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文本创造性使用策略初探

2012-08-15褚凤飞

文教资料 2012年7期
关键词:人教版文本历史

褚凤飞

(嵊州市鹿山街道小砩中学,浙江 嵊州 312400)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开放型的课程,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的“繁、难、偏、旧”的格局,体现了“精简出新”,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也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进行再创造。教师的再创造能使课本上的知识真正“活”起来。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做到对教材文本的合理再创造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种对教材文本的创造性使用策略。

一、运用多种手段整合教材文本

(一)前后调整对待教材文本

可以围绕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实际,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包括对材料的前后调整、轻重的对待等。如人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的“开放与交流”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对教材进行“倒叙”处理。

第一步:出示两则材料(有关马可·波罗对泉州的描述和蕃客的墓碑在泉州的图片等)向学生提供窗口城市──泉州的图片,提问:材料与图片反映了元朝社会的哪一显著特点?这一特点还有哪些表现?

第二步:进行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特点?

在教学中,把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结合起来,用“倒叙”的方式展开教学,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本课的主题。

(二)确立主题利用教材文本

由于新课程的综合性与主题性,需要教师多方位地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为“主题”服务,从而更好地进行“主题”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主要有以下版块:总标题、导语、子标题、阅读卡、课题活动(包括课内习题和自我测评)、综合探究课。把教材资源整合成主题进行教学,主要通过问题分析、活动讨论、总结归纳等方式将教材现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言与课后习题等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如人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一课的教学,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在救亡图存的艰辛摸索中,逐渐汇入工业文明的大潮中。运用书本图片,进行以下讨论活动。

下列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文明成就。

图一:同文馆旧址;图二:“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图三:学生印发的通告

1.图一中的这个机构创办于哪一时期?与先前的学校相比,其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2.图二集中反映了当时哪一重大事件?简要概述这一事件的主要成果。

3.图三集中反映了当时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的意义?

4.对此谈谈你的感悟。

(三)趣味设计处理教材文本

趣味性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四课“头脑中的变化”一目,教材从科学思想、民主观念的传播及妇女地位的提高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以来人们精神生活发生的变化教材内容少而单薄;“精神生活变化”相对于“物质生活的变化”更显抽象化,如不顾学生的切身体验,仅依据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就可能会造成课堂中的容量偏少、氛围沉闷、内容生涩的现象,学生因缺乏新鲜感而兴趣不浓,为此对导入环节进行了这样设计:

一则征婚广告(提问:你见过的征婚广告是怎样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

[呈现]1902年《大公报》上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礼节悉照文明通例。”

[提问]注意这则征婚广告发生在时间?(1902年)征婚广告的内容和古代什么社会习俗形成鲜明对比?(呈现:缠足妇女图片和缠小足、无才便是德、聘娶按封建礼仪。)说明了什么?(清末以来,人们思想观念逐渐改变。)

此设计在补充教材的基础上,出色地完成了导入环节。效果远比教材原有的由第一课时物质生活变化引入,更具创新精神。本堂课的趣味性除靠文字材料体现外,还在教学中途的学生表演中进入高潮。

二、根据不同内容拓展教材文本

(一)抽象教材文本——形象处理

人教版第七单元第四课“头脑中的变化”一目教材中提及“受民主观念的影响,妇女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奋力挣脱几千年来的陈规陋习,它们像套在人们身上的枷锁,摆脱它们才能争取个人应有的权利。”由于这一变化发生在20世纪初,现在的学生无从知情或一知半解,这时就需要丰富的史实资料帮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变化。而仅靠教材中的两张照片显然太狭隘了,我们还需要更多能说明问题的资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此设计中我补充了丰富的视频资料:《婚放》、《女权》,通过八分钟的播放,学生对当时女性地位的改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一部分的改变,教师通过“取”视频,“舍”教材图片的处理,说明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完全可以找到比教材更好的教学素材,教学不必拘泥于教材,应依据课标充分挖掘素材,乃至选择素材。

(二)原有教材文本——联想引申

新教材在内容上很“精、简”,当教材文本提供的材料较为单一或是以例子出现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引申和展开联想。如在讲北京人的生活时,教材文本只讲了以周口店为例的北京人居住地概况,就指出他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申学生自己一天的生活情况,从而结合教材文本给定的材料联想当时北京人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并编成故事讲出来。最终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和体会当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三)探索教材文本——丰富完善

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师生共同的探索和讨论,而新教材的编排在结论上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人民当家做主》中的第三框题《守望公共家园》主题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及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针对这一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材料和问题。

小赵:“告诉你一个秘密:在这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镇政府的老李为了弟弟能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正在到处拉票,昨天,老李送给我爸爸一条毛毯,要我爸爸投他弟弟一票。”

小李:“有这事,我们去告他。”

小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我们是未成年人,别多管闲事。”

素材提出后,学生自学教材,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与素材形成认知冲突:选举时拉票是否合法,未成年人能否管这事,能不能去告他。

……

(4)村委会主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你认为选村委会主任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5)如你爸爸也竞选村委会主任,但你觉得他并不是最理想的人选,你会怎么办?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了如何使用好选举权,丰富了教材中选举权的内容。

三、立足现实素材整合教材文本

(一)关注社会热点焦点与教材文本整合

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中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理所当然地希望了解这些,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神状态积极、进取,甚至非常热烈,又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如2008年正是美国总统大选的时期,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在历史课教学进入《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的学习。于是我顺其自然,请学生提出他们对美国大选感兴趣或是想了解的问题。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是怎么回事?

美国总统选举制起源于何时?

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第几任总统?

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是谁?

……

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好是人教版 《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所能解答的,于是我提议学生自学课文,回答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具体情况。

当把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恰当地引进历史课堂后,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寂、远古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富有时代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让历史与现实相通,因此使历史学习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窘境,从而变得有实际价值和作用。

(二)熟悉社会生活背景与教材文本整合

许多学生怕学历史与社会学不好的原因是:在绝大多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与所学历史内容相应的生活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模仿性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一些真实体验,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或者产生一些疑惑,从而能够部分理解历史,达到“顺应”的效果,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早期爱情文明与城邦国家》课目时,我们设计了表演式案例。案例的情境是模仿“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进行表演,我设计了两组新闻发布会。一组是伯利克里政府的发布会:4位同学经过课前准备,其中一人为主持人,其余3人为政府官员;全班同学为记者。先由主持人发言,再由政府官员介绍雅典民主制的情况,最后记者提问。另一组是斯巴达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也这样进行。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巩固拓展环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人,你愿意生活在雅典还是斯巴达,并说明理由。

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为背景创设的真实的历史教学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在熟悉的真实的情境中,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能理解或部分理解比较陌生、艰深的学习内容,使历史学习显得轻松、活泼、有趣。

总之,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处理,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要真正做到灵活、恰当地处理教材文本,就应吃透新课程标准,依据教材文本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文本,着力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这样才不会流于形式。

猜你喜欢

人教版文本历史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历史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