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 读 议 “语 文” 的 本 体 意 义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1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本体言语

李 婷

(江西省大余县教研室,江西 大余 341500)

很多语文教师常常扪心自问:“语文究竟是什么?”我国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仅仅是解释了语文是干什么的,“语文是什么”却迟迟没有得到正解。如果学科教学的教导者都不清楚该学科的性质,教学将会出现偏差。

笔者在对“语文”之定义模糊混淆之时偶然阅读到陈金海老师的文章《言语文化: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体》,从而对一个正思考着的难题:“语文是什么?”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义。“言语文化是语文的本体”即“言语文化”。言语文化论,是语文教育哲学上关于语文课程的本体观。作为语文教育哲学的概念表达式,它是语文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言语文化论提出之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时代、不同目的的学者,在探寻“语文是什么”问题的路上,依次得出“语言”“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工具”“人文”“文化的载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等认识(或表述),可是,因为它们都无法解释1950年以来中国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际,所以没有在事实意义上被一线语文教师认同为指导职业行为的最高纲领。

语文教师必须对所教的“语文”有较清醒的认知,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的工具性只是解释语文的作用,却没有对“语文”进行一番定义,所以语文教师在思考语文教育教学问题时不能不认清“语文是什么,即语文之本体”这个根本性问题。自“语文”课程设立以来,在语文教育学理论上,语文教师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思索“‘语文’是‘什么’?”这一问题,这实际就是寻求“语文”的本体、本质、本位,以便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一个尺度。于是,语文老师们在不清楚“语文是什么”的情况下教学语文,此种状况造成语文教育教学总是停滞不前。

笔者认为,“语文”可解释为“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语言文字”是客观具体的形式,“言语文化”是主观能动的抽象。

且先来谈谈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语文”之“语”。语言文字是一种具体的承载“语文”的形式表现,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口头化的语言,一种是书面化的文字,故合称“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等综合特色。“语言”和“文字”分别分析:口头化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应该这样说,口头化的语言是先于书面化的文字产生的,先有口头语言,后有书面文字。比如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动物骨头上的“甲骨文”,这种文字是我国远古人类通过日常口头交流后为方便记载而孕育产生的,是古人类为记载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永久的固定的“字”化了的“口头语言”。当然,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逐渐发展,语言和文字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并且渐渐形成统一的规范的语言文字体系。我国由最早的将文字“画”下来演变到如今的将文字“写”下来,由最早的各具地方特色的语言,即“方言”到如今的全国通用语言——普通话。语言文字日臻成熟完善,我国教育教学课程中的重要课程——语文,就是将这种统一规范的书面的语言文字进行普及推广的主阵地。语文课本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语言文字构成词、句、段落、章节,语文学习是从学习这些优美的文章开始的,学习课文的规律也是从字到词再到句和段落章节的理解,进而把握文章主题思想,这样才是完整的课文教学。语文的学习基础是学习语言文字,所以,学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最重要的本体之一。

再来谈谈文化。“文化”涉及面很宽广,这里指的是“语文”之“文”,即言语的文化。“言语”好理解,即如上所述的语言文字,而“文化”之定义在当今学界通行上百多项解释,说法都是各有所解,各有千秋。“文化”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各领域中,比如校园文化、美食文化、影视文化、地方文化、社区文化、服装文化、广场文化等诸多“文化”。只要具有可观可赏可开发的,都被赋予文化性。文化本来不是一种具体的对象,而是内化于人内心和思想的,并且无形之中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可以这样说,文化是来自某种事物某种环境却又反过来影响这种事物这种环境的无形力量。它可以 “教化于人”,可以促进事态积极向上发展,所以,“文化”普遍被大众所运用和喜爱。

言语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言语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成分。因为人的沟通交流是通过语言表达进行的,民族、人类的活动,无不和沟通交流有关系,由此产生的文化具有最根本性和基础性,所以言语文化是民族和人类所有文化的主心骨。言语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时代性,它是在历史进程和民族发展中凝练而成的。

我国的“语文”这门课程就是将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相互融合的课程。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快速发展,当今语文课程为不断适应社会需要不断调整语文教学内容,公众对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期望也不断提高,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一直在一边走一边摸索探寻。在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语文课程并不叫“语文”,因为教授的是历代古文,所以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此后,“语文”成为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程。由于“语文”一词定义语文课程教学历史并不久远,因此,对“语文”的内涵和本体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

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程与教学是关于言语文化的科学化活动,语文教育是指向言语智能的教化过程”一说无疑为“语文”的本体指出了一个较明确的定义方向。言语文化,是对“语言文字”的本质抽象,是对“语文课程”整体的传神描摹,是对语文教育实践的完美揭示: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的相互融合实践,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是语文的本体。

因此,有了这一正确观点为主标杆,我们下一步就是全面思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本真回归。我们应该抓住语文课程具有目标多元的特点,而语文是学习言语即我国的母语的教化过程,母语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不仅是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过程,而且是他们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和熏陶的过程。通过学习掌握语文课本里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学习规范、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文化魅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这些范文时,学习、揣摩、品味并吸收它们的语言营养同时,感受到这些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和熏陶。二者相得益彰。如果不着眼于语言的奠基,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于不顾,一味强调人文的感悟,那将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很可能会造成人文素养提高的落空。语文教学中坚持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人文熏陶的统一也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之一,语言文字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可见,语言是“纠缠”着精神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而且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合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其思想和语言是不可分的,内容和形式紧密配合,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只有把语言内涵了解得透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文化教育。[2]

教育是传承并创新文化的活动。而文化的第一载体是言语。语文教学应该是对未来社会的主体公民进行言语智能的文化的过程。语言文字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语言本身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特色。作为承载着教学“语文”任务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其任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务必先懂何谓“语文”再重装上阵教学语文课。

总而言之,用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来解读语文,认清“语文”的本体——语言文字和言语文化,对转变语文教学思路,提高语文教学课堂质量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1]陈金海.言语文化——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体.江西日报社主管主办之学术理论期刊《大江周刊》,2010,(10).

[2]高恒利.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谈叶圣陶先生有关语言训练思想.http://www.lyedu.com.cn/jiaoyan/xyuwen/200405/20040518165211.html2004-5-18.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本体言语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语言文字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