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语义分析信息库的“来”用法研究

2012-08-15李安然

文教资料 2012年33期
关键词:趋向义项谓语

李安然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现代汉语中“来”字的使用频率极高,词类及句法用法非常丰富。关于“来”已有许多相关论述,如马庆株(1997)认为,“来、去”是汉语表现主观范畴的方式之一,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决定了对“来、去”的选择。鲁晓琨(2006)对“来”作焦点标记的用法进行阐述,并与焦点标记“是”进行了对比。陈抒(2010)从句法角度考察“来”作为代动词的各种搭配情况。张士超(2011)对“来”形成复合趋向动词的语义进行了深入研究,统计出了每种用法的出现频率。但目前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对“来”的某个特定用法的分析,全面归纳“来”各类用法的论述并不多。同时,此类研究大多停留在语法范畴,对于语义和语用缺乏详细的分析。

本文基于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深度语义分析信息库》2中“小学语文课本语义词类信息库”,对“来”在不同语义和句法结构中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与举例,较之一般采用的随机举例法更加系统详尽。在《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原始语料库》(131,787汉字,以下简称“小学课文”)中,“来”字共出现910次,其中单独成词794次,作为双/多音节词的词素出现116次。本文主要研究单独成词的情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八百词》,“来”的用法主要包括三类:1.谓语动词;2.关联动词;3.助词。

1.“来”的谓语动词用法

谓语动词“来”主要有:①从别处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②(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③做某个动作(代替更具体的动词);④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⑤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表示来做某事;⑥跟“得/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

1.1 陈述类动词“来”

1.1.1 实意动词“来1”

义项①、②都可独立表示施事者的动作,在句法范畴中多充当动作核。但①偏重于施事者实际意义上的位移(语料中共136例,频率17.3%),而②则倾向于非实际位移的靠近(共18例,频率2.3%),属①的引申用法。 “来1”可独立充当谓语,有时可以加带宾语甚至补语:

(1)小弟弟,你从哪里[来]?

(2)[来]岛上的人很多。

(3)吴王[来]了兴趣。

(4)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

例1中“来1”独立充当谓语,而例2中“来1”之后则加带宾语形成了动宾短语,表示位置移动的目的地。此时“来1”前多可加上“从”引导的介词短语,表示位移起点。例3属于“兴趣来了”的倒装用法,又由于此处的“来1”带有引申的“出现、引起”义,所以所带宾语是非处所名词。例4中,“来1”带了“得”引导的补语,但其本身仍充当谓语成分。

1.1.2 代动词“来2”

将义项③分开讨论是因为它用法特殊,人们对其理解也有较大分歧。《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新华字典》都认为“来2”替代了其他动词,但《现代汉语八百词》则将它划入义项①。笔者认为,“来2”一般并不表示实际位移或引申义“发生”,所以本文采纳多数词典的判断,认为“来2”起替代作用(依然主要充当动作核)。比如“来一壶酒”,“来2”替代了“打”或“要”使用;而“来一场篮球比赛”中,替代了“进行”出现。

赵元任先生沿用英语中“动词性替代”语法现象中“代动词”定义,称汉语中可代替其他动词词组的词为代动词,同时认为“汉语中最常用的代动词是‘来’……‘来’这用法已经一般化,可以替代任何动词。”在此我们采纳赵元任先生的说法,称“来2”为代动词。

小学课文中“来2”仅3例,但对信息处理而言,要想使计算机准确领会句子含义,“来2”必须作为重点进行分析,本节除小学课文外,还援引了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以便举例。

(1)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

(2)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3)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

(4)不是有手榴弹吗,给何顺脑袋[来]一下。

“接着来的是桃花”中“来2”替代了“开放”;“让我来”中,“来2”则替代了“做”;“来一张”中“来2”可以还原为“买”;“来一下”的“来2”可以理解成“敲”。

“来2”不但可以代替的词很广泛,在句式结构中也非常灵活。既可带宾语(如名词性宾语:“来一壶酒”;动词性宾语:“来个了断”;还可直接用数量词代替宾语,如例3),也可单用(例2)。有时可以带补语(例4)或者是和状语共现。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例3、4中“来2”后所带的均为数量短语,却不能混为一谈,例3中为名量短语,之后省略了实际意义上的宾语成分,短语修饰被省略的宾语;而例4中为动量短语,修饰的是“来2”本身。

1.2 描述类动词“来”

1.2.1 单音节动词+“来3”

