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色浪漫对主流爱情观的解构——以王家卫电影为例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33期
关键词:纠葛阿飞王家卫

柴 飞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王家卫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忧郁和与生俱来的深邃。他对于黑色浪漫的表现显得游刃有余,唯美深刻。自由的剧本、张扬的叙事、无逻辑的内心独白、变形的时空都为黑色浪漫铺下绚丽的红地毯,让其在王家卫的舞台上尽情的流露。黑色浪漫,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主流的浪漫。主流的浪漫更多的是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浪漫,积极的、美好的、健康的、向上的。而黑色浪漫,则是在浪漫的基础上,对主流的爱情观进行解构,是不积极的、朦胧的、个人的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一方面是表现人际关系的疏离、隔膜,以及因个性的偏执而带来的无法沟通。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群中顾及的普遍存在的恋爱盲点以及单恋的必然。而这些,是我们在表现主流爱情观的电影中看不到的,却是在我们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的。王家卫自己曾说:“我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人与人的沟通”。在王家卫的电影中,爱情充满了矛盾。人们渴望相拥,却害怕被束缚与被伤害。而爱情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她需要人们有所取舍。本文将从黑色浪漫这个点出发,深度挖掘王家卫电影中的爱情观,看他是如何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充满灵感的目光完成对主流爱情观的精彩解构。

一、纠葛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纠葛是王家卫电影主人公的一大特色,每个人都心中有结。所以观众看每一部片子像是在进行一次次精神分析,处处在饕餮着人性最深处的情感纠葛。其中纠葛又分为外在纠葛和内在纠葛。

1.外在纠葛

所谓外在纠葛是指个人的内在世界和外面世界相处时产生的不适感。个人的发展越来越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而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又不能从这个社会中得到认可,逐渐和这个社会渐渐脱节。内心落寞,想要寻求安慰,但外在世界却无法给予,反而通过很多客观因素让个人的内心更加的落寞。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自我放逐。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可以说是对这种外在纠葛的极致发挥。发生在古城的传奇故事,但是里面的内核叙述的情感依旧是90年代钢筋水泥下的孤独、落寞。也许选择这样的荒漠更适合表现现代的情感,将人们的内心世界意象化、外在化,对于人的内心也是一种震颤。电影中说:“每个人都认为这座沙漠的后面会比这里好,但走到那里时,又觉得原来这里比较美丽。”走来走去都是一样,不能不算是一种失意与彷徨。走到哪里也不能够得到认同,走到哪里也不能找到内心的归属感。本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失望的“东邪”又受到了爱情的打击,在控诉为什么自己与这个世界这么格格不入无果之后,选择了自我毁灭,自我放逐。在这部影片中,外在世界对个人世界的压迫体现在爱情这一个点上。东邪认识了一个自己爱着却又得不到的女人,并因此苦痛终生。这种情绪,想不纠葛也难。

2.内在纠葛

所谓内在纠葛是指自己与自己较劲儿,内心充满了矛盾而无法对事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同一个事物,内心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冰火两重天,并在其中不能自拔,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么样,不断的思考,最终却因为思考无果而放弃了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随波逐流。

《阿飞正传》中的阿飞是内在纠葛的一个典型例子。从小就被生母抛弃,长大后又得到了女人们真心的爱恋。所以对待女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恨与爱。而他对于女人的引诱又抛弃,其实也是内心潜意识的爱恨交织所产生的。王家卫在电影中将这种弃婴文化和浪子心态发挥到极致。也许也只有张国荣适合这种看似残酷实则温情的寂寞了,在《阿飞正传》里的他,一个装着女人百转柔肠的男儿郎,就像一只没有脚的鸟,裹挟着纠葛,一直在飞,一生只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了的时候。

从王家卫的纠葛中我们不难发现黑色浪漫与主流浪漫的区别。主流浪漫讲求的是一种和谐,一种圆满。可能爱情道路很泥泞,但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的结局大多是两个人快快乐乐的生活下去。主流浪漫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缺少对个人内心的挖掘。只是宣扬在两个人的世界中要适当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黑色浪漫则讲求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主人公在不断地问自己各种各样的关于爱情的问题,当异性过多地渗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时,他们会本能地保持距离,通过逃避或抛弃来保护自己。在黑色浪漫中,圆满的结局几乎不存在。而这也是黑色浪漫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不圆满的结局促使人们从中思考,反省自己在浪漫中是否失去了自己,是否宁为瓦全而让玉碎。在思考中我们渐渐发现,原来黑色浪漫就是我们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只不过王家卫拿来放大化,当一些琐碎的所谓的小事被聚焦和放大之后,人们大感意外,想不到生活已在不知不觉间变得面目全非。王家卫在影片中展现的黑色浪漫,让人们正视了许多曾经被忽视的事实。

