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应在文化名校工程建设中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以《湖州师范学院报》为例
2012-08-15谈铮渭
谈铮渭
(湖州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浙江 湖州 313000)
在湖州师范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中,学校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文化名校工程,把学校建成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家园。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校于2012年年初召开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制定了《湖州师范学院文化名校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学校要重点在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四方面下功夫。
高校校报作为思想宣传阵地、舆论引导先锋、人文精神家园,具备许多建设校园文化的独特优势。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全面探讨和认识校报的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明确校报在文化名校工程建设方面的科学定位,对于促进校报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服务师生,推进高校思想文化建设,加快学校改革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那么,校报如何才能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呢?我以《湖州师范学院报》为例,力求从报纸编辑学角度做一研究。
一、思想内容体现“文化报”
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在文化名校工程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把好校报的思想内容关至关重要。
(一)突出精神文化的深远引力,围绕师院精神,弘扬和谐正气。经过几代师院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湖州师院形成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和谐共进、奋发有为”的师院精神。校报要反映和宣传在师院精神引领下形成的文化建设成果,如学校特有的文化品牌:学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3次荣获省杰出志愿者团队,已成为省内有名、国内有影响的品牌;各二级学院发挥文化自主性和创造性,培育了“博雅论坛”、“生命之光”、“护士节”等文化品牌30余个,初步构建了“一院一品”的二级学院文化格局。校报还为学校的“三风”建设助力,以报道或评论的形式引导学校建设优良校风,教师建立良好教风,从而带动学生学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突出行为文化的教育意义,发掘典型人物,成就师生榜样。校报要宣传和报道文化名校工程建设中的典型个人和群体,如师德模范、大学生楷模等。在湖州师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校报已经重点宣传了三年写百余篇博文育人的商学院沈晓阳教授、“踏遍书山心未老”的理学院于少英教授、“爱无言,行无悔”的生命科学学院方新强老师等一大批师德模范,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校报还树立了一位位优秀学子的文明形象,如第42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潘美儿,“浙江骄傲”2009年度人物陈芬芳,2010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韩扬文,“感动湖州”2011年度人物赖玉娇等。在学校创业园里,校报还发掘了一批批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如创业半年赚回数十万的“个性”小伙郑友赞等。
(三)突出活动文化的思想品质,策划活动专版,引领精神成长。近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庆祝建国60周年系列活动,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并依托学生处、团委及各二级学院开展各类科技文化、艺术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校报以此为契机,先后策划了学习实践活动专版、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活动专刊等,及时报道和大力宣传这些活动及其取得的成果、经验,以及在师生员工中产生的反响。在学校召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前夕,校报3版特地策划了《菁菁校园,文化之荫——师生眼中的校园文化》的专稿,让更多的师生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也为本次会议营造浓厚氛围。通过活动专版的策划,校报既可以展示学校各单位的形象和师生的精神面貌,同时又会对师生员工起到教育的作用,也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起到了监督作用,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四)突出环境文化的人文底蕴,结合地方文化,达到以物化人。地方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是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源头,湖州师院“明体达用”校训就是“湖学”创始人胡瑗教育思想的精髓。学校继承了胡瑗的教育思想,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上师于古而用于今。在新校区环境建设过程中,湖州师院还有意识地汲取湖州地方文化的精华,以名人人名、建筑物、植物种类等为载体,将湖州的湖笔文化、书画文化、藏书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融入到校园环境文化之中。介于此,校报也将为师生展现湖州的地方文化,办好“人文湖州”专版,已收集整理了胡瑗、陈英士、徐一冰、钱玄同等一批湖州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推动地方文化进校园。
二、版面设计打造“文化版”