义项④中“来3”附着在另一动词后(多为单音节词,许多常用搭配已被看做双音节动词)形成述补结构。“来3”并不表示施事者的具体动作,而仅表示前行动词的运动方向。如:

(1)父母为她请[来]盲哑学校的萨勒老师。

(2)许多小鸟飞[来]了,都在这儿住下了。

(3)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小学课文中此种用法出现了446次,占“来”总现次数的57.4%,可见其使用之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与“来3”搭配形成述补结构,其前行动词一般有以下几类:

(1)表示非说话者动作的、本身没有明确的趋向性的部分动词,和“来3”搭配后获得趋向性,表示动作趋向说话者的方向,例如:买、带、派、换、请、喊、要、醒等等(例1)。

(2)本身即具有动作趋向性,但趋向方向不明确的动词,和“来3”搭配后获得明确的趋向方向,如:飞、跑、进、飘、扑、投、涌、追、滚、游等等(例2)。

(3)部分感知词,本身不具有趋向性,和“来3”搭配后体现思维中的抽象趋向,如:想/读/听(起来)等,尽管这些感知词大多是和“起来”、“过来”、“下来”等复合趋向动词连用,但总的来说仍属于“来3”的范畴(例3)。但此用法只能和固定的几个心理动词搭配。

搭配形式(1)语料中共出现187次,占“单音节动词+来3”出现次数的41.9%;搭配形式(2)共出现249次,频率为55.8%;搭配形式(3)仅出现10次,频率为2.2%

1.2.2 连谓结构中的“来3”

“来3”作为趋向动词还经常出现在连谓结构中(义项⑤,共50例,频率6.3%)。 如“我们贺喜来了”,既表示“我们贺喜”,也表示“我们来了”。二者都是“我们”的谓语,之间没有关联词或主次关系。其中作为连谓结构后项出现8次,占连谓结构总次数的16%,如:

(1)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2)一定是小鸟的妈妈找孩子[来]了。

(3)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

例1和“我们贺喜来了”结构相同,后两例则形成“动宾短语+来3”的结构(共5例),但实质上与例1并无太大的区别。此时“来3”与之前的一个或几个谓语成分构成连谓关系,句式比较固定且单一,在小学课文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日常用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结构。

“来3”作为前项的句式比作为后项更加灵活丰富(共42例,占连谓结构的84%),如:

(1)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

(2)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

(3)等到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

例1是“来3+动词”的连谓结构。此处的动词既可以是双音节词,也可以是单音节词,还可以是动词的重叠形式(共20例)。例2是“来3+动宾短语”结构,其可用的动词同上,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共18例)。例3则先由“来3+宾语”构成动宾短语,再与其后并列的谓语成分形成连谓,宾语多为空间词,但动词依然比较灵活(共4例)。

此外,“来3”作为连谓结构的前项有时还可与多个动词或动宾短语并列出现(如:“[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但此结构使用规范和与一个谓语并列时相近,此处不再详细阐述。

1.3 “V得来4”结构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V得来4”结构的介绍为: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这是一种较固定的构式,“来4”表示施事者的能力,接近能愿动词。但使用范围狭窄,多为口语,小学课文中仅1例,此处亦不详述。

2.“来”的关联动词用法

此外,“来”还有如下两个义项:①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②用在动词(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后者是目的。

对于这一类用法,语义分析信息库词类范畴中将之判定为关联词,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目的。需要特别注意,本文的“关联词”并非传统语法中的介词或连词,因为尽管此处“来”已经语法化,其动作或趋向义也已被虚化,但未完全丧失词汇语义(尤其在语用平面),不只表示简单的介引或连接,仍属于动词。同时,还要明确关联词“来”描述类动词“来”的区别。虽然此处“来”后也紧跟着出现了动词或动词结构,但其本身无趋向义,不能单独与主语构成主谓关系,删去后对句义影响不大,所以不属连谓句式,不可与趋向动词混为一谈。

2.1 “施事+‘来5’+V”结构

“来5”紧跟施事者后,表示事情尚未发生但即将发生的状态(12例,频率1.5%),如:

(1)我们[来]背诗好吗?