二、浪漫

王家卫的电影无疑是浪漫的,无论是台词还是男女主人公所做的事情,都带有着不同类型的黑色浪漫的气息。如果要将王家卫的电影中的浪漫分一下类别的话,共有两类。

一类是《阿飞正传》中伤感而略带颓气的浪漫。影片中,无足鸟的传说以及影片主人公旭仔短暂的爱情都充满着诗意和浪漫,但是这种浪漫确实包含着对主流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的挑衅及叛逆。但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微弱,根本就斗不过这个问题重重的大社会,所以在一次次无望的斗争中,最终选择了自我放逐式的血色浪漫。整个人生悲壮、悲惨,又值得人们反思。在理解了王家卫这层内涵的基础上,再看看那一句“以后你会记住,在1960年4月16日下午3点,我们曾经在一起过”,这种戏谑的求爱方式让人读的有些伤感,我们拥有的岁月似乎停留在过去的时光,而无足鸟的岁月,生在过去,死在未来。

另一类就是《重庆森林》中的后现代的反讽意味的浪漫。《重庆森林》中被大话西游戏仿的台词:“如果记忆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个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使王家卫的电影萦绕着对时光的担忧和生命无常的脆弱引发的莫名颓废和虚无。并且带有强烈的反讽意味。“跑步这么隐私的事情怎么能跑给别人看呢?”在大雨中,失恋的警察223在操场上疯狂的奔跑,发泄着自己内心的痛苦。跑步本来就有一种运动的美,再通过漂泊大雨的情境塑造,横向运动与纵向运动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非常浪漫的感觉,但这种浪漫人人都不想要,却是人人都需要这么去做,去发泄的。这其实也是在反映着这个社会的残酷,我们在外面包裹着太多太多的东西,而当我们真正把面具撕下痛痛快快的淋一场雨,跑一次步时,才能真切地感到自己的存在。人非得这样才能找到自己,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种讽刺。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活着,到底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到底想要什么,我们只是在不停地寻找,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能得到,总之一句“我曾经努力过”就可以自欺欺人了。在王家卫的影片末了,梁朝伟的回眸一笑,不知道是在嘲笑片里片外的社会,还是在浪漫的自嘲。

三、含蓄

当太多的语言藏于心,最华丽的倾述就是沉默。黄爱玲说:“王家卫电影世界里的人物,举手投足皆寂寞。”①沉默的王家卫用他的镜头呈现出一场场内心丰富的情景,幻化出一句句“字字背后有千斤”的台词。含蓄之美,高贵的消极,乃大美。而同样是大美,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1.人物关系中的含蓄美

王家卫的电影似乎玩的就是暧昧。人物关系从没有板上钉钉地确立过。总是在人们不断的相逢又错过,错过又相逢中展开一段段感情。这种人物关系的不确定性不仅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让观众在思考,主人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这又是何苦。而在这样的思考中,爱情的真谛和影片的含蓄美,淌入了人们的心扉。

《花样年华》就是一部人物关系含蓄美的典型。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in zhe mood for love》,翻译过来就是爱在月光中。美得如此诗意,又如此准确。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苏丽珍和周慕云,两个华美的身影,在寂静舒缓的镜头中踱来踱去,像是一部锦衣夜行的时装大片。双方配偶的关系、邻里的闲言碎语,尽管这些在影片中都不可或缺,但他们的生活好像是与环境毫无关系,影片对于邻里关系,两人各自的其他生活也没有过多的交代,只是将镜头多次对准在昏暗的甬道里擦肩而过的两个人,或许之间的距离只有王家卫式的0.01公分,苏丽珍微笑,有点忧伤韵味的表情;周慕云也微笑,闪烁着暧昧的眼神。其实各自内心已是潮水翻涌了。即使后来苏丽珍伏在周慕云肩上哭了,也只是“发乎情,止于礼”。《花样年华》中有太多的秘密,是被背叛与背叛的破碎、凌乱和分离,是两个人相爱却又不能说的秘密,是偷偷等着、接着电话的秘密,是背负着配偶背叛的阴影的秘密,是一个关于不该发生而发生的婚外情的秘密等等。最后,所有秘密的迸发,在于周慕云对苏丽珍的一句呢喃:“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对于这部电影很多人觉得,痛痛快快的多好,这样是何必呢,但人们没有想到,如果痛快了,那么电影的韵味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就无法展现。

“电影里,很多时候真的高潮来自与声音后的沉默。沉默是空间的经验。”②这句话像是为《花样年华》而生的。

2.故事情节的含蓄美

王家卫的电影尽管韵味十足,但总是给人一种不好好叙事的感觉。本来一件可以说得很清楚的情节,在王家卫的镜头里,显得那么的扑朔迷离,不断地加入新人物,又不断地让新旧人物发生着关系,跳来跳去。但是奇怪的是,你虽然一开始看不懂,但是并不觉得不舒服,只是感到有些朦胧。当再次欣赏影片时,不得不赞叹王家卫的情节处理的巧妙。就像是在咀嚼馒头,越嚼越觉得香甜。