读者拿到报纸,往往对报纸的第一印象便是版面设计。优良的版面设计也是除了报纸的思想内容之外,吸引人眼球的重要方面。在文化名校工程建设过程中,校报的版面更应体现“文化”品位。
(一)色彩。色彩能够表达特定的感情,烘托气氛,如遇上喜庆节日或报道喜事时,往往套印红色,以表达欢乐的感情。但色彩运用过多会适得其反,一般时候,还是应该保持版面基本的色调,以塑造版面特定的风格,打造报纸的特色与个性。《湖州师范学院报》的报头以灰色线条衬托红色报名,表现大气、文静。增刊《就业创业报》的报头则运用绿色,表现了勃勃生机。版面中的色块、线条颜色的选取也将分别配合相应报头色彩,让读者感觉和谐。
(二)图片。图片是指通过摄影或者绘画所显示的形象,包括照片和绘图等。与字符相比,图片能给读者的视觉冲击更强,特别是大幅照片,是最具有强势的编排手段。因此在照片的运用上,对一些拍摄优秀的照片放大化,作为图片新闻,并可编排在报纸中间,减少了文字的繁重感,增加了版面的美感。对于一些文化味相对较浓的版面,如文学副刊,可以拍摄一些校园风景照编排其中,或增加入一些“笔墨”等文化元素,使版面显得清新、典雅。现在是个读图时代,可以增加照片的数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留白。版面如果被图文挤得满满的,就会让人感觉拥挤透不过气,自然没有美感。因此在编排版面时,不能把留下适当的空白视为浪费,而是一种有力的编排手段。编者需要适当控制稿件字数,留一些空白部分,使人感到开朗、舒畅,产生一种审美快感。
三、采编人员变身“文化人”
为了使校报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校报的采编人员必须自身具有博学、开放的文化素养,否则很难办出一份好的报纸。
(一)博学多才。校报的记者和编辑都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知识修养和职业素质。所谓政治素养,并非把报纸办成领导“传话筒”,而是既要坚定不移贯彻学校党委意图,又要贴近师生读者,把导向性、指导性、权威性和新闻性、可读性、群众性有机结合。所谓知识修养,不一定要求记者和编辑“通晓天下事”,而是起码做到不说外行话、不犯常识性错误,又能在一定深度和高度上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所谓职业素质,就是不仅要在工作上严和细,还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有一种以苦为乐的精神。
(二)开放办报。校报不仅要报道校园内发生的新闻,而且要报道国内、国际上发生的、师生热切关注的重大新闻,应该围绕校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新闻策划,下大力气开掘报道深度,拓宽报道角度,搞活报道形式。2009年,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舍己救人的事件发生后,283期 《湖州师范学院报》3版以 《用青春筑起无字丰碑——我校师生热议长江大学学生舍己救人义举》为题,整版报道师生的价值观,挖掘出本校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的先进典型,还配发了短评《救命,无需争议》,赢得了师生的好评。校报还应该动员和组织学校各单位、师生员工、校友和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办报,设置回音壁、编读往来等栏目,缩短报纸和读者的距离,让校报成为读者思想激荡、观念交流的园地。
(三)以质求胜。要彻底摆脱校报只是“内部资料”的传统观念——时而转载一些领导讲话,时而刊登一些政策文件,应该以社会专业报纸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读者能真正感受领略学校的真实风采。因此,要积极借鉴社会优秀媒体的成功经验,力求在选题、写作、内容把关等环节都做到最优,建立高效率的校报工作机制,以质量为第一抓手,实现报纸的创新。
四、师生员工烙上“文化印”
按照以上三点来办,校报将在文化名校工程建设中发挥不小的育人功能,从而使报纸的读者——师生员工身上烙上“文化印”。
(一)引领价值观。大学校园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化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对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呈现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有不少学生有拜金或者急功近利的倾向。校报作为学校舆论中心,有责任解决大学生由于多元文化交流、思想教育和社会现实反差等原因造成的价值观的困惑,正确把握社会价值导向,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
(二)引导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校报要借助“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优秀的作品”,发挥自身优势,在舆论和宣传上弘扬主旋律,守卫意识形态阵地,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倡导热爱祖国、热爱党、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和爱学习、爱劳动、勤俭节约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努力建设具有学校自身特色、格调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1]陈德喜.全面强化内涵建设 着力打造特色大学 为实现学校科学发展新目标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湖州师范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R].2009.12.
[2]周家健.坚守大学理想 共建精神家园 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在湖州师范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12.1.
[3]湖师院党办发[2011]1号文件.湖州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草案)[Z].
[4]教社政[2004]16号文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
[5]曹苇舫,金一斌.校报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
[6]刘冠群.论高校校报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河北科技大学校报》为例[D].河北大学,2008.
[7]黄瑞春.增强贴近性,加强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咸宁学院学报,2005.10: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