(2)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

“来5”句式结构为“名/代词+来+动词/动宾短语”,其中名/代词除主语外还可以是兼语(例2,共2例)。表示前行成分与其后动词的施受关系,排除其他施事者完成的可能。

这里还要注意“来5”和“来2”的区别。 “来5”后所引导的动词结构一般之前已经出现过,如“这事儿我已经谈妥,不用再麻烦你来”中,“来5”之后省略了“谈”,而并非是用“来5”代替“谈”。笔者认为可行区分方法是,当原动词还原后“来2”必须删去,比如“接着来的是桃花”不能说成“接着来开放的是桃花”;但“来5”即使被省略的动词还原,句子依然成立,如“不用再麻烦你来(谈)”。 鲁晓琨(2006)认为“来5”充当了一个焦点标记,强调了说话者希望听话者注意的部分,其区分“来2”和“来5”的方法与本文亦基本相同。

2.2 “非施事+‘来6’+V”结构

现代汉语中义项②用法较普遍,小学课文中出现31次,占“来”总现次数的3.9%,如:

(1)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2)兴趣爱好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的。

(3)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以及寻找地下的矿藏。

“来6”既可出现在由“用、以、通过、根据、按照”等介词构成的介词短语状语后(例1、2,共18例),也可出现在动词短语状语之(例3,共13例)。且“来6”后不但可以使用短语来陈述目的,也可以仅仅使用一个动词来表示(例2)。“来6”在这里的作用都是强调目的由施事产生,属于关联词。与“来6”相同地,“去”也可以表示类似的关联意义。

3.“来”的助构用法

起助构作用的“来”有三个义项:①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②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或估量;③用在“十、百、千”等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义项①、②中“来”不影响句意表达,为语气词。义项③中的“来”作为一个数量缀使用,表示概数,为数词。

3.1 衬音助词“来7”

“来7”无任何实际含义,去掉后对于语义表达无影响,称为衬音助词,主要是为了调整音节、舒缓语势,或仅为在诗歌中补齐字数。比如“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等等,基本出现在诗歌或口语中,现代汉语已经非常少见(小学课文中亦没有出现)。

3.2 插入语助词“来8”

“来8”尽管在词类范畴中同属语气词,但却有其一定的句法意义。比如如下一组例句:

(1)这样一[来],两族的关系更融洽了。

(2)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3)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4)想[来]咱们的生活遭遇适宜用小说表现。

上述句子中“来8”无实意,但删去后会使句子失去完整性。由于使用范围广,其中很多结构,如“这样一来”、“由此看来”、“对……来说”已渐渐转化成固定短语进入书面语或口语中。“来8”搭配格式灵活,在语料中分布广泛,共出现22次,占“来”总现次数的2.8%。

3.3 句末语气词“来9”

除以上几种情况外,“来”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语气词用法(共47例,频率5.9%):

(1)望着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2)她们发誓偏要闯出一条路[来]。

“来9”基本出现在句末,多是复合趋向动词拆分的结果,除表示语义舒缓和停顿外还隐含了动作的趋向或延续性。如“思念起故乡来”其实是“对故乡思念起来”,“闯出一条路来”其实是“闯一条路出来”等。由于在复合趋向动词中,“起”、“出”、“过”等词素已表达了大部分词义,使“来9”被单独置于句末时,即使删去也不影响词义表达,成为语气词。

3.4 数词“来10”

数词“来10”可以表示概数(如时间、数量、长度、距离等,共4例),比如:

(1)整群天鹅,大约百[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

(2)湖里有十[来]枝荷花。

“来10”作为数量缀,表示估算的涵义,即说话者并不能确定所描述事物的具体量,而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范围。“来10”既可以直接在数词之后使用,又可以出现在部分量词后。

4.“来”的其他用法

小学课文中“来”另有两种用法。一是表时间跨越性,如“千百年[来11]”,“来11”实际上是“以来”的省略形式。此处也属单独成词(共4例)。二是“来1”作为呼吆喝语,表“过来”义,语义上同“来1”,但有祈使性。如:(洪教头)喝道:“[来]!来!”(共3例)。

5.结论

综上,“来”单独成词的用法如下:1.动词,又分为陈述类(有代动词用法)和描述类两种。2.关联词,一是强调某一动作由一特定施事者来完成,二是作为焦点标记。3.助词,分为语气词和约量概括词缀两种。4.“以来”的省略形式。5.祈使性吆喝语。

[1]陈抒.现代汉语中的代动词“来”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鲁晓琨.焦点标记“来”[J].世界汉语教学,2006,2.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4]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

[5]马庆株.“V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J].语文研究,1997,3.

[6]张士超.基于语料库的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认知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趋向义项谓语
非谓语动词
实用趋向
非谓语动词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非谓语动词题不难答 石娟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非谓语动词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