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常见的误区及其解决办法
2012-08-15唐瑶
唐 瑶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江苏 常州 213000)
一、引言
在各门艺术中,音乐是最能直接打动人内心情感的。人们熟悉的音乐演唱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和原生态唱法,笔者研究的是美声唱法。在美声唱法演唱的表演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注意到和没注意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我们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甚至会让一些很好的美声唱法苗子过早枯萎导致艺术生命的终结。
我们要在演唱的过程中科学地进行声乐训练,及时注意并解决演唱中所产生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来切身的体会和研究,尽可能地阐释,希望能够与美声唱法演唱者商榷共勉。
二、发声行气时常见的误区及解决办法
(一)关于气息运用。气息并不是越深越好,越饱满越好。有的歌唱者只注意到所谓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在吸气时应两肋扩张、横隔膜下沉、将气息深达小腹而忽略肩胸的松弛、喉咽腔的松开、气息吸入量的适度等问题。下面笔者借鉴澳洲的亚历山大技法 (以脊柱为轴心舒展和放松肌肉群)分别揭示各种错误及后果。
呼吸——内在原因和目的:学生在发声时比较容易只注意到声音的状态而忽视情感的加入,这时声音就显得比较“干”,尤其是在高音区就容易形成“喊”的状态,这时教师就自然会提出呼吸的支持作用。实际上有一句话是声乐学习中最重要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情感引导发出声音,声音和情感共存。实际上不仅是呼吸的问题,有许多老师提到的起音通气、高音吸气等方法也是一种情绪状态的形容,只要找到那种情绪就可以发出声音,而情绪状态的前提就是用“情”发出声音,这样的发声就不用练习呼吸了。
呼吸需要有弹性:当完成下肋两侧扩张、小腹微向内收的呼吸动作后,腹部“不能有任何僵硬或不舒服的感觉而只是具有有弹性的柔韧的坚定”。而且“在演唱者开始歌唱的时候,就把横膈膜、肋骨及呼吸机能的一切动作,全都置之度外”。呼吸吸得过满,腹部肌肉过分僵硬、缺乏弹性等弊病,必然会导致喉部肌肉紧张、僵硬。
总之,注意呼吸的自然、顺畅,不要过于寻求气息的强力支持,只要感觉到呼吸时有肌肉紧张或憋气的感觉就不对。我们吸入体内的除了气息之外还有维持生命和深情表演所需要的大量能量,如果说连吸一口气都觉得很累的话,那么轻松的演唱必将成为笑话。
(二)关于打开口腔。口腔绝不是开得越大越好。开喉咙的练习——内在原因和目的:学生在发声过程中极易出现追求声音状态的现象,这种追求的结果使口腔的咬字状态不正常,肌肉紧张,张不开嘴,咬不住字,使声音变得挤压。而打开喉咙的目的就是使肌肉放松,取得正常发音的效果。实际上只要练习正常的口腔咬字,就可以取得和打开喉咙一样的效果。
关于喉头的稳定:喉头绝不是越往下越好、越静止越好,而应该随音区的变化而松弛地变化。在音高发生变化时,演唱者喉头容易出现下压和僵持的现象,这样的声音让观众听起来觉得声音很僵硬,感觉演唱者唱得很累,甚至连字的发音都不准了。喉头的稳定不是靠低头演唱,把喉头压到下面的,而是应该运用气息,打开上腭,让喉头自觉地、松弛地放好演唱。同时还要注意用说话的感觉唱,口腔一定要自然,不要过分找“打开喉咙”的感觉,不要寻求所谓的美声发声方式和声音感觉,自然地唱,这样才能发出漂亮的声音。
(三)关于共鸣腔。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共鸣可把声音扩大和美化,同时共鸣还决定音色的效果。特别是音色的不同变化,共鸣是重要的条件,有时几乎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起作用:头腔共鸣是打开鼻咽腔时所产生的共鸣,唱歌的主要声道是喉咽部,这条声道畅通了,声音就会明亮、集中;有了共鸣,靠前也就有了。美声唱法更强调整体共鸣、充分共鸣,讲究宽、洪、粗、大和听清字的基础上的器乐化。共鸣焦点是充分发挥鼻腔(头腔)、咽腔和胸腔及口腔的共鸣腔体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以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的发声方法,这就使得声音上下贯通统一。
歌唱中通常把人声分为三个声区,即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同样在这三个声区中运用共鸣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中、低音区要带入高声区的共鸣色彩,这样也可以为进入高声区进行准备,那么,在高声区同样也要加入中、低声区的共鸣色彩,这样可以使高声区更加坚实,从而使声区得到统一。但是往往有延长者过于追求共鸣,导致口腔和下巴过于紧,当然音色也就不美了。
当然,共鸣运用的时候要注意调节与交替。一般说来,高音区以头腔共鸣为主,中音区以口腔共鸣为主,低音区以胸腔共鸣为主。歌唱中,三个共鸣腔往往配合着使用。在对语言的美化方面,胸腔、口咽腔共鸣的作用虽然不如鼻腔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在整个歌唱表演中对调节音色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他们于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使歌唱表现更为生动、风格色彩更为鲜明。这样的例子在戏曲、曲艺、民歌中比比皆是。歌唱中也是如此,总之,根据歌曲内容和风格的需要,各共鸣腔可做变化调节,这样可以获得不同的共鸣效果。在表现歌曲不同的内容、突出歌曲不同的风格和韵味时,这种调节是非常有效的。