以《2046》为例。它可以看做是《花样年华》的续,续的不仅仅是情节,续的是整个的基调还有那高贵的静默,只是多了些虚幻和迷离的感觉。而就是这虚幻和迷离,让影片变得更加晦涩难懂,仿佛是王家卫的一部爱情科幻片。《2046》的情节比花样年华要复杂,这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围绕着周慕云在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情感。这部影片应该算是周慕云的希望,巩俐、刘嘉玲和王菲轮番出场,但最终还是归于一场沉默。《2046》中的周慕云比《花样年华》中的他嘴贫了一些,但只是在一些不痛不痒的事情上,在真正的情感面前,在自己真正要表达的思想面前,又一次的,选择了沉默。我想,正因为沉默,才会渲染出情绪的张力,此时无声胜有声。除了沉默,还因为情节的含蓄迷离,让影片的主题变得多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含蓄是对命运一种无言的抗议,对主流文化一次润物细无声的解构,也是对真实人生的直面展现。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被问及为何总保持沉默时,他说:“为什么,就为了使你们喋喋不休。”王家卫亦是如此,他让观众变为了考古学家、心理分析家,从他那无法自拔而又美丽绝伦的情绪碎片中茫茫然追寻自己的诠释,这也是王家卫不能让观众遗忘的地方。而我们的主流爱情电影都是将“我爱你”三个字经常挂在嘴边,动不动就拥抱或者当众示爱。当我们手捧爆米花狂躁不安地看完那些所谓激动人心的主流热恋时,回过头来,静静的品味王家卫电影,发现爱情原来可以如此安静而令人心碎。当众人喧嚣时,王家卫高贵的静穆不仅完成了对主流的解构,更完成了观众对爱情的真实面目的重构。

四、遗憾

王家卫的每一部电影都有或多或少的遗憾,似乎遗憾二字成为了他电影的一个结尾模式之一。不知道是不是看厌了主流爱情电影中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结局,所以要用这种维纳斯式的结尾给观众以新的体验,更好地丰富电影和看电影的人。我们常说遗憾之美,就是说原本可以很好的事情,却由于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不那么圆满,但在这不圆满中又蕴含着美感。《阿飞正传》中的阿飞找到了生母,但生母拒而不见;《堕落天使》中的杀手与经纪人之恋,最终以错爱(交错的爱)告吹;《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和苏丽珍,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2046》里的周慕云,依旧单身;《东邪西毒》里的北丐,为了正义而杀人,最终却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连《旺角卡门》这样走商业路线的电影,最不王家卫的王家卫电影,最后还是以悲剧结尾。也许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重庆森林》中男女主角的又一次见面,给观众留下了悬念,但还是没有道破他们未来中会怎样。总之,说王家卫电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是有很多依据的,而这些依据,也的的确确对主流爱情观产生了彻底的颠覆、解构。思来想去,觉得可以把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之所以遗憾而告终的原因归结为这四个字:说不出口。

那为什么会说不出口呢,王家卫的人物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拒绝。拒绝群体性的生活方式,拒绝承认个体的孤独,拒绝的原因是害怕被拒绝,人物徘徊在繁荣虚浮的生活中,无论是杀手、阿飞,还是空姐、警察,都是那么疏离、流动和封闭。因为拒绝,相互的拒绝,使得原本的爱慕变成了一场拉锯战,谁都不肯先开口,又都沉默,最终,只好“一个人去了新加坡”了。

但在这里要强调一点,王家卫电影中有遗憾的色彩,这也属于黑色浪漫的一部分,但王家卫的电影并没有毁灭的因素。他是绝望的作者,但他不是毁灭的终结者。有时影片充满了绝望,但在绝望至深之处你又隐隐约约地发现了诗意的希望,就是这一点点的希望,支撑着片里片外的人,也感动着片里片外的人。像《阿飞正传》,一个阿飞(张国荣)倒下去,另一个阿飞(梁朝伟)站起来。借着这种时间和生命的双重延续,我们才体会到“活下来是乐观的”。王家卫,用墨镜渲染过的镜头拍出的黑色浪漫,充满着遗憾,却又是真正的艺术。

结语

王家卫曾在评述自己电影《花样年华》时说:“法国导演戈达尔讲过一句话,他说每部电影是第一个梦,也是最后一个梦。把每一部电影都作为最后一个梦来实现。把手头的戏弄好,将来不要后悔,那就是那段时间可以做得最好的片子。”对于这些王家卫的一个个的梦,一个个充满着黑色浪漫的迷幻情思,不仅仅值得我们去观赏,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体会。在对主流文化不断的解构与重构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真实,一种诗意,一种大美。

大美不言,浪漫永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王家卫式的故事,不妨带上墨镜,钻进并不主流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树洞,用心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注释:

①潘国灵、李照兴主编.王家卫的映画世界.香港三联书店,2004:242.

②电影阅读美学.论及前卫电影的抽象性.台北书林,2004:13.

[1]潘国灵,李照兴主编.王家卫的映画世界[M].香港三联书店,2004.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杰姆逊,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梁明,李力.电影色彩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6]石竹青.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简政珍.电影阅读美学[M].台北书林,2004.

猜你喜欢

纠葛阿飞王家卫
阿飞夸人
一场蓄意已久的爱情“阳谋”
阿飞的奇遇
王家卫:墨镜背后有故事
胶着With PVC
王家卫获颁卢米埃尔奖
王家卫携新书做客美国电影艺术学会
生命的叙写:《厚土》民俗纠葛情节的艺术展现
一只叫企鹅的猫
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