從於

句子结构为:從於N2VP,“從於”所在的介词结构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例:

[1]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於自心頓見真如本性。(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組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三0)

介词“於”在上古汉语中已存在,在敦煌本《坛经》中其用法更为复杂多变,并出现了“於”与方位名词的多种组合以及与其他介词连用的形式。这表明了介词系统在以它固有的惯性、缓慢而稳定地发展着。

我们从语法功能及意义、修饰语、句子类型、固定结构等方面,对介词“於”进行分类考察,可以得出敦煌本《坛经》中介词“於”的四个基本特征:(1)介词“於”的语法功能及意义丰富,但并不涵盖介词“於”的所有含义;(2)介词“於”之前可以有修饰语;(3)“於”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前也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后;(4)含介词“於”的结构出现了一些特殊形式。

总之,敦煌本《坛经》作为唐代非常重要的一部禅宗著作,作为中土佛教典籍中唯一一部称为“经”的著作,是中古汉语很有代表性的语料,其介词系统既有对上古汉语介词的承袭,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从中我们可窥见汉语发展或变化的某种一般规律或某种特殊规律。

[1][唐]惠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M].中华书局,1983,9,(第一版).

[2]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商务印书馆.1992,2(第一版).

[3]李婧.敦煌本《坛经》语言研究[D].2010,4.

[4]徐朝红.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D].2005,4.

[5]顾秀群.庄子介词研究[D].2011,4.

[6]王丙山.碧岩录介词研究[D].2004,4.

[7]王鸿滨.春秋左传介词研究[D].2003,4.

猜你喜欢

坛经大乘介词
苏高新大乘有一个“幸福的烦恼”
介词和介词短语
大乘G60
明清大藏经版《坛经》源流略释
大乘山下,人大代表扶贫忙
大乘佛教慈悲观的内在逻辑及其现代阐释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