(四)关于音色。最好的歌唱状态,从低音到高音,音色应是统一的,不能在中声音区是一个音色而到高声区变成另一个音色。而演唱中从低音到高音音色之所以发生改变,是到换声点时发音方法发生了改变,就会导致音色的改变。实际上,这是一个心理障碍,是对唱高音的心理恐惧造成的。声带紧,音色就差。在演唱中可采取高音低唱,思想上放松不考虑换声点的方法,问题会自然解决。
美声演唱中所需要的音色,并不是越明亮越好,也不是越厚越圆越好。理想的音色,应是历代美声学派大师所提倡的“又明又暗”。所谓的“暗”,实际是母音变暗,母音变圆(即唱a时带点o等),这样的母音变形就可以使声音变得更为圆润、宽厚,可以使声音避免因过分明亮靠前而变得刚硬、尖锐、刺激,并使声音具有天鹅绒般的柔和感觉而仍不失其明亮。
三、声乐学术语言的误区
(一)歌唱发声练习的起音。发声练习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如何起第一个音的问题,我们称它为歌唱时的 “起音”或“起声”。歌唱的起声可分为激起声、软起声、舒起声。
1.激起声
激起声是当吸气完毕后,胸腔保持不动,声带先自然闭合,再以恰当的气息冲击声带使之振动发声,这样发出来的声音结实有力。有些演唱者会错误地运用激起声,往往在第一起音用气过多,导致后面没有气息支撑。
我们在发声训练如顿音、跳音的练习中要经常使用,也可用这种方法纠正声带漏气的毛病,此时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急吸急呼。例如:《我的太阳》这首歌的开头:“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的起音就是激起音。吸气完毕之后,通过气息冲击声带来发出坚实有力的声音。
2.软起声
软起声是声带在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这种方法气息的冲击力比“激起声”要柔和,发出的声音比较平稳、舒展。发声训练中常常在练连音和长音中采用,同时也用“软起声”的发音方法纠正喉音的毛病,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缓吸缓呼法。
3.舒起声
舒起声是声门先开,气息再振动声带,它的特点是先出气而后发声,像叹气一样。在劳动号子中,常常用到这种起声法。在发声训练中,这种方法可用来纠正声音过于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较多,较口语化。总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饱满,全身协调,根据不同类型的练声曲例来确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过强,以舒适的mf或mp音量为合适。
(二)轻机能。技巧的正确运用:从生理上讲,环甲肌的收缩促使甲状软骨前摆,使声带拉长变薄,易于歌者发出高音,这就是“轻机能”技巧,与“头声区”理论相对应。美国20世纪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威廉·范纳德深入研究了声带机能后,提出声区的形成源于声带振动方式。他指出:声带的两种机能(即轻机能和重机能)是造成人声声区的根本原因,以短、窄、薄状态振动发声的称为“轻机能”。“轻机能”技巧在美声唱法中运用和发展得比较成熟。意大利美声唱法在声音的品质上具有特殊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声音纯净、集中、松弛、圆润、明亮、优美,而且要求声音具有很丰富的泛音共鸣,并在丰满的泛音中透出明亮的高频“亮芯”,这样整个声音听起来有一种离声带很远的竖立感,因此声音显得格外宽广和壮丽。美声要求声音能在相当宽的音域里灵活自如地转换,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快能慢、能连能断、能重能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声音的弱。往往有很多演唱者会夸张地运用轻机能,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从声学的角度看,“轻机能”技巧的正确运用就是为了使声音在音色、音量、音高、音长上达到以上要求。
四、结语
正确的歌唱方法的本质就是意识对人体的指挥艺术。理论是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论证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可行性的,但是对歌唱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歌唱与其说是生理过程,不过说是思维过程”。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要注意各个阶段的误区,从而很好地改正,走出误区。
[1] 张俊.声乐基础理论与教学曲目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
[2]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5] 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