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启示及运用
2012-08-15高玉梅
高玉梅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221000)
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启示及运用
高玉梅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221000)
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阐述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启示,并提出了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施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启示教育创新
主体间性是在20世纪哲学中出现的、用以建构交往理论范式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质,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主体间性还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定势,形成了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关系思维的变革,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主体交往互动理念的完善,提出了主体间性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途径,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人性角色的提升,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独立的定位尝试和启示,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维视角的变化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对象性、主体性教育。在此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政治目标和任务而“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用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是社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进程中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不同于过去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优势源自知识、创新的持续学习,掌握最新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的不断吸取、创新和应用将成为个体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育现代化成为历史的必然,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思想就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学会生存—终身教育—自我教育—学会学习。这一基本逻辑关系的精髓就是发展“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它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定位于受教育者,这种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在使受教育者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培养全面素质,学会学习,在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终身学习,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对科学知识的要求和复杂的社会变化,学会生存。现代教育就是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开拓创新的学习主体。教育的过程是人类自身主体再生产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这样的学习主体,这正是接受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结合点,通过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独立自主地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能动地掌握知识、完善自身,使施教与接受两个过程有机地融合,产生整体的育人效应。
美国教育家柯罗韦尔说过:“教育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2]传统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都是想给予知识,恨不得一下子统统给予,给予的越多,自己越欣慰;反之,则感到沮丧、失落、迷惘。然而这就造成我们的教育与日常生活之间似乎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思维模式。所以,教育应该与生活有机结合,我们不仅需要课堂教育,也需要接触学生的生活,随时随地地进行思想教育。胡锦涛同志曾指出:“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广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象、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是大学生的德才识学,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为起点和落脚点。主体间性强调生存主体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交互关系,积极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与协作关系,其“主体间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关系思维,是人化思维,其最根本特征是非对象化。在这种思维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级主体互为主体,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中,处于一种“人际关系”中,在地位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中,彼此相互承认、理解与接纳,从分离的状态走向统一。思维视角的变化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也对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交往互动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主体间的互动交往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互动交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作为“人”的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根本、联系最密切的两个因素。另一方面,指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往。马卡连柯关于集体教育每一个成员的思想,柯尔伯格关于“公正团体”的试验,实际揭示了交往互动关系对每一个成员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独白式”、“唯我式”的教育方式不可能生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单子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现实关系同相互尊重、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理想状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受教育者的话语还未能全面步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话语系统之中,受教育者亚文化仍然是教育者职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外在附设,结果,教育者就成为纪律的维护者、行为的裁判者和道德标准的发言者”[4],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包括了两种统一的关系:一种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另一种关系是‘主体—客体’的关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把教育的中介即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从而与其构成‘主体—客体’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和政治教育”。它的突出特征是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来促进双方思想品德的提升。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称为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双向、动态结构,其中两个主体是指师生,客体是作为师生共同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知识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人格的敬仰,不是物的机械运动,人与物的作用;是平等、双向、主动、自由和共有的,不是霸道、单向、被动、强制和占有的”。实际上,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被教育者不能简单地被当做认知和对待的对象。
三、人性角色的提升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更广的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中最基本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性质,决定其他各要素的产生与发展。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已经打破了客体处于被动、依附、被灌输的状态,也脱离了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束缚。而是形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双向的互动过程。而这一活动若要达到预期的高效性,就要使得主体的主导地位建立在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形成主体互动的教学相长关系。在主体发挥主导性的同时,也要引发客体发挥主导性。具有主导性的主体应全面客观地认识客体,科学运用教育介体,创新教育方法,并主动适应、改造教育环境。这样就会使得客体与主体平等互动,并对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得以实现。这样就形成了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双向互动、主导与主动以及互相转化的关系。就像马克思曾经对未来社会做过的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所谓“人性角色的提升”正是基于此。这种“主体间性”把受教育者看成与教育者平等的另一个主体,立足点是个体的主体性,关注个体的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因而给予了受教育者以前所未有的关注,赋予他们以突出的主体地位。
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平台
教育模式是人们对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的集合体系,其特点主要是体现出一定的程式。主体间性哲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规定将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更。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存在着可以真诚交流的、可以求同存异的两个主体,不存在具有先在的高下之分的不同主体。主体间性理论中的“主体”,一方面超越了主体任何一方,是独立的、完整的自我;另一方面包容了双方相互交集的部分,即“公共主体”或“交往主体”,是主体的自我突破,并由“自我”走向“他我”,与其构成交互主体,或互为主客体的一种存在关系。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它贯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存在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各种关系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更进一步地说,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常常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相互关系模式。
其一,在教育目标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将着力塑造人性丰满、人格完善、具备民主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二,在教育方法上,其剔除单向注入的“非人性化”灌输式教育方法,从独白走向对话,使教育活动在交往实践中形成整体的、动态的“人与人主体间灵与肉的交流活动”[6],在主流思想的引领中、日常生活的互动中以“知情意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三,在教育内容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体现出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建构性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的关系。总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有极大启示,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与理论化指导,并将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检验与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S.克罗韦尔著.思维的新方式:未来的挑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3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6:515.
[4]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649.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